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稼穑改名说起

2000-02-13

新闻记者 2000年7期
关键词:王稼祥错字扫帚

许 寅

陈迟同志《应当是研究和发扬的传统的时候了》(载《新闻记者》2000年第1期)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拜读之后,忽然想起了这个题目。

我们党内有个老同志,叫王稼祥。不过他原来的名字叫“稼穑”。现在我们党内,还知道“王稼穑”这个名字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了。因何有此一改?

据说,因为“穑”字同许多汉字一样,读半边字音——“啬”,音“色”。而这个“穑”字,却有个“隔壁兄弟”——“墙”,与“祥”同音。“穑”难得在报刊上露面;“墙”,却几乎日日碰得到,个个读得出。所以,很多人见了他,总是呼之为“王稼祥”。开始,此公大概还解释一下。后来解释无用,“王稼祥”三字名气又越来越响,叫错的人愈来愈多。此公又大概不胜其烦了,索性改“穑”为“祥”。

当然,在当年革命队伍里,工农干部很多,文化水平有限。即使知识分子,也是“小”的多,“大”的少,不辨“穑”“墙”,情有可原。而今呢,在新闻媒体中,能够居编辑之位、任记者之职、占主持人之座,没有文凭的反而似“凤毛麟角”。再要“穑”“墙”不分,信口改音,随手涂字,就难免贻笑大方了。遗憾!恰恰此类事例,在今天的媒体上,倒又不似“凤毛麟角”。比如那个“彗”字——

彗,是个典型的象形字:上面两把扫帚(丰),下面一个畚箕(彐),意思是扫帚。彗星,就是指背阳的一面拖着扫帚状长尾巴的一种星体。可就是这个“彗”字,在不久前的一张大报标题上,“慧星”二字,赫然入目。彗星变成“慧星”,此“心”之加,显然非“手民误植”(旧社会称排字工人为“手民”。报纸出现错字之后,登“更正启事”,编辑、记者为了推卸责任,就称之为“手民误植”),也不是“校对失误”。一个如此明显的别字,居然“闯关夺隘”,任其高踞于标题之上,入读者之目,其故安在?其责安在?

写到这里,晚报送到,随手翻到国际版,却看到一个标题中有这么四个字——“以证视听”。这样一句常用话,居然以“证”代“正”:有关同行,对用字何其马虎乃尔?!

严防错误,读音规范,从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媒体的好传统,也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严格要求。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在强调办报群众路线的时候,特举一例:“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如果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当然,今天再要如此这般,谁来参加你这个会,谁来听你“讲清楚”这个原因、那个办法,谁来信你这套“群众路线”?但是,要防止出现错误,必须“认真对待”,新闻工作的这个优良传统,是万万丢不得的!

“认真对待”,又必须从总编辑做起。只要求一般编辑、记者“重视”,自己对防止出错等闲视之,出了错误,除非触动“天怒”,闭门检讨,平时只是耸耸肩膀。如此上行下效,还怎么防止出错?!“春秋责备贤者”——报上错字如是之多,乃总编辑只是“耸耸肩膀”之故欤?

猜你喜欢

王稼祥错字扫帚
小小纠错王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女巫的扫帚》
错字惹祸
错字在身边
王稼祥与周恩来的战友情谊
错字消消乐
王稼祥求“更好”
不倒翁扫帚簸箕
自动过滤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