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秦腔脸谱(续)

2000-06-04金行健

当代戏剧 2000年3期
关键词:秦腔脸谱甘肃

金行健

(接上期)

(三)

甘肃秦腔的南路,以甘谷于家班、清水马家班、西秦鸿盛社、西和玉德班等班社为代表,这些戏班在演出剧目、唱腔、化妆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是甘肃秦腔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甘肃南路秦腔脸谱,多是西秦鸿盛社所传。并有少量西和玉德班所传脸谱。

西秦鸿盛社原为秦州魁盛班,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2年),为秦州三阳川人陈某所创,先唱秦州小曲,后改唱秦腔。该班演出了大量以大净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如《福禄求灯》、《四大夫伐齐》、《上陈州》、《金桃会》、《忠烈会》、《四大逼宫》等,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净行演员,象温银水、陶大净、霍来山、安甜醅、李炳南、赵玉华、罗世斌等等,另外,还有象于家班的于大班长、潘进喜,马家班的吴天赐、李三贵、尹大净,玉德班(后改称福德班)的魏启元、罗树德、南生玉、何生贵等名家,都是各怀绝技,名噪一时,他们不仅在剧目、表演、唱腔方面积累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在造型上,特别是在脸谱艺术上,更是有着丰富的创造和丰硕的成果。

甘肃南路秦腔脸谱大致可分成十二类:

1、泰山眉脸。这类脸谱的特点是自眉间画一立柱,直达额顶,称通天柱,再配以脸部其他部位的图案和纹理。通天柱的颜色有红、黄、黑几色。画红泰山眉的有檀道济、艾谦、庞涓,画黄泰山眉的有方腊、金兀术,画黑泰山眉的有姚期、项羽、尉迟敬德等。

2、狼窝子脸。西北方言称眼睛为“窝子”,此类脸谱的特点是将眼睛勾画似狼眼,在大眼角上描一道粗黑线(也有左红右黑的),以示人物的彪悍凶猛,如曹洪、华雄、庞德等。

3、圈圈子脸。此类脸谱的特点是在两腮部位上,勾画出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圈圈,如张飞、焦赞、常遇春等。

4、整脸。此类脸谱的特点是整个脸部涂成一种颜色(或黑或红),然后再勾画出鼻、眼、眉等面部器官和各种纹理、图案。红整脸又称红脸,如赵匡胤、姜维,黑整脸又称黑脸,如包拯、李刚。另外,整脸中还有一种称为净脸的勾法,净做干净解,以手指和手掌将颜色(多为红色)均匀地拍在脸上,然后勾画面部器官和纹理、图案,此类勾法又称揉脸,如孙武子。

5、大白脸。此类脸谱多用于奸佞之徒,以白粉涂满脸部,再勾画五官和纹理、图案,如曹操、秦桧、严嵩、贾似道等。

6、二白脸。又称半截子白脸,脸的上部画成彩色(多呈斜坡状),下半部勾画成白色,戴黑扎,如疗寅。

7、小白脸,即小花脸。为男性丑角演员所用,有豆腐块、斜豆腐块、腰子形等样式,如蒋干、王腾、崇公道等。

8、花脸,亦称碎脸。面部图案、花纹十分复杂,颜色也非常丰富,显得花纹繁细,图形醒目,色彩纷杂,如荆轲、季孙行父、公孙捷等。此类脸谱在腮部画大云字云饰的又称周公脸。在脸上(主要是额部)画有各种动物、植物、器物和文字的又称象形脸,如余洪额上画太极图,燃灯额上画大鹏鸟,杨戬额上画戟,孟良额部画火葫芦,牛皋额部写个牛字等等。

9、切未子脸。甘肃陇南一带俗称妖魔鬼怪为切未子,凡剧中属妖魔鬼怪一类角色的脸谱统称切未子脸。此类脸谱无一定之规,务求离奇古怪,以示其邪魔歪道之意。颜色也多用蓝、绿、紫、金等色,如陆牙仙、马猿、九头胡雷等。

10、巴巴脸,即娃娃脸。多用于不戴口条的年青花脸角色,如姚刚、秦英、高宝同等。

11、阴阳脸,又称黑白谱、红黑谱。此类脸谱的左脸和右脸或图案、花纹一样,而颜色不同,或颜色、图案和花纹全然不同,前者如阴阳判官,其脸以鼻梁为界,左黑右白,但花纹、图案完全一样;后者如穆兰英,也是以鼻梁为界,左边画成娇艳异常的花旦妆,而右边则画成花纹、图案非常繁杂的花脸,显得狰狞可怖。

12、粘脸。此类脸谱为甘肃秦腔各家各派所无。演员化妆前,先用棉花做成各种样式的胡须和眉毛,以及寿桃、油灯、犄角等物,有的还根据需要点染上各种颜色。化妆时,有的先勾好脸,再粘贴上做好的棉花部件,如《过玄关》的王灵官,就是在金色整脸上粘上红色的眉毛和胡须;《群仙阵》中的老寿星,在粉色老脸上,除粘上白色的棉花长眉和胡须外,还在额部斜着粘上一个圆形寿桃,还有的演员甚至不用勾脸,直接把各种棉花部件粘上即可,如《梦子金问老君》中的鬼判官,就是在额、鬂、鼻、腮、下颌等部位,各粘上一快用蓝、红、绿、黄各色染成的棉花团,头上戴两支棉花做的犄角,双眼上扣上用红黄色染成的鸡蛋壳,嘴里咬着两根獠牙。这类脸谱因粘贴之故,增加了高出平面的层次,是一种特别的立体造型的面相,所以在舞台上有着特殊的效果。

甘肃南路秦腔的脸谱谱式,与甘肃其他各路秦腔脸谱谱式也不尽相同,自有自己的格局和构图。如《取洛阳》的马武(南路秦腔的马武,包拯等角色,都有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的谱式,各戏不同,因戏而异),他的右脸膛全部涂红,不加任何纹理、图案的装饰,而左脸膛则以蓝、绿为主色,勾画出大的色块,并在色块上点染出大小不同的白色、红色的圆点和线条,额部却以黄色为主色,间以红、蓝、白色,勾画出各种图案,这在各家脸谱中都是少见的。再如《十绝阵》中的燃灯道人的脸谱,在金色整脸的基础上,在双眼眼窝和鼻梁处,勾画出相连的三只蝴蝶形图案,额部勾画出绿色的大鹏鸟,另外,把棉花染成黑色,做成连腮胡、眉毛,粘在相应的位置上,显得十分庄严、威武、别具一格。

甘肃南路秦腔勾脸的程序和技法,是非常讲究的,素有勾脸“八字诀”之说。这八个字是:洗、抹、擦、画、勒、意、粘、挂。洗,即脸要洗净,头畔要刮净,因南路秦腔净角勾脸起窍高,额头头发要往上刮去一寸多方可;抹,用食指蘸色,以指腹揉染出三窝(眼、眉、鼻),脸谱图形以此定位;擦,用毛笔(多为羊毫)涂擦额头和两膛,使这三个部位的颜色布匀,脸谱的形与色基本呈现出来;画,勾勒描画,多用狼毫笔,笔法由中国书画而来,其中有书法的永字八法,勒策掠趯,侧弩琢磔,也有绘画的“十八描”。另外,他们还创造了战笔疙瘩描、兰叶卷尖描、火焰描、花瓣双色描等技法;勒,勒水纱,扣网子后,再着意点染一下花纹、图案的不尽人意之处,这道程序,虽着墨不多,却可起画龙点睛之妙;粘,根据角色的需要,粘上做好的各种棉花部件,以增加高出平面的层次;挂,画好脸谱后,插耳朵、戴口条。甘肃南路秦腔的这一勾脸“八字诀”,不仅是南路秦腔脸谱发扬光大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净角演员勾脸的学习榜样。

(四)

甘肃的中路秦腔是在以兰州为中心,向西向南向北延伸的广大地区中活动的一个重要流派。从清代初期,甘肃中路秦腔就以其独特风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个流派是以净、生行当为主的,演出多为侠义忠烈,神仙道法之类的剧目,所以,在艺人代代相传之中,培育了大量的净行著名演员,如三元官、陈德胜、张福庆、唐华、李海亭、耿忠义、岳麻子、赖猫儿、苕毛净、李夺山、罗大净、赵福海、郗德育、岳钟华等,在这些粲若星辰的名家队伍中,耿忠义博采众家之长,创立起自己独具风采的艺术风格,不论在剧目、表演、唱腔和装扮上都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演出的剧目成了“耿家”的独门戏,他的脸谱也成了独门脸谱,俗称“耿家脸谱”。从过去到现在的兰州众多小吃店,都能以悬挂出一两张“耿家脸谱”为荣,并以此招徕顾客,可见其在观众中的深厚影响。在甘肃各路秦腔脸谱艺术中,“耿家脸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甘肃秦腔艺术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耿忠义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故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甘肃甘谷安远镇人,从师唐华(唐待诏),先攻小生,后改须生,又改花脸。耿忠义脸型瘦长,他在继承先辈脸谱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独具一格的,适合瘦型脸的脸谱,由于他演的戏多,见识又广,所以,“耿家脸谱”不仅谱式新颖、独特,而且数量颇多,仅经岳钟华绘制而传世的最实受、最准确的“耿家脸谱”就多达二百余幅,实在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艺术遗产。

耿忠义面部瘦长,额部宽平,颧骨突出,这种脸型做为花脸演员来说,本不是很有利的,但他却根据自己的条件,巧妙构图,在额、鼻、眼、腮四个部位大胆突破原有传统,创立了瘦脸型的泰山眉脸、老脸、七分脸、整脸、坡坡子脸、斜坡坡子脸、圈圈子脸、花脸等一系列谱式。这些谱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重视额部的刻画,在额部或勾或画上繁杂的图案、花纹,如《插柳会》的朱温,基本上是黑泰山眉脸,但耿忠义却利用他的脸型,在鼻梁上画出五色金线,顺金线在黑通天柱上,勾出各色旋纹,与通天柱并列勾出左右各一个白色大色块,并在色块上勾画出各种繁杂的旋纹、云纹和图案,从而显得额部的构图十分饱满、鲜明,加上鼻窝的旋纹,将其瘦长型脸的各个部位利用的十分充分,表现的淋漓尽致。(“耿家脸谱”中,这种在各色通天柱两旁,画出色块、在色块上点染各种纹理、图案,使额部上呈并列的五大块的构图,是十分常见的画法,他充分利用了自己额部宽平的特点。)再如,为了利用脸型特征,常常把额部整个或大部亮出来,抹成单一颜色的大色块,在色块正中勾出十分醒目的图案,如《四平山》的李元霸,在黑色额头上勾现出一个黄色的大圆坨,圆坨周围画上一圈似在跳跃的红火焰,《大雪山》的黄遵道,将大部额头涂成黄色,两边衬上白色云纹,在额部正中画上红绿两色构成的太极图,《老君堂》的程咬金,在黑色的额头上,正中画上一只从上斜插下来的手,大指和食指捏着一颗鲜灵灵的红珠,《金香炉》的杨广,在大白脸上将额部涂成红色,在额头正中画出一个似在爬动的,浑身白斑的黑蜘蛛……这些脸谱无不展示了额部宽大的特点。在额部表现的十分饱满、醒目的构图映衬下,原本可能会使本来就显得瘦窄的腮部和下颌更加瘦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耿忠义除了将腮部处理的色彩丰富、构图饱满以外,主要办法之一是从耳根,沿着腮边至下颌,用虎尾纹、火焰纹等进行装饰,这样整个腮部不仅不显瘦窄,反而和额部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在耿忠义所创绘的脸谱中,对反面人物有时不用习惯使用的利用五官上的变形,或以颜色(如白色)昭示其奸邪,而是在一些反面人物的脸谱中采用破相的办法,揭示其奸邪的品格和性格,如屠岸贾、吴起、司马师、吴三桂等形象都是采用红色整脸。一般地说,红色在脸谱中代表忠勇、侠义,而这些奸佞、忤逆的反面人物却都有以红色为主,似有越轨之处,但在“耿家脸谱”中,这些人物的脸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使其破相,令其奸邪之处立显,如屠岸贾在眼窝下勾出一条弯曲的黄斑;司马师在眉边勾出一钩状的绿色条块,上面布满白点,在眼下勾出一条弯曲的黄斑;吴起在额头上斜向描一条上宽下窄的白色条纹;吴三桂在腮部画上一个新月形白斑,这些破相的处理,都和整个脸谱的构图不协调,所以非常醒目,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所以效果很好,令这些奸佞之徒难逃脸上春秋之笔。

“耿家脸谱”的另一特点,是在许多戏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脸谱,使脸谱为刻画人物服务,让脸谱在揭示人物心理、感情和客观环境中,产生一定的直观效果。如《白逼宫》中的曹操,在逼宫前是大白脸、黑眼窝、麦穗眉,到逼宫时,将麦穗眉改成长锋三角眼,上角斜插眉心,下角斜插向双耳,其凶煞奸邪之气跃然而出;《五岳图》中的黄飞虎,在张奎几次斩侯时,脸谱都有变化,第一次口条上架,脸上喷油丽子,第二次擦掉额部和腮部的红色,分别涂上黄色和白色,第三次,在眼角处点上白点,鼻下勾画两条白线,以示其精疲力竭,另外,戏中的张奎也是几次改画脸谱,开始拜寿时,紫红脸膛上画着红火焰,显得意得志满,虎虎生威,随着剧情发展,到斩岳时红火焰改画成白色圆垞,最后在钻洞时,脸膛上的紫红色改成瓦灰色,其狼狈处境变得可以直观;再如《花线带》中的方腊,开始时额部的蜡烛苗正旺,红光闪烁,随着剧情的发展,其额部的蜡烛由明到暗、由暗到灭,改画三次,方腊的命运仅从额部蜡烛的变化就可清楚。从这些在一出戏里不断改画脸谱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在刻画和介绍人物的功能上,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耿家脸谱”在色彩掌握上,十分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明暗反差,每幅脸谱除主色外(主色中金色的使用十分重要,因为甘肃秦腔神仙道化戏多,戏中各路神佛的脸谱多勾金色,以强调其特殊身份),有的极少使用衬色、间色,只用墨色勾画出脸部器官和纹理,而有些脸谱使用衬色、间色可多达七八种,但不管颜色用的多少,都是处在一种强烈的对比之中,显得既色彩斑澜,又主次分明,无论近看还是远观,都能充分体现“耿家脸谱”的那种流畅明快、粗犷豪放的风格。另外,“耿家脸谱”在勾画时,十分注意笔法,笔意。大块处挥笔涂刷,细微处银勾铁划,勾出的脸谱亦书亦画,如飞如动,极具中国绘画书法的情趣和风骨。勾画时,以眉为中心在此起笔,向四面画出去,左手持镜,右手握笔,头动手不动,头转动,疾徐有度,手提按,轻重中距,描线时用中锋,刷色用侧锋,点点用笔尖,提按扭转、枯湿粗细,与国画家做画十分相似,特别是一些额、腮部上的象征性,装饰性的图形,更是精心勾画,如杨柳子额部的柳树,张洪额部的宝瓶荷花,典韦额部的蝙蝠,程咬金额部的手捏红珠,杨广额上的白斑黑蜘蛛,以及武松、张飞、薛刚、穆三花等人额部和腮部的梅花,都画的栩栩如生,令人称绝。“耿家脸谱”不仅开创了甘肃秦腔净行演员瘦型脸谱之先河,而且多年来在兰州秦腔舞台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脸谱流派,受到其他剧种不少著名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的重视。

甘肃各路秦腔脸谱是一笔内容丰富、成就突出的艺术宝藏。但是,随着甘肃秦腔各流派逐渐在舞台上消失,剧目失传,传人日渐稀少的现实,挖掘、整理、研究甘肃秦腔各流派的艺术遗产(包括脸谱艺术),就成了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希望能够引起领导、学者、名老艺人的兴趣和关注,共同投入对甘肃秦腔的开掘和研究中来,使甘肃秦腔的艺术财富再放光芒。

猜你喜欢

秦腔脸谱甘肃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画脸谱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第17站甘肃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父亲的秦腔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