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过程教学 确立主体地位

2000-04-29李明新

人民教育 2000年10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廉颇蔺相如

李明新

《将相和》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德,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篇课文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担负着本单元“理解句段篇之间关系”的重点训练项目的任务。

如何使教学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实在教学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充分的发展呢?我认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过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质疑、讨论,在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预习课文,抓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探究。

将相和>这篇课文篇幅虽然较长,但是,许多内容六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懂的内容,发动学生通过课外学习的渠道解决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既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学生质疑过程中,涉及到关键问题要让学生简要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会真正了解到学生读书中的症结所在。

二、初读课文,抓题眼,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学课文时,可以从题目的“和”字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整个过程:(1)同学们看课题,“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和”字想知道什么?(2)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哪里写他们“不和”?哪里又写他们“和”(3)从“不和”到“和”,这是一个小故事,有个成语就是说这件事的,是课文中的哪个成语?第1至15自然段写他们原来还是和好的,这些内容包含两个小故事,默读课文思考:是哪两个小故事?请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作小标题。同学们经过默读思考后,再分小组进行讨论,拿出一个最佳方案。这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还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样教学,将篇幅较长的课文划分成三个小故事,既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便于训练分段和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4)再次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想一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要给足时间,让全体学生动脑——先想一想,动口——再说一说。

三、深读课文,抓重点,在深入理解中渗透句段关系。

由于《将相和》篇幅较长,因此,要优化教学结构,就要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训练。

1.变序教学,由“不和”切入,前勾后联,抓住重点内容。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切入重点很关键。深入理解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对三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若按照平推式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不易被激“活”。因此,可针对本文旬段具有密切关系的特点,变序讲读,由“不和”切入,抓住重点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到了“不和”?是谁跟谁不和?(2)廉颇是怎么说的?他说得对吗?(3)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评价是不对的?在深入理解了“完璧歸赵”、“渑池之会”之后,又一次回到“不和”,以便引出下面的教学重点。引导的问题是:(1)“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哪句话自然地转到了“不和”?它和上文哪句话又紧密相连?(2)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可见蔺相如和廉颇各有怎样的思想品质?

2.抓言行,认识人物的思想品质,渗透句段篇内在联系。

在学习完璧归赵”时可以这样设计:(1)读中画、画中思。默读,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过程中的言行,然后思考:这些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品质。(2)议中读、读中议。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指导朗读,如蔺相如智取璧的情节。当然,也有一些细微之处学生容易忽略,比如蔺相如说璧有“小毛病”,秦王就把璧还给了蔺相如。要让学生通过“小”字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机智有难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理解到位。(1)理解后概括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学习绳池之会4时可以这样设计:(1)课文哪里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2)小组讨论、交流。要求:在交流基础上推荐出小组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汇报,同组同学可以帮助。

学习 负荆请罪”时可以这样设计:(1)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渗透课文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如课文在“完璧归赵”、“绳池之会”中具体记叙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之举,正是为了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他的本领,认识到他是立下大功的。三个故事虽然各有起因、经过、结果,但是,前两件事的结果正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再有,从中心思想的角度看,全文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的红线,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决定了将、相能够重归于好。

四、精读课文,抓归纳,整体理解句段篇的关系。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内容的教学。可以从故事内容、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等不同的角度理解句段篇的关系。为此,可让学生思考、讨论:(1)不写第一自然段好不好?(2)不具体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好不好?(3)前两个故事的最终结果与负荆请罪”是什么关系?(4)将、相能够重归于好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不要满足一问一答,而要让学生对问题展开议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使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扎扎实实地得到落实。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将相和
负荆请罪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负荆请罪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