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也是学习

2000-06-07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田安欣

父母必读 2000年7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孩子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田安欣

14年前,记者曾就儿童的教育问题采访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先生。他认为:“教育,决不限于课堂教育和学校的课外教育。孩子们的玩,就是学习,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14年过去了,今天的孩子们在玩什么?每天有多长时间玩儿?他们在玩中能学到什么?为此,记者就这一问题在幼儿园和小学对300个孩子进行了调查。其中,幼儿园的孩子156人,大、中、小班各占三分之一;小学生151人,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各占三分之一;男孩与女孩的比例各占一半。

从对小学生的调查来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喜欢上体育课的一共有130余人。其中男孩子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足球、篮球、跑步、跳绳、游泳等;女孩子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跳绳、跑步、羽毛球、篮球、踢毽子等。

就记者调查的结果,几位专家和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分别谈了他们的看法。

“瞎玩”不瞎,“傻玩”不傻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园长张澜说:

孩子的玩儿不是“瞎玩”、“傻玩”,这当中蕴含着很多策略、智慧和能力。如果你从旁边不露声色地观察一下孩子们的群体游戏,你就会发现,这里面一定有人当“头”,一定是按照大家认可的一个规则进行,每个孩子都在认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麻烦,他就要去琢磨怎样解决,以使自己在游戏中找到快乐。再遇到问题时他就有了方法,也就锻炼了他的能力。如果孩子老是在大人的圈子里,就不能体会同伴间快乐与痛苦、满意与失意的情感,自己不会排解这些问题。所以,游戏不是可玩可不玩,更不是能少玩绝不要多玩的。游戏对孩子的情感、智慧、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是很有益的活动。当然,当孩子需要大人帮助的时候,大人要给予热情和恰当的帮助。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国秀华老师说:

孩子的交往能力、指挥能力、协作能力、表演才能、自信心……这些都不是家长陪着玩能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学习并发挥这些才能。

张澜园长说:

能让孩子做的事,家长尽量不要插手。例如,孩子在家中玩球,球滚到床底下去了。这时,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去够。如果一下子够不着,他会想办法,比如去找个棍子什么的。可是有些家长觉得反正是举手之劳,于是常常包办代替。对孩子来说,他的这一次直接的经验胜于几次间接的经验,特别是早期的直接经验更为宝贵。还拿够一个球来说吧,他首先要判断球滚到哪里去了,再弯下身子去寻找。看到球以后,还要目测球的距离,想一下怎样才能够到它,用什么工具够更合适等等。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玩和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机会啊。

另外,孩子什么时候爱玩什么有他自己的规律,家长不必非要在某一个阶段一定要让孩子玩什么。比方说,我儿子2岁时非常喜欢玩儿“娃娃家”,每次去商场都要买厨房用具的玩具。到了3岁时,又对乐高建构玩具感兴趣,他自己摸索着照着图纸搭。在玩乐高的过程中,建构了很多平衡、长度、对称、方位等知识。所以,我觉得孩子总是要从他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他对世界的探究,家长可以引导、演示,但不要着急,更不能强迫。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李红延老师说:

在学校,孩子们只是课间10分钟玩儿,不同年龄的孩子玩的内容也不相同。一年级的孩子就是简单的体力发泄、能量释放,他们一下课就跑、跳、追逐打闹。一般来说,下课后跑跑跳跳的是年龄相对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单纯幼稚,会玩的东西比较少。年龄稍大一点儿的男孩玩的是比较有技巧性的游戏,例如:拍手、翻绳、踢毽子等,他们三四个人一堆儿,玩同样一种游戏,玩得热火朝天。高年级的孩子课间打闹的很少,只是聊聊天,说说话。

现在的孩子坐在桌前玩的东西比从前要丰富多彩,什么拼插玩具啦,乐高玩具啦,但是如果离开了这些玩的对象,他们玩的创造性就差一些,不像过去的小孩,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就能有滋有味地玩半天。而且现在的孩子大运动量的活动也比较差,协调性、灵活性不如从前的孩子们,例如跳绳不会双摇、编花等。

另外,在孩子玩的时候,大人尽量少参与,因为孩子和孩子玩儿,与和大人玩儿是不一样的,不要老是在旁边指手画脚,“寓教于乐”。另外,家长最好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玩的乐趣与金钱的多少也不成正比,玩得开心不一定花钱多。

要说大运动的发展,就要涉及到体育活动。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玩。那么,体育活动在儿童的身心发育中有哪些作用?在儿童的生活中,又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身体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教研室徐小冬副教授说:

如果说身体是1,那么,其他的都是1后面的0。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却并非为每个家长所了解。其实,各种体育项目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踢球是一个合作性、竞技性都很强的体育项目,里面充满了与别人的竞争与合作、争抢与克制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角色互换,需要承担批评和责任,还要有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等。有的小孩你直接批评他,他就受不了,但是在参加这种活动中他就不得不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中锻炼自己的受挫能力,因为输球也是一种挫折。另外,在所有体育项目中都要遵守规则,就连跳绳也有一个相互配合的问题,有规则、输赢的问题。所以,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对身体发育有好处,对整个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孩子顽强追求、克服疲劳时痛苦的感觉,培养耐受力。比如滑旱冰,除了掌握技巧外,还得不怕摔。

任何群体游戏都有个与人交往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找小伙伴儿,开始可能会遭拒绝,遭到拒绝后怎么办等等。这样看起来,除了上课、看书是学习之外,游戏运动都是学习,而且同样是伴随着很多痛苦的学习。这对孩子的人生经历都是财富,都是体验。

游戏为什么让孩子着迷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王玉凤教授说: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只知道玩儿。”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游戏似乎只是用娱乐的方式消磨时间。但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年龄越小,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父母打骂禁止,儿童仍然起劲儿地游戏,不知疲倦,也不厌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儿童到底从游戏中得到了什么?

无论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是医学家,都对儿童游戏做过很多专门的研究并提出过许多意见与看法。他们认为游戏有以下这些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1.促进小儿神经和肌肉的发展

婴幼儿期的小孩子非常喜欢爬上爬下,跑来跑去,玩藏猫猫等游戏。那是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双腿,配合自己手和脚的动作,使自己走得更稳,或是在听到声音以后想办法到声源处看看。其实,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对不同种类的游戏感兴趣是与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有关。孩子们反反复复地尝试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可以使他们的感觉、运动及协调统合的技能更加成熟,继而向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2.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我们成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所需要的规则、技能、态度和观念等,很多是在儿童游戏中训练和准备的。一个正常的孩子,一般在3岁左右开始发现男女之别。男孩子开始玩男孩子的游戏,如玩汽车、火车、玩具枪,在游戏中喜欢模仿父亲,穿父亲的衣服,戴父亲的帽子,学父亲上班;女孩子则对娃娃发生兴趣,学妈妈的样子给娃娃洗澡、穿衣服。在游戏中,孩子们逐渐体会社会文化对男女要求的不同,以便将来成长为成熟健全的男人和女人。此外,比如从“过家家”游戏中,他们会演练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爸爸妈妈平时怎样跟“孩子”说话,“孩子”病了的时候怎样上医院,怎样让大夫给“孩子”看病,从而演练社会上待人处事的规则、限制与价值观……所有这些都能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当孩子在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时,不仅在团体游戏中获得了乐趣,促进了符合自己年龄期的生理、心理发展,而且学到了在家中无法学到的语言、知识及能力。同时,他们在游戏中还要反复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感受。这样,孩子们逐渐地从家庭扩大到社会,发展自己的个性。目前,不少家长一方面把孩子管得紧紧的,一方面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会与伙伴玩;还有不少儿童、青少年存在社会适应障碍,这些是否与孩子在该玩的时候玩的不够充分有关呢?

3.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途径和工具

我们成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说话或其他社会所容许的途径来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儿童在这些方面所能应用的表达方式和能力相当有限,而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把自己安排在某一个角色中,让自己换一种身份表达情绪。比如,他们不高兴了,就会把娃娃丢在地上,踩几下,在娃娃身上发泄敌意和不满,又不至于伤害别人而遭受谴责。有的孩子还会端起“冲锋枪”大喊大叫一阵,折腾得满头大汗。这样玩过之后,孩子会有一阵子很安静。因为通过大活动量的游戏,他得到了某种平衡。

这样总结起来,游戏不仅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儿童发展脑神经、运动功能、感觉机能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完善其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通过玩了解现代媒体

看电视是如今孩子们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游戏,因此,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就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幼儿园的孩子看电视的情况:

每天看电视1~2小时的占80%以上。

小学生看电视的情况:

每天看电视1~2小时的约占70%。

如何看待电视媒介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当前年轻父母们较为关注的一个新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的尹鸿教授。他说:

随着电视媒介的普及,少年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和机会大量增加,电视成为少年儿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获得知识、能力,感受愉快、欢乐的最重要的手段。孩子们通过电视节目中的游戏情节,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调动了自己的想像力、创造性,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智慧。儿童电视节目通过叙述故事来传达教育内容,通过夸张、变形、新奇的视听造型吸引少年儿童的心理关注,例如《大风车》、《芝麻街》等电视节目,就是利用电视视听合一的直观性、时空合一的逼真性以及其想像自由的虚构性,对孩子们的生理、心理、潜意识及人性、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通过电视节目,自愿地、愉快地接受教育。他们在五彩缤纷的故事中,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妙趣横生的人物和动物世界中,主动参与,主动地去思考、寻找、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到的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智慧;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孩子不仅能够得到心理的愉快,同时也能得到自信心的确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的个性不仅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化的改造。因此,电视媒介应该成为少年儿童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当然,适时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春节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政策规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这和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减负”给了孩子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玩”的时间,那么,让孩子们玩,则是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生存发展的技能,从而主动、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孩子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