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册简介
2000-05-05赵占良
赵占良
新教材包括绪论、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现将其编写意图和特点简要说明如下。
一、把握基础性,适当体现先进性。
新教材知识性教学内容总体上不超过原教材的深度,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上略增笔墨,适当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反映新进展;对某些相对次要、对学生发展价值不大的内容则进行了剩减。
新教材还注意适当体现先进性。例如,在绪论中,介绍了生物工程在医疗、农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生态农业等内容:在各有关章节中,分别以小字和课外读的形式介绍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转基因技术和克隆哺乳动物等内容。
二、注意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街接。
新教材充分利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加强知识的衔接,避免重复。例如,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内容,新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或归纳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内容,然后讲述新知识。关于生殖的类型,新教材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
同时,新教材也注意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横向衔接,并且注意加强本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态度观念教育。
新教材中的态度观念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环境道德观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殖和发育、遗传和进化、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昝、生物圈的变化等教学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变化的观点。
四、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为了实现新大纲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新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充实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指导的编写方式。
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在数量和类型两方面都有明显的扩增。从数量上看共有学生实验16项,研究性课题6项,实习4项。此外,还安排了演示实验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从实验的类型上看,既有进行观察的,也有进行生理生化分析的;既有验证性的,也有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还有让学生自己设计的;既有使用生物材料的,也有用非生物材料来模拟实验过程的;既有在实验室内进行的,也有在课堂以外进行的。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方式上,新教材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1将部分实验的实验指导编排在教材正文中讲述相应知识性教学内容之前,意在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自己获得结论,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等。
2.新教材中有关生理.生化和遗传分析等类型的实验较多,对于这些实验,如果学生不清楚其原理,做实验就只能是照方抓药,不可能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因此,新教材在大多数实验指导中设立了“实验原理”一项,加强了对实验原理的分析。
3.要求学生正确记录、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在实验指导中提出若干讨论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从中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新教材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1.通过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新教材中实验项目包含的实践性科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观察的方法。例如,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指出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细胞,以使学生理解本实验选取洋葱根尖做实验材料的原因。第二,实验的方法。例如,新教材中“探索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等实验,就包含着实验方法。第三,调查的方法。例如,新教材中“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等内容,都对调查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通过介绍科学史上有关研究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新教材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介绍了科学家们研究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在保留原教材和噬菌体侵染实验基础上,增加了细菌转化实验的内容)等:
(三)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教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通过趣味性强的设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绪论”中提出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具有生命呢?”“石头表面的地衣和金属表面的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特征的好奇心。
2.通过介绍科学家敢于怀疑现有结论的事例,或介绍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例如,关于遗传的物质基础,新教材不是直接告诉学生DNA是遗传物质,而是先介绍蛋白质曾经被认为是遗传物质,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进而通过实验证明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3.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时,提出“有哪些工业原料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讲述“生态因素”时,提出“还有哪些因素属于非生物因素?”
4.在已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讲到能量金字塔时提出:“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呈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5.通過介绍科学家用大胆的想像、丰富的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科学难题的实例,给学生以创造性思维的启示。例如,在酶的发现部分介绍的斯巴兰让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6.在某些实验的实验指导中,要求学生提出可替代的实验材料和方法,以及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指导中,都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验材料,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留有选择的余地。
7.在实验指导中提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实验的实验指导中,提出如下讨论题:“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这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此外,新教材还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安排了研究性课题,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鼓励学生深入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学习、探索和实践,
五、加强理论联系
实际,渗透STS教育思想。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渗透STS(指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为此,新教材在讲述生物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适当介绍了与生物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技术。二是体现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外部动力。
(一)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更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联系生活实际。如在“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讲述癌症预防;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讲述人体的营养保健、糖尿病和肥胖症及其预防等。
2.联系生产实际。如在讲述植物的激素调节时,联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遗传和变异一章联系农作物育种,等等。
3.联系生物技术实际。如以课外读或正文中小字的形式,介绍了生物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生物等。
4.联系环境保护实际。为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新教材设有专章讲述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在其他有关章节,也有联系环境保护的内容,如在讲到碳循环时,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内容,等等。
5.联系自然实际。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讲述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等。
(二)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些章节的引言从联系实际的问题引入,将这样的问题作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背景材料,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的引言等。
2.在课文中将理论与实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讲述,使教材内容更为生动,如在讲述基因突变时,首先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指出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再分析这种病的痈因,最后引出基因突變的概念。
3.先讲述理论知识,再介绍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4.设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题、旁栏思考题和小资料,例如在讲述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之一——化学致癌因子时,提出“为什么吸烟者容易患肺癌?”等等。
六、注意启发性。
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教材的注入式写法,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些章节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然后才讲述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关于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等。有的章节是按照“提出问题——讲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得出结论——提出新向题——讲述新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得出新结论”这一模式编写的,如“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分离定律”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