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巧”字了得
2000-06-04李立平
李立平
八十年代后期迅速崛起、九十年代兴旺发展的戏剧小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本世纪末我国最为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戏剧现象之一。
戏剧市场不景气的今天,戏剧小品缘何会出现这种兴旺时期呢?从宏观来讲,这与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分不开。然而究其实质,恐怕是戏剧小品讨了一个小和巧。小则精巧,巧则玩味。
俗话说得好,无巧不成书,在这里则是无巧不成戏。戏剧小品到底巧在哪儿呢?依我之见,巧在谋篇,巧在情节,巧在人物,巧在语言,巧在灵活多变等方面。我今天就谋篇和语言作一浅谈。
谋篇关系到一个小品的成败。搞创作的人都知道,不是任何题材都能写成小品的,强硬写出米的东西,肯定只是应付之作,也肯定无巧可谈。如果谋篇好,从生活中发现了可造之材,再通过加工、打造,肯定比你强硬写出来的东西讨巧得多。我们在创作中常常感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东西,要比你自己关门想出来的东西巧得多,有味得多,也自然得多,可信得多,观众也就会感到亲切得多。就拿小品《超生游击队》来说,它的谋篇无疑是成功的,夫妻俩为躲计划生育,长年在外过着流浪生活,小孩越生越多,生活越过越艰难,如乞丐一般,观众并不同情他们,反而发出声声嘲笑。原因何在?就因为这是他们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这小品的谋篇,应该说是讨了一个“巧”字!这个小品看似荒唐,其实有很厚的生活基础,没有编造痕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这么说,《超生游击队》这个剧名,并非作者创造发明,在没有这个小品之前,“超生游击队”这个名字就在群众中诞生了,只是艺术家们捡了个便宜。我认为这样的便宜捡得好,艺术家们就是要捡这样的便宜,你捡了便宜还可卖乖,这是艺术的需要,创作规律的需要,更是观众的需要。反之,你的作品就是空中楼阁,艺术性再高,也是曲高和寡。再如全国首届戏剧小品征文大奖赛获一等奖的《餐厅轶事》,谋篇也是十分成功的。社会上存在着领导干部的吃喝风,某领导干部朝也吃、晚也喝,有吃不完的鸿门宴席,喝不完的“糊涂仙酒”,最后活活被醉死,妻子认为丈夫的死是为了革命工作,是件很光荣的事,并骄傲地说,“我要继承他的遗志”,还亮出一叠请柬,声称“我要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巧吗?巧得很。更巧的是有一养猪户,因挑餐厅潲水,把猪也醉死了,怕猪肉卖不出去,也亦要求餐厅开具证明,然而餐厅巧就巧在只剩下一张证明了,一个等着拿证明去开追悼会,一个等着拿证明去卖猪肉,到底给谁好呢?从而衍生出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来。还有小品《打扑克》,两个旅客在火车上闲得无聊,以打扑克消磨时光,巧就巧在双方身上都没真正的扑克,只有在工作中、跑业务时各自收到名片一垛。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就拿名片当扑克玩,什么局长管科长,局长夫人比局长大,局长的情人比夫人大之类的东西,从而把生活中一些丑恶现象,通通玩了出来,玩似轻松,其实玩得很累,观众捧腹笑过之后,留下许许多多的思索。
戏剧小品巧,巧在语言,一般的戏剧语言在小品里面起不到讨采的效果。戏剧小品以喜剧占主导地位,因此它的语言大多都带幽默性和笑话性,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如《餐厅轶事》里面有句台词:“酒精考验”,在观众中产生较强的喜剧效果。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革命干部,然而在这种“酒精考验”面前倒下了,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而深刻,又是多么的玩味。小品《约会》的语言安排也是很巧妙的,艾知音向董文学讨教文学方面的问题,在向“什么是大智若愚和不屈不挠”时,引发出一连串的喜剧台词,大智若愚变成大致上像条鱼,不屈不挠变成了用手去挠痒痒了,这是何等的荒唐可笑。反过来,董文学向艾知音讨教音乐方面的小常识时,艾知音的解答,更是令人喷饭。广东幽默文学杂志《南叶》1994年10月号上有一个喜剧小品《老师与屠夫》,语言更是妙趣横生,我随手摘一段:
秦老师:就拿杀猪来说……
富屠夫:杀猪?这我是内行!
秦老师:首先要把猪用“X”代替!
富屠夫:用“二角死”代替?“二角死”是什么东西?
秦老师:“X”不是东西,“X”就像一把“X”!
(用动作表示)
富屠夫:(比划)“XXX”!哎呀,这杀猪又不是枪毙人。
秦老师:假设“X”为一头猪,首先要求出“X”的值,这个值,就是猪的值——
富屠夫:师父,不用求,俗话说:“猪死自然直”。
……
通过这么一种幽默对话,同时巧妙地刻画出两个人的性格,秦老师的“X+Y”与富屠夫的“猪死自然直”,形成极大的反差,富屠夫发展到最后,发出感慨:“与君一席话,胜杀十年猪”。这种感慨也只有他富屠夫这喜剧人物才能发出。
在小品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成功的小品,都有几段精彩的对白和核心的、带幽默性的句子,这无疑就是小品语言之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