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

2000-06-13

中国针灸 2000年6期
关键词:皮下食指拇指

《灵枢·胀论》篇曰:"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说明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必须恰当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才能提高疗效。如果补泻相反地运用,则犯"虚虚、实实"之戒,就会出现"补泻反,病益笃"的情况。笔者在临床中谨遵古法,经常采用下述补泻手法,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综述之,以求就正于同道。

1捻转正旋法临床操作时以捻转操作为主。泻法一般连续较大幅度捻转数下,然后放开手,拇、食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捻时食、中指内收,针体外转,放时食、中指外伸,针体退向内转, 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反之,捻转角度小,飞旋手法轻为补法。

2提插捻捣法进针得气后,针在天与地部之间,进行间歇性的边捻边捣,或持续性较长时间的捻捣。间歇性一般每隔几分钟捻捣一次,每次根据不同病情捻捣数秒至数分钟。可反复数次,多用于泻法,适用于一切痛症,有镇痛、镇静和消炎等作用。

3进退震颤法〖HTSS〗〖STBZ〗〖WTBZ〗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作较快速的小幅度震颤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颤动,多用于补法,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及面神经麻痹等症。

4三才补泻法是分天、人、地三部进针、出针的方法。具体操作时,补法是针刺入天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针(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数次,再将针紧按至人部和地部,与天部同样捻针法,操作完毕即将针慢提到天部,稍停即可出针并闭其孔。如病情需要,可反复几次,这叫"三进一退,紧按慢提",适用于寒证。泻法是将针缓慢刺入地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数次,然后将针紧提至人部和天部,稍停即将针拔出,不闭针孔。如病情需要,可反复进行数次。这叫"三退一进,紧提慢按",适用于热证。

5一针三刺法先将针对准穴位刺入得气后,捻转几秒钟,将针提到皮下,向右边斜刺一定深度,捻转得气后,再将针提到皮下,向左边斜刺,如法捻转,然后将针恢复到原来的针刺方向及角度。如治疗不语症,针刺上廉泉穴时,将针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退至皮下,再向左、右两侧斜刺1~1.5寸,可使舌根部及口喉部发胀,有通调经气的作用。

6留针刮柄法当针刺入一定深度留针得气后,每隔数分钟刮动针柄一次。具体操作时,用右手拇指抵压针柄顶端,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这种方法针感不强不弱,病人感觉舒适,适用于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敏感及初诊病人。

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相同的补泻手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临床上常常遇到有些患者得气较快,有些则较慢;用同样质和量的刺激施于甲,产生很强的感应,施于乙可能产生很轻的感应,这种现象除了与病理变化、取穴准确、手法熟练与否有关外,主要是由于机体对针刺的反应性不同。所以,补虚、泻实的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同时医者要"手如握虎,神不营于众物",专心致志地体验针感,适当地调整补泻手法,使补泻能恰到好处,方能获得最佳疗效。

浙江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路一

(收稿日期:19991227,刘炜宏发稿)

猜你喜欢

皮下食指拇指
降落伞(翻绳)
“拇指西瓜”
有趣的拇偶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带“口”的汉字
平衡尺子
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临床应用
肿胀麻醉小切口皮下剥离加搔刮法治疗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