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新传
2000-04-26李让恒李满成曹小刚
李让恒 李满成 曹小刚
地处湖南省郴州市的苏仙岭,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妖下第十八福地。这里春天一山花,夏天一山绿,秋天一山果,冬天又是一山青。
苏仙区就在苏仙岭下。苏仙区在1995年撤县建区之前叫郴县。提起郴县,人们并不陌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曾因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而轰动于全国教育界。至今10年过去了,当记者重新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不禁又发出了感慨。当年这里还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如今成了省人民政府验收认可的小康区:当年这里以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享誉全国,如今则以最好的环境是学校受到社会注目:当年县委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如今,区委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正进行着教育的二次创业。
区委书记陈敏说:我们区办教育是搞接力赛。大家心里都有个信念,轮到我这一棒,只能为全赛程争光。因此我们提出了要为教育二次创业。
而二次创业,需要的是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办法。
匠心独具的园丁工程
王文武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教师。从师专毕业后的10年间,他做过普通教师、总务主任、教务主任,如今他在四完小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谈到他工作的适应能力、遷移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他总是说要感谢区里为教师提供了最宽松的学习环境,他说:要在教师队伍中永远不落伍,只有终身学习一条路。
如今,在苏仙区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不是青年教师或优秀教师特有的,而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所认同。一完小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情况:本来区里和学校只规定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要参加计算机过级考试,但学校里每个教师都争着参加计算机学习和过级考试,就连临近退休的教师也不例外,连续几个月的双休日,他们都是在计算机房里度过的。
目前在苏仙区追求双学历、高学历的教师已有1000余名,占了教师总数的近三成,约占中青年教师的70%。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区教育局实施的园丁工程分不开的。
区教育局长、党委书记曹门保说:教师的水平就是一个地方的教育水平。所以,我们将实施园丁工程当做教育局最重要的任务,千方百计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教师以学习为乐、竞争为乐、奉献为乐,是他们实施园丁工程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中品味甜美
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区教育局确定了六大学习内容:一是学历教育,要求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在具有相关学历的基础上,还要有高学历:二是学科学习,对教师所教学科内容要从深、广、实三个方面开拓,精通教材,处理好交叉学科关系,并能适时引进前沿知识和信息:三是学科研究的学习,要求人人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并进行实验探索;四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教师,使之能熟练进行实验教学,特别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不仅会操作,还要过渡到会编程序和制作课件;五是实用技术培训,要求除劳技课教师外,其他教师也人人学一两门实用技术,能辅导学生学习;六是教学基本功训练,主要是三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的培训,要求每个教师都能掌握并在教学中运用。
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深度学习实行以研带训,在实践中、在实验中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实行以管带训,主要依靠集中办班学。不管用什么形式学,都要进行定期考查、考核和评估。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证书并将评估结果录入个人业务档案。
在五里牌乡中心小学,我们看见了别开生面的诊课活动,教师自己发通知,上公开课,邀请其他教师听课,课后请大家会诊,讨论从学科内容到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以研带训,在研讨中学习学科内容和科研方法。
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是否有教师对学习绕道而行呢?我们先后走访了30多所学校,未发现这种情况。白露塘镇的一些小学教师告诉我们说,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学生满意、群众满意的教师,教师们学习很自觉。在区里,实施园丁工程中也给教师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即实施教师综合素质等级考核,简言之为教师考级。
在《苏仙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等级考核实施意见》里规定,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全体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均在考核之列;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文化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四大部分。考核办法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经个人述职、师生测评和书面考试,由考核小组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级别定级。对每项考核内容都分条分款进行量化。其中对参加继续教育、四项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培训三项内容不但在量分时有较高的权重,而且对未参加者实行一票否决。教师考级结果除录入个人业务档案外,主要作为评优评先、教师职务晋升和聘任、使用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定为不合格等级者不得担任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
当然,逼教师学并非苏仙区教育局领导者的本意。曹局长说:我们就是要让教师尝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学了之后尝到甜头。
教师又工作又学习,负担很重,为了让教师以学为乐,他们尽可能给教师减负。教育局、学区、学校对此做:了很多文章。比如从实际出发,能结合工作进行的学习就不另辟蹊径,实在不能结合进行需办班集中学习的,则尽可能把班办到学校,做到能请进来就不走出去。对学习经费实行补偿,按四三三比例由县局、学校、个人分摊,做到单位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外出短期学习按出差规定补助。仅1999年,教育局就在有限的公用经费中安排了70余万元用于教师学习培训。对于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教师,所缺课时由学校调度安排,使教师学习无后顾之忧。另外是学成有奖,不但视不同情况发奖金、出光荣榜,而且在工作中提拔重用优先。
据区教育局统计,近3年来,区、乡、校三级共举办各类专门培训班290多班次,参学教师达21790人次。其中已有2950多名教师分别拿到四项基本功、电教基本功合格证和计算机过级证书。另外,3年中还有1360多人参加学历学习,其中已有860多人拿到大学本科或专科文凭。
在肥沃的土壤中拔节
苏仙区设计了一个三层次框架,让教师在竞争中,不断追求高层次的目标,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教师们你追我赶的态势,迅速提高师资水平。
三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是以评十佳校长、教师明星为主的名师工程。旨在鼓励一批学识功底比较深厚、教育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学校、学科的带头人,向学者和专家型校长、教师发展,成为市、省乃至全国的名师。区教育局通过综合考查,逐一摸底,严格筛选,确定了180多个苗子,采取给条件、压担子的方法,一方面让他们领衔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帮助他们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适时地将他们推上教育教学领导岗位,使他们能用科学的观念、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
第二中学是人才荟萃之地,多数教师都是经多轮竞争之后从四面八方来到该校工作的,包括校长段定智、党总支书记曹万流在内的现任的十几名校级和中层干部几乎都是如此。他们在实践中都是行政工作、教学工作双肩挑,都成为了所任学科的市、区两级甚至是省级名师。
在铸造名师的过程中,区教育局不拘一格,不惟学历,看重实践能力。比如第二中学的段定智、曹万流在任职前第一学历均是专科,但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不但爱岗敬业,而且教学、科研颇多创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对于这样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区委、区政府大胆起用他们带班。
现在苏仙区在实践中已得到上上下下认同的名师已有一批,其中进入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教师38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65名。
第二层次为以评选百佳教师为主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旨在为学校造就一批教育教学岗位,上的把关人和带头人。这批能人是在全体教师综合素质等级考核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检验、由下而上层层评选、激烈竞争而产生的,这就促使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也就促进了全区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现在全县各科教学能人已达500余人,以他们为骨干,组成了教学科研大网络。
第三层次为评选教坛新秀。这是专为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设立的。对青年教师,苏仙区一方面明确要求一年入门,两年熟悉业务,三年具有一定迁移能力,即能适应学科教学外的各种相关工作,在教学中能参与各年级大循环。另一方面,要求每个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坛新秀竞赛活动中,让其中佼佼者脱颖而出。教坛新秀竞赛活动一年一次由下而上逐级开展,区一级每个学科每年推出1~3名拔尖者,这些人自然又成为前两个层次拔尖人物的苗子,这样便形成了全区的人才梯队。
高标准、严要求,使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据统计,全区中小学正、副校长及教研组长以上中层干部,有一半左右由青年教师担任。年仅23岁、参加工作仅5年的女教师罗浩,现任坳上中心完小副校长。她说:在校读书时,我觉得我与其他同学也差不多。参加工作后,搞教学比武,我劲头就大了,不但认真钻研教材、查资料,而且深入到学生中收集意见,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拿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创意。正是这样,尝到了钻研教学的甜头,越钻越想钻,越钻越有进步。
凝聚民心的消费导向1996年,苏仙区通过了湖南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两基验收,实现了普九。这时,苏仙区的教育已有了比较厚实的基础,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3年,而且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组组有中专生。
瞥九以后怎么办?苏仙区
委、区政府先后多次作过专题研究。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对人民群众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决定实施两扩一高战略,确保教育以较快速度发展,适度超前发展。
两扩一高,重在发展
区,人民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廖仁招介绍说:所谓两扩,一是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在城区用5年左右,农村用8年左右时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扩大城镇办学规模,中学向城镇集中,农村小学向乡镇中心小学集中。所谓一高,即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除了教育观念、内容现代化外,狠抓教学手段现代化,争取在2005年前,分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和村办、联村办小学三批普及计算机教育。
从实现普九以来,苏仙区的两扩一高战略初见成效。高中阶段招生,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普高、职高、中专、中技招生的绝对人数增加了近一倍;扩大城镇学校办学规模的前期工程也已提前完成。苏仙区原在城区仅有两所普通中学和1所职业中专,1995年以来,除了对这3所学校进行扩建,使其学生容量提高了65%外,还新建了两所中学,改建了1所中学,使城区中学总容量扩大了一倍多。同时,也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停办了34所小学,将全区17个乡镇中规模较小的中学、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制学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普遍集中到九年制学校或乡镇中心小学上学。
在教学现代化上,近5年加大投入和建设速度,使城区中小学全部开设了计算机课,其中市二中已建成校园网。白露塘、桥口、坳上、良田、栖凤渡、许家洞、白鹿洞等乡镇的中学、中心小学也已分别建了電脑室、语音室。
做好引导消费的文章
实施两扩一高战略,关键在各级领导的决策,而基础在投入。但自1995年撤县建区后,财政体制有不小变化,区里财政收入中可用财力比原县里都少,显然区财政拿不出很多钱办教育,那么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从哪来?曹门保局长一语破的:我们靠的是中央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方针,靠的是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融资的办法。
苏仙区区委、区政府以及区财政、教育等部门,在引导二字上做了不少漂亮文章,其中他们认为最漂亮的是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典型引导三篇。
政策引导。区财政没有钱,区里就给政策,政策也是钱。这政策一日非义务教育阶段按学生适当分摊办学成本办法放开收费,由学校筹资办学:二日教育费附加适当集中办学:三日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人才有偿培养;四日允许学校向银行贷款办学。
在这一政策下,市第二中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近几年,他们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搞了八大建筑,其中包括已建成的有万余平方米的图书馆和科学馆;投资300万元的教师公寓:投资百万元的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校园广场以及正在筹建的体育馆等,这使学校面目焕然一新,达到了省一流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中建设的2600万元是如何筹集的?区财政尽了最大努力,先后投入200万元,其余都是学校筹集的。学校挖掘潜力,逐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在招生中,经区政府与教育、财政、物价部门协商,适当放开收费标准,由学生承担部分办学成本,在报省、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实行。这样每年可在招生中筹措办学经费300万元左右。
职业中专近几年也投资1000多万元办学,使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了一倍多。这1000余万元中,区财政仅投入35万元;学校除了按收费政策规定,向学生收取了一定办学成本外;区政府、教育局同意,学校全面实行与区内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什么专业,按人才订单,学校负责招生、培养工作,经两年、三年培养合格后,由用人单位验收并安排使用,使用单位按人头付给学校不等的培养费。
1997年新建的苏仙实验中学和正在建设的适存中学则是利用另外的政策办起来的。实验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属义务教育,不能向学生收办学成本,财政又拿不出许多钱,怎么办?区政府决定,除城市教育费附加外,在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后,农村教育费附加仍按农民每年纯收入的2%收取,按各乡镇在该校学生比例,适当集中使用。首期工程靠教育费附加已提供350万元。其余部分由承建方先垫付,以后逐年偿还。由于这样,该校做成了无米之炊,现首期工程全部完工,学校已于1998年开始招生。
适存中学作为完全中学筹建,首期工程要800万元,区委书记、区长陈敏等领导亲自出面,按照數育法》第62条规定,与银行协商,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现有关银行已贷款400万元,其余400万元也由承建方垫付。
示范引导。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从80年代开始,在郴县就喊得震天响,而且响遍了全国。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对这一口号有人提出了质疑。一日这样做用集资代替了政府投入;二日加重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企业负担。苏仙区的领导则认为,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是必须坚持的方针,关键在引导、在实事求是、在坚持自愿原则。要把消费引导到教育上来,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苏仙区领导做了三个漂亮的示范动作。一个是区委、区政府两家干部、职工及所属部门集资150万元为第二中学建了一个高标准田径场。为了建这个田径场,区里先后开了两次党政联席会,决定把它作为民心工程、示范工程办。在一次党政联席会上,区领导当即掏钱,你200元、他300元……次会就集资了5180元。区领导一带头,各部门、各单位、所有干部职工都动了起来,150万元很快就筹齐了。
另一个动作是在筹建实验中学时,他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神,将校区范围内的80多家企事业单位请到一起开了会,在学法的基础上,动员各单位依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承担了240万元的建校经费。
再一个就是抓好教师安居工程。尽管区财政困难,但在1998年5月,区里还是挤出260多万元做启动资金,征地10余亩,并完成了三通一平和基地护坡等工程,后来在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投资800万元,建起了教师村。
这些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带头拿钱办教育,所谓示范引导,也就是引导单位、个人拿钱搞教育消费。实际上这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特别是在一些地方请客送礼等灰色消费流行,封建迷信等黑色消费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将消费引导到教育上来,这是最受群众拥护的好事,所以说是民心工程。
典型引导。区里一年开一次教育工作会,会上要表彰、宣传一批办教育的典型。区电视宣传中心也经常宣传先进典型。区里就是用这些典型让所有企事业单位、让所有干部群众都明白,教育消费是最有价值的消费,从而积极主动参加教育消费。
苏仙区17个乡镇中,有教育明星乡镇4个,教育模范乡镇9个,另外4个乡镇也在憋着劲办教育。乡镇之间你追我赶办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推出的新典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白露塘镇是苏仙区最早评选出的教育明星镇。这个镇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在全区、全市乃至湖南全省都是一流的。从1995年以来,镇里每年教育投入平均都在百万元以上。近3年先后为中学新建了教学大楼,为中心小学新建了科技楼,每年还有约30万元是对全镇110名中小学教职工做奖励、补助等用的。在镇里教师职业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镇党委书记罗清华算了一笔账,由于连续近20年狠抓教育,全镇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近11年。中专生、高中生遍布村村组组,还有几名大学生在务农。由于人的素质高了,生产中的科技水平、生活中的文明程度都大不相同。全镇11200多农业人口中,已有6500多人从事乡镇企业、第三产业,人均产值在2.2万元以上。除了搞好常规的粮食生产和畜牧生产外,镇里蔬菜生产已实现产业化,年产商品蔬菜12000吨,人均1吨多。如果不办教育,能有这个效果吗?
區里认真总结白露塘镇教育先行、带富农民、促进全镇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在全区反响强烈。塘溪、坳上、马头岭、廖家湾等一批乡镇,这些年都在为教育大兴土木,主要是建科技楼、综合楼和教师、学生公寓。据统计,从1995年以来的5年间新建面积达15万平方米。
苏仙区80年代末,曾表彰了20名初高中、职中毕业后回乡依靠科技致富,并带领乡邻致富的好典型;90年代初又推出了9名大学生在白露塘镇科技创业的典型。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使干部群众都树立了这样一个观念:养儿就要送读书。
因此在苏仙区出现了三多的喜人景象。即读大中专的多,参加自考成考的多,参加学科技的农民多。这个仅32万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2/3)的区,每年升入大中专的多达千人,近5年每年参加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的平均都在15000人左右,其中农民人数约占1/4;参加农函大、农业广播学校和区、乡、村农校学习的人数每年都在5万人次以上。
80年代末,原郴县一些乡镇奖励考上大中专学生曾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今在苏仙区,县、乡、村三级,各企事业单位普遍都这么做。考上中专以上学校有奖,自考和成考读成中专、专科、本科也有奖。读书不仅有用,而且光荣,当农民也要有中专中职以上文化才能拿到绿色证书,这是一种新观念,正是这样一种氛围创造了苏仙区三多的奇迹。而这三多带来的教育消费,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创造的效益,应当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高速高质的效益转化
1999年,苏仙区成为湖南省较早达到小康水平的县区之一。与1995年相比,4年间苏仙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都翻了一番以上。1999年苏仙区人均生产总值达7637元:财政收入为1.03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为2771元。
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这个发展速度应该是令人欣慰的。这其中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区长陈敏说:苏仙区达小康,教育要记头功。人的因素第一,人的素质提高靠的是教育。这话应该说是公正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仙区的前身郴县就率先进行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在普及了初等教育并开始实施普九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中小学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从应试教育转移到为农村经济服务上来。学校除了为高校输送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质量逐年提高外,还使走向农村、走向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在职前职后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广阔的农村有了懂科学、能管理、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
10多年来,苏仙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曹门保经常对教师们说,我们办教育要经常问质量、问效益。标准就是看老百姓受了多少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为了让老百姓受益,我们要千方百计让教育效益尽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因此,他们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爱农、学农教育,为学生建设现代化农村打好基础。不管是城区学生或天天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每学期都要组织他们到农业现代化建设搞得好的乡镇和村组参观、学习、考察。
苏仙区小城镇建设搞得比较好,已有6000多农户入住了城区,良田、栖凤渡、白露塘、桥口、坳上等镇功能齐全,各方面建设都比较好,教师引导学生将小城镇与地区进行比较,与偏僻山村进行比较,从中看到了现代农村的前景,领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艰巨性和自己的重大责任。
蘇仙区凡从中学毕业的农村学生普遍能安心农村,而且多有建树。我们在荷叶坪乡一个组的调查结果证实了教育的效力。这个组从1995年以来,高中、职中、乡初中毕业回来的男女青年一共有19人。现安心在村的有16人。但他们不同于祖辈,回来后都走,上了科技创业的道路,其中有6个人办起了小林场。
另一方面,普通中小学还大搞教改教研,实行科研兴教。这几年,全区仅在省、市获奖的教育科研项目就有15个,其中获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他们的科研有一个特点就是研为了用,一些项目试验成功了,也就在全区推广了。如中小学劳技教育课题研究就是如此。第二中学承担这一课题,科研课题获一等奖,学校劳技教育也成了原国家教委表彰的先进单位。第二中学是省级重点中学,人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培养重点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劳技教育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但每位学校领导都很明确,全面开展劳技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前后几届都是一把手亲自抓劳技教育、学校领导亲自兼劳技课,还设有劳技教育教研室。他们抓劳技教育有自编的大纲,有教材,有场地。他们要求高一学生会花卉果木栽培,会嫁接,会剪枝;高二年级学会中英文打字和缝纫;高三年级学会家电维修。总之,在毕业时,人人都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
省级重点中学尚能如此重视劳技课,其他学校就可想而知了。全区所有的中小学,都开了劳动课或劳动技术课,通过这些课和其他有关学科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已成规律。桥口镇是果蔬之乡,中心小学有百多亩果木、药材。学生在学校接受劳动技术教育,学会种果种药,小小年纪回去就可为家庭经营当参谋、做助手。
说起抓职业技术教育,苏仙区还曾有过一次受省黄牌警告的记录。那是1995年,由于撤县建区,当时在省内外已有较大影响的县职业中专划了出去,区里职教一时成为薄弱项目,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受到省政府的黄牌警告。刚上任当局长的曹门保下决心用最快的速度改变落后面貌。他在向区委、区政府作了专题汇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后,便一头扎进了职业学校,与教师谈心,进行市场调查,很快拿出了扩建学校方案。1996年,被蝴南日报》誉为湘南职校第一楼的教学大楼建起来了,接着教师公寓、图书馆也建起来了,实验室不论从面积还是器材也都扩大了一倍。1997年,当年招生人数达到600人,为全市11个县市区之最,在全国许多地方职教陷入低谷时,苏仙区职教却充满了生机。这所学校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职教办学规模当然是重要的,但在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质量更是职教的生命线,否则已有规模就难以维持,更不可能不断扩大。为了提高职业中专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曹局长、分管职教的唐基银副局长、周福祥校长以及学校其他领导,一次又一次下农村、进工厂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根据这些意见和要求,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适应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实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在办学体制上,他们实行三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即与区内部委办局合办,与工矿企业、与乡镇联办,与高等学校联办:在招生工作中实行招订单学生,先找用人市场,有了用人市场再招生,除了短班按市场需求随要随招外,对两年制、三年制长班,也打破每年秋季招生一次的惯例,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为了储备生源,还实行三加二、一加二招生,即先招初中生,在学了两年或三年基础课程后,再定向学职业技术:在教学改革上,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前沿科技的学习:不惜工本,在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寻找了十多家有国家先进水平,或者达到国际水平的生产厂家、高新技术厂家合作,作为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
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区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98.8%,其中13%是依靠科技自己创业的。
苏仙区不仅重视办好区内职教成教,他们还善于运用省、市和其他县市区教育资源,每年招生时都动员学生报考中专中职学校,不管是委培还是自费,只要是经他们考证后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以及区里发展经济特别需要的专业,他们就千方百计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初中毕业生考这些学校。5年来,全区到省、市和外县市区上中专中职的人数多达2608人。
读书的人多了,读书的层次高了,什么事办起来就方便了。
栖凤渡镇办了个万头种猪场,现已达到年出栏种猪1500头、肉猪5500头的规模,其培养的良种猪不但基本解决了苏仙区的内需,而且辐射到周边十几个县、市、区,肉猪则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成为粤港澳的抢手货。这个种猪场的老板是个大学生。而猪场的善医、配种员、管理员等人员共9人都是区里自己培养的中专、中职学生。
在每个乡镇、每个村组都可以看到回乡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结业生,可以看到他们的劳动和创造的丰硕果实。据苏仙区科委、科协的负责同志介绍,全区省、市、区级的科技示范户近5000户,占了农户总数的一成多。而这些科技示范户的户主,绝大多数是中专、中职和高中毕业生,有了这些高素质的青年农民带头和示范,苏仙区农技推广与其他一些地方相比顺当多了。现在全区农村良种良苗覆盖率达100%,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46%,区里成了湘南最大的杂交稻制种基地和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稻试验基地,优质猪、优质米、优质果,速生丰产林的商品率都在85%以上。科委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实践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教育是科技之母。
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自然更为欣慰。因为一般看来教育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是普遍规律。但因为苏仙区坚持了长期不懈抓教育,又坚持了任何时候都两手抓,职教、成教的学生不用说可以边学边用,学成回去能大显身手,就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走向农村、走向社会也不愁无一技之长。因此许多父母待孩子一毕业就把种田理财的担子交给了儿女。教育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在苏仙区是处处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
重视教育才能做到科教兴区。苏仙区的教育与经济互动,苏仙区教育的二次创业,留给人们的启示应该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