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孙女能上托儿所吗?
2000-06-07查子秀
查子秀
担心
我的小孙女晨晨在美国出生了,最初是由她的老爷和姥姥照看,将近1岁时把她送进了托儿所。起初我们很担心:孩子太小,免疫力差,去过集体生活遇到传染病,容易被感染,影响身体健康;托儿所里一位老师照料几个孩子,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关爱和教育孩子,心理发展难免要受影响。可是,儿子和儿媳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总要从家庭进入集体,美国许多家庭的经验是:不论多大进托儿所或幼儿园,开始阶段都容易生病。接触过病毒获得了免疫力后,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其次,托儿所对孩子的发展不一定都不如家庭。何况儿媳有亲身的经验:她出生后56天就被送进托儿所,然而她的发展并不差,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细想想,像她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是有说服力的。
调查
在国外,孩子出世后,妈妈辞职回家照看,是屡见不鲜的。不过,从最近的资料看,美国妇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九十年代是五十年代的3倍,因此社会托幼机构的需要大增。例如,1994年,全美有5岁以下孩子的职业妇女家中,43%的孩子由父亲、祖父母、或亲戚照顾,29%的孩子由托幼机构照顾。
美国托幼机构的水平如何?我心中没底,所以决定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方面,从小孙女每天上托儿所的反应情况来了解;另一方面,亲自到托儿所参观访问。
小孙女所在的托幼机构是一个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日托中心。有160多名婴幼儿(最小的2个月,最大的6岁),分12个班级。除各班有自己的起居活动室外,还有一个公用的室内大活动室及两个户外活动游艺场,物质设备和卫生条件都比较好。从保教老师的工作和与孩子的关系看,他们爱孩子,重视安全,在教育中注意个别差异。我的孙女所在班级共有7个孩子,由两位老师照看。托儿班孩子一天吃的东西由家里带去,清晨7点多钟入托,进班后先坐下与小朋友一起吃早点,然后老师拿出各种玩具和图书,供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玩。有时老师给孩子讲故事,有时让他们画指画或涂颜色。遇有节日(如感恩节等),班或中心组织庆祝活动,家长们都积极参加。上、下午给孩子各喝一次水或果汁。中午睡午觉,时间长短按孩子的需要和习惯。家长随时可以通过电话与老师联系。各班的主要老师每天将孩子的表现(包括吃、喝、拉、撒、睡、情绪和行为表现等),填入打印好的记录单(DAY SHEET),家长接孩子时给带回,从中家长可知孩子在中心一天的情况。
效果
一年来,小孙女每周5天,白天在托儿所过集体生活,晚上和周末在家享受与父母(祖父母)的亲情交往。结果如何呢?总的说,她的身心在正常发展。托儿所的集体作息制度,养成了她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尤其在下列方面她的进步明显:
(1)独立性增强了:她比以前更会自己玩了,如:一个大球她能玩很久,能抛、能踢(虽还踢不准),能放入翻倒的小凳中推,还能自己坐在球上面晃等,玩出许多花样;带她出外玩,不愿被抱着或被小车推着,非要自己走或由她推着小车走;她吃饭不肯要大人喂,而是自己用小勺吃,开始常吃成大花脸,但不到1岁半时,一勺粥已能准确送进嘴了。
(2)亲情和分享出现了:她从托儿所回来,不仅要和家人一一拥抱亲热,还要把她的小熊、小猪等一一抱起来亲亲;她不缠大人而爱参与大人的活动,如见大人择菜或拖地,她总要来“帮忙”;看见爷爷在写东西,便爬上爷爷旁边的大椅子,也拿“笔,写写”;她吃什么东西时,总要叫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也吃;她的玩具也能让别的小朋友玩。
(3)语言发展了:虽然托儿班没有系统教说话,但她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已学会了不少英语单词、句子,如:“come here”,“this is mine”,“be careful mummy,okay”等等。回到家里和家人说中文,1岁时还不会说,仅半年已能用简单句表达意思和大人交往了,如“出去玩”,“拿笔画画”,“爸爸开车”,“晨晨吃完了”,“脱袜袜,光脚丫”……有时也会出现中英语混合,如:“看book”,“奶奶,sit down”等。
仅从我的孙女看,1岁上托儿所,对她的早期发展还是有利的。看来,托儿所和家庭有着不同的环境,教育特点也不尽相同,两者只要配合恰当,就可以相辅相成,收到家庭单方面教育不易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