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00-05-05
1997年10月5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
大连市中心壮丽的人民广场上,碧草红花铺地,青松翠柏参天;广场中央,20辆大客车成龙相接,2000名高中生整装待发;主席台下,小学生鼓号队与初中生军乐队分列左右,用雄壮的乐曲为哥哥姐姐们送行。上午9时,大连市高中学生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典礼开始。当大连市市长薄熙来健步走向麦克风时,会场掌声如潮。是的,作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倡导者,作为密切关注孩子们成长的一市之长,薄熙来早已赢得了青少年的尊敬和爱戴。立时,广场上响起了薄市长那颇具磁性的男中音:“同学们,一个人要成才,要为国末做出贡献,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必须建立起对祖国和人民的牢围感情。因此,还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2000年1月4日,细雨初霁,云散天朗。
下午4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到大连市甘井子区劳动技能训练中心考察。一下车,陈部长直奔教学楼。木工、金工、烹饪、家电、缝切、编织、裁剪,随着逐个教室细细参观,陈部长龙加兴致勃勃。在美容美发宣,陈部长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大连美,大连人爱美。美是一种艺术,看来女学生更爱到这里来学一些‘美的技巧哇!”走进陶艺室,学生们正在优是的轻音乐中专心致志地捏合着手中的陶泥。陈部长俯下身认真观看,然后笑着赞道:“看,孩子们多入神、多开心。这是培养孩子们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好场所,我们应该给他们多创造这样的空间。”在听过训练中心负貴人的汇报后,陈部长说:“你们的路子是对的。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历历两组镜头,时隔三载,跨越世纪。是的,在大连悠长而恢宏的德育华章中,它不过是一瞬间的定格,不过是一个片断的缩影。然而,它却有如它身后那个迷人的都市一样,富有诱人的魅力。于是,我们来了,我们踏上了这片因改革开放而名扬遐迩的城市,只觉清风强动;我们走进这方为教育改革而蜚声遐迩的校园,更感爽气宜人。
随着采访的足迹,远焦、近焦、广角、特写,所到之处,一组组、一幕幕令人兴奋不已的镜头奔涌眼底……
啊,点点胜景,处处壮观,好一派辉煌的净土!
大连,美丽而自豪的滨海城市。无聚,在辽宁,在东北,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大连正在以其愈来愈卓越而明丽的形象,吸引着国内外人们的关注。
如果说,20年前,人们因大连未能在改革开放之初被划定为“经济发展特区”而有所遗憾的话,那么20年来,大连人正是以无比的智慧和非凡的勤劳,自己创造着发展的“机遇”。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应当说,在大连市各条战线向这个宏伟的总体发展目标高歌猛进的行列中,教育方队更显阵容赳赳。步履铿铿……
如果说,大连市的教育是辽宁教育的排头兵,那么德育就是牵动大连教育全面发展当之无愧的“龙头”。的确,大连的德育正如崛起于改革开放土壤之上的大连市一样,正在成为全国教育领城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十年磨一剑”。大连德育不赶风浪,不逐潮流,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孜孜求索又何止十年?那么,它的汩汩的源头来自哪里?它的宽阔的河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A“减负”,“减负”——为德育“清场”
80年代中期,大连市教育改革的触角已深入到素质教育的领域。此间,他们深切地感悟到了一个巨大的屏障——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个全社会都难以回避的屏障,当道而立。它既暴露出我们教育思想的“应试”倾向,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拦路虎”。一个热衷于“应试”的教育,怎么可能落实真正的德育?一个广大师生起早贪晚、加班加点忙于“应试”的学校,怎么可能落实真正的德育?
初步的结论
2000年初,在一次与外省市来访人员谈及“减负”工作时,大连市教委主任说:“由于我们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配套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大连的小学生负担不是很重,当初我们是痛下决心……”.
说“痛下决心”,实不为过。大连的“减负”工作所以能成效卓著,确如他们自己总结的那样:靠的是斩草除根的决心,高瞻远瞩的胆识,稳扎稳打的步骤,大刀阔斧的手段。
——1983年,取消重点初中,采取“全市统考,分区划片,按志愿择优录取的办法招收初中新生;
——1986年,城区小学毕业生按学校对口就近升入初中,取消全市升学统考,由各区(县)统一组织毕业考试;
——1991年,小学毕业考试权全部下放到学校,全市小学取消包括毕业考试在内的一切统考;
——1996年,部分小学低年级废除了考试,采用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检测教学效果的实验;
1993年起,大连市点重点高中录取新生实行“指标到校”的招生办法,其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提高到50%,即把重点高中录取人数的50%分配給本区的初中,用以录取没有择校的学生……规定出台后,有某区自作主张,准备在中小学进行一次统考,两万元的卷纸已经印刷完毕。市教委获悉后作出决定:“两万元由市教委交付,卷纸全部销毁!”令行禁止,言出法随,此后再无同类事件发生。
“減负”减到“三点半”
来过大连市考察教育的人们,大都会获得这样一个印象:大连人的改革意识超前,大连人的工作作风扎实。
“减负”减什么?早在90年代初期,大连市教委对此已经有了明晰的“五减”工作思路:
一减学生作业量,取缔惩罚性、机械性作业;
二减教学内容,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
三减书包重量,禁止滥编乱印的数学辅助性资料进入书包;
四减考试次数,不许以考试成绩为学生个人、小组、班级排名次;
五减教学难度,严格控制超纲超本的教学指标。
“五减”为纲,纲举目张。与此照应,大连市教委又规定出若干具体条目,以便于把握与操作。这是真正的“减负”!没水分,实打实。真正的“减负”产生了真正的效益。自1986年起,每天下午三点半,在很多小学生们还被迫在“片追”的羊肠小路上疲于奔命之时,大连市的孩子们已经踏着欢声笑语走出了校门。
三点半真的能放学吗?
1996年的一天,日本某家电视台来大连采访。其间,穿插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校园参观活动。下午两点,车队准时开进了中山区中心小学。一下汽车,日本记者们便被校园的美丽和儿童的欢乐深深地感染了,他们全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接近4点钟时,才兴犹未尽地走向校门。而此时的校门前早已是人头攒动。“怎么还不放学?”家长们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2000年年初的一天,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大连视察工作。由于日程安排紧密,致使在东北路小学视察时,出现了与日本记者来访时同样的情况。一位家长甚至敲开市教委主任的车门质问原因。陈至立部长见状笑了,教委主任无奈地说:“您看,三点半不放学,家长们都不饶我!”
B“冷冉”其人与“德育阶段连续假说”
回眸20年,纵观大连德育,你或者还没有触摸到它内含的规律,你或者还没有领悟出它深藏的内核,但是,你一定会产生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不为时尚大吹大擂,不为形势大起大落,大连的德育沿着一条稳定的路线不间断地完善,不歇步地发展着。因而,若要透析大连的德育,我们必须就此推出一个人,一个对大连德育长期以来稳步发展、影响至深、贡献极大的人——冷冉。
我們地方的大教育家
冷冉,1956年~1981年任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40年代中期即开始了终身教育科研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系,被大连人称为“我们地方的大教育家”。
1998年,大连市教委决定编发《冷冉教育文集》。这是大连市教委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个人出版专集。《文集》序言写道:“冷老无愧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情.知教学说发表于80年代初,应该说这是中国当代最早的、最有理性的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近年来他又不断地丰富着情.知教学理论,凭借这个理论,他第一次破除了传统教学中的唯知论,把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他认为,学生是在活动中成长的,而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学校,是课堂。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清新而响亮的口号:必须强化教学工作的教育性。他认为学生最终目标不应是单纯学会知识,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文集》中收录的文章中德育占了很大的篇幅。从德育的“阶段连续”体系三个假说,到对中小学德育框架的构筑,可以说内容极其丰富。特别是德育阶段连续假说,在刚刚粉碎“四人帮”、“极左”思潮尚较盛行的年代里,能提出这一理论实属不易。
这里所说的“德育阶段连续假说”,就是针对当时德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的偏向——德育目标的“高、大、空”,德育内容的成人化概念化,德育过程不分年龄阶段等弊端提出的主张。在70年代末那个改革开放刚刚举步的历史时期,“德育阶段连续假说”的提出无异于开先河之举。不久,《中国教育大系》一书将其收入,尽管仅仅是作为一家之言,然而在大连,在冷冉主抓德育工作的情况下,“德育阶段连续假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不失为大连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倾盖忘年交
在大连,人们谈论起教育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将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冷冉和贾聚林。贾聚林是大连市教委主任。贾聚林与冷冉既无师生之情,也无同窗之谊,就说是同事,他们还是年龄相差25岁的同事。然而,贾聚林却在冷冉面前执弟子礼,冷冉更给贾聚林写了这样两句诗:“老来逢知己,倾盖忘年交。”
是什么使他们成了忘年知己?是教育。是对教育工作的衷心热爱使他们不时促膝议论,是对教育问题的勤奋探求使他们时常书信切磋。德育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在不断的探讨交流中,他们不断地碰撞出思索的火花:
——学生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只能在做合格公民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确立。
——幼儿阶段,应当进行“好孩子教育”;小学阶段,应当进行“好学生教育”;中学阶段,应当进行“好公民教育”。
——如果学生不能立志改掉经常迟到这个坏习惯,而去树立远大理想,不是培养他们说大话、说空话吗?
……
历史需要先行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敏锐的见解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从而成为大连市德育创新的理论基石。
C“假说”转化为实践方案
说起德育,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发了那么多专门文件,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三令五申地强调德育的“重要地位”,可是实效却令人不敢乐观。症结何在?有识之士作出这样的剖析: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的德育,忽视了阶段性、混淆了层次性的德育,一句话,违背了教育规律的德育是不可能使德育产生实效的。那么,改革德育的出路何在呢?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的心理规律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地确定德育的层次……
1992年夏秋之交,带着对德育工作的深深思索,当时任市教委副主任的贾聚林痛下决心,忙里偷闲,率领市内各区教委主任,登上一座距海岸线10海里的孤岛。没有手机可供联络,没有船只可供出游,他们每天聚在一起争论不休,议题只有一个:怎样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爱国主义教育实验纲要》,把《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化解成一套完整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贴近实际、便于实施、分层次和分阶段的德育工作细则?
一周后,他们胜利返航了。如绝处逢生,这一期“封闭式”研讨班为困顿已久的大连德育开启了一扇通畅之门。1994年3月,大连市教委以这期“研讨班”的成果为蓝本,拟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意见》阐明:为了突出重点,便于记忆和操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等文件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目标可分类为“八心”(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两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小学应以心理素质(“八心”)培养为重点,辅之以道德素质(“八德”)培养;初中在深化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两意识”教育。在整个中小学阶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应当贯穿始终。
这,即是足以载入大连史册的“八心八德两意识系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