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记者

2000-02-13冯英子

新闻记者 2000年6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理事写文章

冯英子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登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我看了一份上面的指示:不要登。上面既然有如此的指示,我们也只好奉命唯谨了。当然,我思想上是不通的,一个地区领导,目的只在把自己的丑事瞒着上面,记者稍一曝光,马上打击报复,那么明明叫人不许说话罢了,这能反映社会主义的民主么?我很为这两位记者愤愤不平,我也很为这两个市领导的做法沉痛和惋惜。书记同志,你们这样运用“刑侦技术”,这样的“合法调动工作人员”对不对呢?

大概正因为我对新闻工作有这样的执着,我很关心着报纸上记者的活动,《邵阳日报》的一个记者,敢于揭发问题,一连做了11次被告,我会向他写信,表示敬意;《声屏周报》的一位记者,顶住了部长要他作的伪证,我也会写文章向他致敬。“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我以为做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在于敢不敢写出真实。我对卢学义同志说:“如果做新闻记者不能为民喉舌,不能说出人民群众的心里话,为保卫人民的利益寸步不让,那么人民还要新闻记者做什么呢?”

读了今年4月11日出版的《报刊文摘》上摘自《中华新闻报》的报道,说《中国食品质量报》的两个记者,以曝光为威胁,向上海波力食品公司敲诈钱财,要这个公司担任理事,年付30万元理事费;要这个公司花8万元向《中国食品质量报》登广告,退回变质果冻,记者还要索2万元辛苦费等等。这时我才大吃一惊,原来我对新闻记者的美好回忆,只是自己思想老化的一种自我陶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报纸,这样的记者,使我这个做了六十多年记者的老记者,真是羞为记者了。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中国记协领导对此举报很重视,要求中国食品质量报查明情况,严肃处理。”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记协有多少权力能处理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又能处理出什么结果来?我没有看过这张《中国食品质量报》,但既然冠以“中国”之名,看来不是一张小报了,他一定经过上级的批准,他一定有一套自己的组织,书记、总编辑、记者应有尽有。向人家要30万元的理事费用,8万元的广告费,看来都不是两个记者的个人行为了。“舆论监督”到这样的地步,还有什么舆论可言,新闻记者做到这个样子,还要记者做什么?

几年来,我一直以为新闻记者是一个使人骄傲的职业,风里来,雨里去,待遇清苦,生活简朴,是我们国家特殊的一种知识分子。他们满身正气,激浊扬清。但读上述报道,真有一种刻骨的铭痛,好像几十年捧在手里的理想,一下掉在地上,彻底地被粉碎了。

我有几个老朋友在湖南办刊物,可是出了一期,焦头烂额,欠债一身,关门了。他们写信来说,现在想做点好事,真难真难,做坏事却非常容易。一个在北京出版的报纸,两个从北京来的记者,其行为竟然如此。记者记者,岂不悲乎?记者记者,岂不羞乎?

我们现在把眼睛望着领导,领导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理事写文章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中的问题分析
写文章
我写我的
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发展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全面质量管理对策
《职业》理事会理事
离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