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味美馆”到“长短亭”
2000-02-13张煦棠
张煦棠
个体餐馆,私营企业,在今天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满街闪烁着霓虹灯的乍浦路一条街,早就是闻名上海乃至全国的个体企业餐饮街。继之而起的是紧邻南京路的黄河路个体餐饮街。现在,哪里没有私营餐馆?
可是,20年前,上海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破土而出之时,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那是1980年7月,我当时是文汇报新闻部主任。我清楚地记得,一天部里跑财贸的记者秦恒骥,谈到静安区即将有一家个体餐馆开业。我们听到这个信息,主张发新闻予以支持。这家坐落在上海市静安寺闹市附近华山路的个体餐馆1980年7月12日开业,7月13日,上海第一家个体餐馆——“味美馆开业了”的独家报道,堂堂正正地在《文汇报》一版登出。消息一见报,这家只有20多平方米店堂,摆着4张方桌,16把椅子的小餐馆,吸引了众多顾客,连外国人也赶到这里用餐。是啊,这是上海滩上出现的第一家个体餐馆啊。它标志着自从1956年公私合营后销声匿迹的私营经济又冒头了。这能不引起国内外敏感人士的强烈反应吗?尽管那个年代“吃饭难”是一大社会难题,但是思想禁锢,对于“市场经济”“私营”这样的字眼,更是噤若寒蝉。8月10日,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站相继对“味美馆”开业作了报道。谁知《人民日报》见报的第二天——8月11日,“味美馆”挂出了停业的牌子。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开饭店要米,而当时米是定量供应的,粮食部门不能额外支出;要烧饭,煤、木柴要凭户口簿供应;你开店,税收部门要收税,税怎么收?财税部门不知所措;个体户谁来管也是一个问题,饮食服务公司不肯管,它只管国营的集体经营的,个体户怎么管?上头没有领导部门关心,“味美馆”面临的问题谁来解决?
其实,“味美馆”一问世,中央领导就十分关心,市委领导也表示支持。万里同志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大会上说,上海有个味美馆,很好。据参加会议的上海市副市长陈锦华说,万里同志三次讲到了“味美馆”。他还当面问陈锦华同志:“味美馆”怎么样了?陈锦华同志说,万里同志是担心开不下去。果然,困难重重,只得暂时歇业,上访北京。万里同志又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作了批示,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过问。8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沂同志下达指示,他说,这件事国内外都引起重视,万里同志肯定,并予表扬,如何维持下去,请商业局、静安区委和《文汇报》一起商量一下。“味美馆”重新开业以后,我们于8月28日作了“开张一月得到各方支持,有关政策,正待研究”的报道。9月4日,由市府财贸办领导主持,有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房地局、市商业二局和中共静安区委等有关部门和《文汇报》、人民日报上海记者站有关同志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味美馆”的问题。这个会议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味美馆”的出现,提出了一大堆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束缚下,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确是很难解决的。也难怪主持会议的同志三次发言,都认为“味美馆”不应该宣传。言下之意是报纸闯下了祸,使他们难以下台,工作被动。然而,那毕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了,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事,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包产到户已在农村出现,个体经济既然已崭露头角,能阻挡得了吗?《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站首席记者章世鸿在会上说,不能把个体户当成一个包袱,据了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准备从理论上研究这个问题;“味美馆”要不要宣传?要宣传,不是宣传哪一个人,是宣传党对个体经济的政策。会上,中共静安区委的同志态度是很明朗的,区委对个体户的出现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态度要积极,二是政策要放宽,三是门路要广开,四是渠道要畅通,五是手续要简便。这个会最后的结论是,既然是中央领导对“味美馆”是肯定的,市委领导是支持的,那就应该在税收、货源等问题上帮助解决,政策配套。而会议主持人最后一段话很有意思,现将我当时的记录如实写下:“味美馆怎么办?政策(这里所指的政策是诸如粮油供应、税收等相关政策)是不符合的,是开不成了。一条是继续支持,一条是倒闭。我们倾向于既然味美馆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只好稀里糊涂地支持他们上去。”9月29日《文汇报》就“味美馆”作了第三次连续报道,报道提出对个体户政策太死,限制太多,不利于个体户的发展。
这边,地处上海“上只角”(是老上海称商业比较繁荣,住宅比较高级的静安、徐汇等区域)的“味美馆”开业,停业,复业,步履维艰,磕磕碰碰地往前走;那边,地处“下只角”(是指上海工厂相对集中,棚户较多的杨浦、闸北等区域)的杨浦区图门路,又闹了一场“长短亭”的风波。“长短亭”是一家个体户开的饺子摊,这位小老板很有点儿艺术细胞,也有点儿政策头脑,很关心媒体的有关信息,搞个体户不是好玩的,弄得不好,下场难以想象。因此,筹办这个小小的饺子摊,颇费踌躇,他别出心裁地为自己的饺子摊取了一个“长短亭”的名字,意思是党对个体户的政策好,政策不变,饺子摊的“命”就长,万一政策变了,又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了,饺子摊办不下去了,自然是“短命”了。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其所料。“长短亭”开业以后,生意红火,第一个月就赚了净利1000多元。这在1980年底1981年初那时候,是高收入了,是冒富了。于是议论纷纷,说是富得太快了,影响国营企业职工,会“动摇军心”。可人们那里知道,这1000多元来得谈何容易,这是老板夫妻俩起早摸黑,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拼出来的啊。那时,这位小老板的“长短亭”碰到的问题,比之“味美馆”,更深了一层,这是涉及人们思想观念上“左”的东西作祟。这种“左”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了社会舆论,势必影响并导致决策部门的行动。“长短亭”开业4个多月后,有关部门找了借口,迫使其停业关门。但是,当时终究是解放思想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冲击着旧观念,有关方面不得不重新审视对“长短亭”的态度。这时新闻部记者姚慧玲敏锐地发现了这则发人深思的新闻,并及时去采访了“长短亭”的小老板和区有关部门。1981年7月2日,把“长短亭”的遭遇提到新闻部的业务讨论会,认为对个体工商户依然政策太死,限制过多,反映了“怕富不怕穷,怕活不怕死”的思想倾向,报纸有责任加以揭露批评。7月10日,“长短亭”的风波在《文汇报》一版显著地位刊登,编辑精心制作了一个标题:“非议多,长短亭好景不长;政策明,饺子摊重砌炉灶”,又一次支持了个体企业,新闻媒体旗帜鲜明地为发展私营经济鸣锣开道。
记者是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今天,翻开采访笔记和昔日的报纸,重新审视这段20年前私营经济在上海冒出地平线时的遭遇,再看看眼前多种经济蓬勃发展,生命无限的景象,对于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信念和强化记者的社会责任性,该是很有意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