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变脸”害人
2000-06-07刘铁桥
刘铁桥
近年来,新型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滥用日趋严重,被国内外禁毒专家认为是未来最危险的毒品之一。苯丙胺类兴奋剂至今见于报道的有十几种:摇头丸、冰毒、利他林……比起海洛因来,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它们。这正是这些毒品的危险之所在。
使人“疯狂”的药丸
我国南方某市,一夜之间突然冒出许多“水晶宫”“华尔街”“比打奥”“黑猫”等大型迪斯科舞厅。每晚九时许,各色男女(青年人居多)蜂拥而至,不到十时,面积略小于一个篮球场的迪斯科舞场已经挤得满满的。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节拍,所有人都忘情地扭腰摆臀,疯狂摇摆,似乎要把整个身躯摇得粉碎……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疯狂?经调查,有人在这些舞厅里兜售一种药片,服用之后,头部、躯体就会不由自主地摇摆、晃动,再加上迪斯科音乐的伴奏,人们欲罢不能……这种药片就是“摇头丸”,食用后,吸食者会感到强烈的兴奋,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幻觉、性冲动,造成行为失控。长期服用摇头丸会使人精神空虚,出现精神和躯体戒断症状,表现出嗜睡、肌肉痛、压抑、注意不集中、头痛、焦虑、抑郁等症状,过量服用可使人死亡。
怎样防止这种药丸对我们的侵害呢?首先,要远离那些出售“摇头丸”的场所。其次,拒绝使用别人给的(即使是免费的)任何药物。识别“摇头丸”并不是很难。其形状为片剂,图案有多种,如“蓝精灵”“白天使”“幽灵”“蝴蝶”“小鸟”“郁金香”等,并有“亚当”“夏娃”“忘我”“劲乐丸”“摇臀丸”等多种俗称。
老牌毒品死灰复燃
某日清晨,某市警方在街道拐角处发现一具女尸。死者是一年轻女子,经调查发现,她过去一直从事“三陪”小姐的职业。是不是有人想谋财害命呢?为了查明真相,法医对尸体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死者体内含有高浓度的甲基苯丙胺。
甲基苯丙胺,看上去透明似冰,故俗称“冰毒”。好多人以为,冰毒是一种新的毒品,其实,它是一种老牌的毒品,只不过近年来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吸食或注射冰毒后,吸毒者会体验到一定的快感。但数小时后,就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压抑、疲倦感等,这使吸毒者再次渴望得到毒品的刺激,从而陷入强迫性的持续使用毒品的恶性循环之中。研究表明,大剂量冰毒对中枢神经、心脏、肺、肝、血液系统等有强烈的毒性作用。有的吸毒者为了追求快感而大剂量吸食冰毒,最后中毒而死。法医的检查结果表明,那位“三陪”小姐吸入了过量的冰毒,由于中毒过深,在回家的路上就支持不住,最后死于街头。
盲目减肥会致病
某医院妇科的余医生碰到了一位奇怪的病人,是一位年轻女性。她告诉余医生:近两个月来,她经常失眠,头晕,头痛,并且情绪不佳,饭也吃不下,月经不调。余医生见病人脸色委黄,手有细颤,就进一步为她做了身体检查。奇怪的是,这位病人各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她究竟得了什么病呢?余医生一时还无法解释,询问病人最近服过什么药。病人这才想起:半年前,她无意发现自己“胖得不得了”,就购买了某种“特效”减肥药,到现在已服用近半年了。余医生这才恍然大悟。
减肥药主要是通过抑制食欲,减少个体摄入食物的量来达到减肥的目的。目前,市面上的某些减肥药,尤其是某些个体诊所用的所谓“特效”药物中,常含有苯丙胺类兴奋剂。所以,长期服用可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失眠、营养不良、情绪抑郁或焦虑,甚至会产生精神依赖。余医生找到了病人的病因,就嘱咐她,一定要马上停服减肥药。所以,奉劝想苗条的朋友,切忌盲目减肥;要减,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正规的减肥药,方能确保平安。
治疗“多动”应有节
有一个9岁的男孩,他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而且常常坐立不安,情绪暴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已有半年了,家人很着急,就带他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发现,男孩体型消瘦,两眼无神。他家人告诉医生,两年前,男孩在某大医院被诊断有“儿童多动症”,就一直服用利他林治疗。起初,效果的确不错,多动行为减少,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后来每日服利他林40毫克进行维持治疗。不知为何,最近半年出现了这么多新症状,而且越来越重。医生听后,一下就明白了:这都是利他林惹的祸。于是,就为男孩减少了服药剂量。果然,没多久,男孩的这些症状逐渐消失了。
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国内市场上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药物是利他林、匹莫林等。然而,这两类药物均系苯丙胺类兴奋剂,长期服用可出现失眠、易激惹、焦虑、厌食、体重减轻、行为刻板等症状,还可引起对这些药的心理和躯体依赖。因此,对6岁以下小儿,一般不主张服用此类药物。而且,该药的使用一定要在专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若家长自行购买,盲目滥用,会给小儿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上面介绍的是几种最为常见的兴奋剂。比起别的种类的毒品,它们离我们更“近”,也更容易“伤害”到我们。因此,对于苯丙胺类兴奋剂,脑子里一定要绷紧一根弦,对它们要坚决说“不”,以免误入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