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上的“金牌之争”
2000-02-16李天扬
李天扬
金牌,金牌,金牌……,要评选悉尼奥运会期间报纸最流行的流行语的话,一定是——“金牌”。
媒体之间,原本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说奥运赛场同时也是媒体间比拼的赛场,并不为过。在此,就上海的几家综合性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报、劳动报、青年报)奥运金牌报道的成败得失,谈一些粗浅意见。
一、天宽地阔重彩浓墨
金牌报道一向是奥运报道的重中之重。在本届奥运会上,我国健儿的表现异常出色,共夺得28枚金牌,如此佳绩,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并且,从陶璐娜的“第一枪”到田亮的“最后一跳”,中国的夺金乐章几乎响彻悉尼奥运的始终。这一切,给金牌报道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天地。
近几年来,上海的报业发展步伐加快,报纸间竞争加剧。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纷纷扩版,劳动报、青年报改出日报,新闻报更以一日三刊的崭新面貌示人。时逢悉尼奥运,上述每家报社均派出了特派记者奔赴悉尼“前线”,其中,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派出了6名记者。与此同时,各报都辟出了奥运专版,新闻报晨刊的奥运特刊为8个彩色版,也算是开了先河。
有了版面的保证,本次奥运金牌报道的量也就格外充足。下面是对各报金牌报道的一个统计,一些小资料和小花絮并未统计在内。
各报金牌报道统计表
浓墨重彩,是笔者对各报奥运金牌报道的总体印象,这张统计表的数据证实了这个印象。从上表不难看出,各家报社都对奥运金牌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不惜篇幅予以报道。中国代表团夺得了28枚金牌,新民晚报的报道量达171篇(幅)之多,平均每枚金牌超过了6篇(幅),为各报之首。即使是因版面有限而报道量最少的劳动报,平均每枚金牌的报道量也超过了2篇(幅)。除了报道数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之外,各家报社对奥运金牌报道的处理也非常突出,都在头版刊登有关的消息和照片。新民晚报的头版刊登了所有中国奥运金牌得主的照片,并三次将奥运夺金的图文放在头版头条的显赫位置。9月28日上午,中国代表团“两小时内连夺三金”,新民晚报头版即以此为题,以通七栏头条的超常规格加以突出处理,并配发了题为《突破,再突破》的言论,再加上奥运专版上整整两个版的相关报道,读来很是解渴。
如果把众多的文字报道比作“浓墨”的话,那么大量的图片报道就应称为“重彩”。在以上的统计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各报照片的数量远远超过各种体裁的文字报道,差不多等于文字报道的总和,劳动报和青年报的照片数量还超过了文字报道的总量。图文并茂,是每一本报纸编辑教科书上都有的教义,但是长期以来,在报纸版面上,照片总是作为文字的陪衬和版面的点缀而存在。在此次奥运报道中,照片不仅在数量上赶上并超过了文字,在编排上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大幅照片成了各报的常规武器。在9月27日的新闻晨报奥运特刊的头版上,熊倪与教练相拥而泣的照片破天荒地占了整整大半个版。把照片做多做大称为新气象,只是相较以往的奥运报道而言。其实,这种做法在如今的不少风格较为前卫的报纸(如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上,已是家常便饭。上海的这几家综合性日报平日在版面编排上仍较为传统,这次借奥运之风,算是大有突破。做多做大照片蔚然成风,是有其背景的。一是因为观念变了。近一两年来,常有人说如今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图文并重的书通常能畅销即是明证。向来重文轻图的书籍尚如此,何况报纸?二是因为硬件强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使得照片的制作和传输无比快捷,报纸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也为用大用好照片创造了条件。因此可以断定,报纸对照片的重视程度,只会越来越强。反之,则有落伍之虞。
二、各有高招个性凸现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次奥运会的金牌报道,笔者近来再次集中翻阅了上海这几家报纸。由于报道对象的相同,内容重复自然难以避免。但是在进行这项原本以为会因此而显得枯燥的工作时,笔者却感到兴致盎然。究其原因,是各报的奥运报道个性鲜明,毫无雷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报的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在此,笔者各择其要概述之。
解放日报——图片处理显功力
自采用电脑排版以来,解放日报在图片处理上作了不少成功的探索,该报的图表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名牌产品。在此次的奥运金牌报道中,解放日报的图片处理也就显得别具一功。
先说照片。前面已经提到,各报都非常重视照片,数量多,画幅大,冲击力强,是共同的特点。而解放日报则有自己独特的“招数”,那就是切割背景,使运动员的矫健身影冲出画框之外。解放日报将这一方法普遍运用于动态照片中,大大增强了照片的动感。这动感,使得整个版面也随之“活”了起来。
再说图表。这次解放日报在奥运金牌报道中先后五次“祭”出这一独家秘招,可谓招招成功。令人印象最深的有两张:一是9月27日,用一串熊倪的跳水动作,画出了他最后决定命运一跳的全过程,不是慢镜,胜似慢镜,回味悠长。二是9月29日,画出了女子20公里竞走赛中红牌翻飞、泪水涟涟的景象,形象、直观,让人看了唏嘘不已。
文汇新民——初次联合报道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在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奥运专版上发现不少署名为“文新集团奥运联合报道组”的文章。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成立后,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由竞争对手而成自家兄弟,这次是集团成立后首次出征奥运会,组成联合报道组同时为两家报纸供稿之举也体现了成立集团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宗旨。此外,面对奥运会这样规模宏大的盛会,单打独斗必然势单力薄,疲于奔命。遇重大赛事联手作战、分兵把守、各展所长,已经是国内地方电视台对付央视集团军的成功做法。文新集团也在报业率先迈出了这一步,值得称道。可惜的是,也许是由于缺乏经验,两家报纸在奥运金牌报道上仍然各自为政,合作甚少。当然,报纸不同于电视。地方电视台联合采访编辑制作的节目,可以在各家电视台同时播放,观众不会有意见。而报纸若是刊登同样的稿件,读者恐怕不会答应。看来,如何发挥好报业联合作战的优势,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
新闻报——三刊滚动不重复
新闻报是一张特殊的报纸,一日出晨午晚三刊,在上海,是创举,放眼四海,也不多见。一日三刊如何分配有效的新闻资源,仍在探索之中。怎样处理好三刊的奥运金牌报道,便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笔者认为,新闻报的这次实践是成功的。从时效看,一日三刊能确保中国选手无论在什么时段夺取金牌,新闻报都不会落在人后。晨午晚三刊共刊出109篇文字稿和118张照片来报道中国代表团夺取28枚金牌,若以整体观之,这两个数字大大超过其他各报。难能可贵的是,三刊的这两百余篇(幅)图文几乎很少重复,同时订阅晨午晚三刊的读者,对于新闻报三刊的滚动报道,是会满意的。
劳动报——另辟次战场
受版面少的限制,劳动报的金牌报道是各报中最少的。除了对上海选手陶璐娜夺得首金报道得比较充分外,其余的都只是点到即止。依笔者看,这恐怕是该报的一种战略安排。他们明知各报都会花大力气做金牌文章,便避其锋芒,努力在次战场上争夺高地,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其他内容的报道上。比如女足失利、萨翁丧妻、悉尼黄牛等专题,劳动报就做得很漂亮。
青年报——做足后方文章
从前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青年报对奥运金牌的报道总量仅次于新民晚报。重视体育新闻,是这张以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要读者群体报纸的一贯作风。这次在奥运报道的编排上,青年报有失策之处,那就是散见于各版的体育新闻和奥运特刊,给读者带来了不便。但青年报也有过人的长处,最突出的就是,跳出地方小报的圈子,精心组织外地稿件,充分做足各地夺金选手的后方文章。在青年报上,我们读到了广东鹤山市市长奖励陈晓敏8万元、熊倪的父亲面对镜头5分钟说不出一句话以及来自林伟宁、丁美媛、杨凌、李小鹏、王丽萍等奥运冠军家乡的报道,其中有许多内容是在上海其他报纸上看不到的。
可见,报纸的质量在于凸现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否则,还会有谁愿意当你的读者呢?
三、夹攻之下夺路而出
悉尼奥运会上,除电视之外,报纸又新增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网络。电视的优势是现场直播,网络的优势是快捷全面。处在这两个对手的夹击之下的报纸,要做好奥运报道,难度确实非常大。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方能突出重围。
1.唱足幕后戏
对看过电视转播的读者而言,最希望读的一定是电视转播中看不到的东西。在各家报纸的奥运金牌报道中,有不少以“幕后戏”、“背后的故事”为题的特稿,这些文章是最能吸引读者的,相反那些用文字再现比赛经过的稿子,就很不讨巧。报纸只有把幕后的戏唱好唱足,才能在与电视、网络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2.江山须指点
所谓“指点江山”,指的是要用好评论这个报纸的拳头产品,要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给读者以启迪。在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奥运报道中,资深体育记者马申和秦天的言论专栏,均以文字老辣、见解精辟、点评及时而深受读者好评。而秦天得身处悉尼前线之便,言论中还有许多中国军团的“内部消息”,显得更胜一筹。
3.再练点睛术
版面之“睛”无疑是指标题。在各报的奥运金牌报道中,让人过目不忘的标题有,但不多。而“夺金”、“夺冠”、“折桂”等词却出现频率较高。做好标题,虽然是报纸编辑的老生常谈,但仍有强调的必要。
4.照片宜独家
前面说过,重视照片已成为各报奥运金牌报道的特点。但遗憾的是,上海只有劳动报一家派出了摄影记者,但由于这名记者没弄到内场采访证,只能拍一些场外花絮。于是,上海这8张报纸刊登的386张奥运冠军照片,全都是来自新华社或是网络,重复刊登的不计其数。笔者认为,在数码相机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到了派出摄影记者的时候了。或者由文字记者兼带摄影,也应该是可行的。能有自己的独家照片,版面效果一定能与众不同。
当然,电视和网络在对报纸形成威胁的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利用价值。比如在各报版面上大唱主角的照片,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网上下载的。报纸如何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其中似乎也应该包括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