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担当起历史重任
2000-02-16沈世纬
沈世纬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们迎来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记者节。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盛大节日,我们为之雀跃欢呼,纵情高歌!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笔者思忖:对记者节最好的纪念是什么?担当起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新闻工作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的崇高任务,也是以实际行动对记者节最好的纪念。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克服引导舆论上的一般化、表面化、浅层次的弊端,加强引导舆论的深度与力度,讲究引导舆论的策略与艺术,扩大引导舆论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把握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把舆论导向的坐标放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方位上,突出地体现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高扬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在引导舆论上我们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简单化地认为,只要引导中不出问题,不帮倒忙,不给实际工作添乱,就算是做好了引导舆论工作。其实,这些是对引导舆论的起码要求,舆论引导固然不能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
一般来说,不出问题容易做到,但引导得力而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很难。引导舆论有不同的做法要求,满足于“不犯忌”,但发表的报道与言论平平淡淡,无关痛痒,这是一种引导;敢于提出问题,切中时弊而能震撼人心,这也是一种引导。满足于“居高临下”的指导,但与群众的思想、生活“不贴肉”,是一种引导;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善于释疑解惑,这也是一种引导。报道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打碎敲,形不成气候,是一种引导;抓住重大问题进行多侧面报道,搞得有声有色,这也是一种引导。针对海外舆论先发制人,是一种引导;事发后搞“慢三拍”式的报道,也是一种引导。这些不同的做法和要求,在引导舆论上所取得的社会效果是迥然不同的。这些,主要取决于新闻界主观能动性调动与发挥的程度。
在引导舆论上,新闻媒介要力求做到“三得”:一是引导舆论要“得力”,就是要突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而有说服力地回答群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原则性问题,要旗帜鲜明。在引导舆论上积极、主动、有力,成为党和人民手中得力的舆论工具。二是要“得当”,就是引导舆论要掌握火候,把握时机,讲究分寸。对“热点”、“焦点”问题既要敢于触及,又要善于疏导,不要去人为地“炒热”。要讲究宣传策略,有的“点到为止”,不必追求“轰动效应”;有的“含而不露”,不必和盘托出;有的该下毛毛雨,不必倾盆大雨。三是要“得法”,就是要改进宣传报道方式,提高引导舆论的艺术。正确把握报道规模、报道数量和报道频率,研究受众的心理与需求,增强报道的贴近性与可读性,做到“有效引导”。
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就能出色地担当起引导舆论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