APP下载

基因:“新新经济”的淘金热?

2000-06-14

三联生活周刊 2000年20期
关键词:华大赢利基因组

记者/李 鹏 王 辉

导读:面对基因技术带来的巨大诱惑,淘金者各有各的玩法,也各有各的困惑

未知的犹豫

王兴城是苏南一家大型房地产集团的老板,9年商海打拼,王已然亿万身价。不过,王兴城现在觉得房地产业地域性很强,再做大不容易。信息和生物这两大朝阳产业是转型的当然之选。

受同乡综艺股份成功“触网"的启发,王决定投身网络新经济。

7月初,王兴城带着他的智囊团再次来到北京中关村考察,但跑了几个创业园之后,王开始犹豫。因为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毕,一场基因风暴席卷全球。中国对基因的热情与日俱增,与基因热的兴起形成对比的是网络热的回潮,选择新经济还是更新的经济?王很矛盾。

王兴城又去上海考察了一圈,但他发现,基因“这碗饭"也不容易吃:“做基因门槛太高,既需要核心技术,又要有大投入,市场还不确定,赌注太大,弄不好颗粒无收。"

没有人怀疑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更新的诱惑正在向投资者招手,但任何投资决策的作出都是艰难的。一方面投资人感受到基因技术巨大的前景,另一方面对可能的泡沫与风险感到惧怕。经济学家樊刚认为:“基因泡沫不可避免,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因为其新,确切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结构还不为人所知,必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尽管在前景和泡沫方面,基因经济和网络经济很相似,但樊刚认为,二者的商业模式却有很大差别。首先,由于多数基因技术"人命关天",社会对它的约束(政府规制)会较大,并且其商业化的速度会比信息技术慢得多,从技术形成到基因产品投放市场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不会出现一夜暴富的神话。其次,在信息产业特别是网络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那种靠新概念“造市"的作法,在生物工程中既行不大通,也意义不大。第三,基因技术公司的规模很可能是有限的,财富聚积的速度与规模也很难与信息产业相媲美。总之,在樊刚看来,资本市场上的“基因泡沫"比“网络泡沫"要小,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当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

产品就是专利

在基因淘金热里,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对基因专利的争夺。基因是有限的,发现一个少一个,谁获得了基因专利,谁就获得了垄断这个基因产业的王牌,基因专利权成为新圈地运动中最有效的武器。

在过去的一年里,申请基因专利已经和申请网络域名一样,成为投资热点。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发言人透露说,仅在美国目前已经有约2000个基因获得专利,其中包括1000个完整的人类基因。与此同时,欧洲专利部门也收到数千份基因技术专利申请。

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史上,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无疑是个"狂妄"的公司,从1999年8月开始申请第一个基因专利,截止今年6月底,联合集团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2015项基因专利,这个每天还在增加的数字即使在世界上也能名列前茅。

联合基因集团每天平均申请7个专利,集团副总裁秦义龙说:“多的时候一天要向专利局送十几项专利申请,不过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项基因专利批复下来。"

作为基因技术公司,联合基因集团设计的经营模式是靠基因药物专利赢利,秦义龙说:“我们的主营产品就是基于人类基因的药物专利,这是我们的核心。"

关于基因专利,国内外争论很大。按照常规,人类基因是属于天然的,人们不能发明、创造基因,只能发现利用基因,因此基因不能申请专利。但由于寻找基因的巨额投入与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在欧美,除基因的序列应该全人类共享外,对一些新的基因功能的发现,可以申请专利。联合基因在申请专利时,也是把专利定位在申请药物专利上,而不是申请基因序列上。

秦义龙说:“我的技术在于发现金矿,想挖就必须向我买断。"

专利本身成为企业经营的产品,并且可以批量生产,这是技术革命得太快,还是现代人太浮躁?不管怎么说,联合基因看到了收成:8月28日,联合基因下属的博德公司以技术入股,与上市公司星湖科技成立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额为5亿元,双方各占50%股份。博德的技术转让创下了2.5亿元的天价。

是org,不是com

基因能创造巨额财富,但也有人宣称不以赢利为目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1%测序项目的主要任务,拥有国内最强大的基因组测序能力。华大中心主任杨焕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大是因为"很偶然的原因"而注册成立的民营、高科技、非赢利企业。

华大中心1999年7月以几个科学家个人名义注册为民营企业,与中科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一个实体,两块牌子",这种制度安排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杨焕明等借基因组测序谋私利,新闻界也对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的故事兴趣很大。但执行主任汪建一再强调华大不是企业:“我们是中科院附属的独立研究机构,我们的网址是org,不是com,我们现在连董事会都没有,中心的领导也都以主任相称,尽管与现行的公司法及一些‘事业单位的制度有出入,但这是有关领导认可的实用模式。"

按照设想,华大可以分成三块。第一块商业化的项目公司,这一块完全是赢利的;第二块是成立基金会,为非赢利的研究中心提供科研经费,基金会的经费一部分要由赢利公司提供,并吸收科研拨款和民间捐款等;第三块是非赢利的研究中心,从事自由的学术研究,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可以为赢利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或组建新的项目公司。非赢利的研究中心无所谓产权,而赢利的那一块产权需要界定清楚,比如科学院的无形资产占多少,初步的安排是科学院占25%,其中遗传所是15%。至于华大的几个创始人,杨焕明说:“我们几个人占多少股份还没有说。" 汪建认为:“我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不意味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华大的理想是希望在中国整个的基因产业中起到一种龙头作用,带动一个学科乃至一个产业,给自己定了"四化"目标:序列化、信息化、产权化、产业化。在杨焕明看来,中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已经受制于人,不希望将来的中国人提到基因工程还是捶胸顿足。

面对基因的专利争夺战,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几个主任心中其实还有困惑。中心执行主任汪建认为:“我发现了一个金矿,我只能向别人报告,我能说这矿山是我的吗?" 汪建说:“我们一个专利还没有申请,但如果我们愿意,我们有成千上百个基因专利可以申请,我们正在准备做一个标准化的申请书,到时候A、B、C基因往上填就行了。"在整个基因产业中,华大提供测序服务获得基因组信息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华大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能为下游产业提供信息服务。虽然手头没有直接可以换钱的产品,但华大的于军副主任估计华大的价值至少有10个亿。

到目前为止,华大还没有赚一分钱,而且汪建说:“我们将来也不赚钱,让别人来赚钱,我们重要能保证持续研究的经费就可以了。"

“比如华大正在和袁隆平合作的水稻基因测序项目",汪建举例说:“如果国家有钱的话,我们就把把水稻基因测序作成国家的一个基因库;如果国家没有钱,那袁隆平出一点钱,做完了,他把那个东西知识产权卖了,他会给我们一点做辛苦费,这是介乎商业化和政府行为之间。"

因为是基础研究,华大中心完全依靠国家,科研经费捉襟见肘;完全依靠市场,下游提供的拉动作用太小,产业化可以直接变钱的东西又不多,无奈之下,华大需要在商业化和政府行为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猜你喜欢

华大赢利基因组
牛参考基因组中发现被忽视基因
Right Place to a New Restaurant
华大超硬工具事业部总经理纪勇荣获“洛江工匠”荣誉称号
“最美风场”的赢利法则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智慧政务蓝海 党媒大有可为——衢报传媒集团政务新媒体赢利实践探索
皖江城市带制造类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研究
基因组DNA甲基化及组蛋白甲基化
有趣的植物基因组
基因组生物学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