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改革铁着脸

2000-02-10

财经 2000年4期
关键词:制播中央电视台栏目

----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个试图采访CCTV的记者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一提及央视正在酝酿的改革,被采访者或者嗫嚅无言,或者干脆声称无可奉告。上上下下的说法口径惊人地一致。显然,围绕着这场改革,“一级封锁令”已经从央视的高层发出,而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因此成了央视目前最大的秘密。

----为什么封锁?一种表面的说法是“方案尚未成形,不宜公布”。更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各方的议论、批评以及可能产生的阻力。毕竟消息一旦放出,改革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做不说”,看来是中央台的选择。

暴风雨是否真的要到来

----在国家广电总局近日举行的一个厅局长会上,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强烈呼声:负重前进的中央台已经走到了临界点:不是改,就是死。此后人们听到的第一个消息是从2月29日央视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上传来的。会上正式宣布了央视今年的三大改革措施:制播分离、栏目末位淘汰下岗和争取赢利多样化。

----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一场所谓的CCTV“大地震”。也是从那以后,关于改革的消息一切都以“正在调研”为由被标上了“不确定”的标签。

----“震中”是CCTV有史以来动作最大的改革——制播分离。然而就在各方对此满怀期待时,从知情人的闪烁其词以及各号人物的动静中,人们却听出了另一种意味。

----来自广电总局的一位官员含蓄地说明了央视的制播分离能走多远:“在现阶段,要实现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王长田,这位把制播分离做出一些规模的先行人今年1月曾参加了央视组织的一个制播分离研讨会,尽管他认为中国电视业现在并不是讨论是不是该搞制播分离,而是应该讨论怎么做的时候,CCTV给他的答复却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这证实了他的判断:把片子卖到央视,至少在近一两年内仍然是难以实现的。

----来自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旗下的北京中电高科技公司总经理崔晓良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种说法。据他透露,央视的制播分离将在第五套节目和第八套节目搞试点,由原来的栏目制作部门独立出来成立制片公司,从30分钟栏目中拿出一两分钟广告来养栏目,做出的片子由电视台收购。广告的分配也将与节目质量挂钩。

----一个更为确凿的消息则说,试点并不包括五套八套的全部栏目,第一批仅包括青少部的《大风车》和文艺部、影视部、体育台的部分栏目。凡是新闻类栏目和其他社教、文艺等栏目中的新闻性内容,都不属改革之列。选择五套和八套的原因,据说是这两个台收视率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尤其是五套,下面有一个与国家体委合作的体育发展公司,对外转播商业比赛和出售教学片,已经拥有了较为理想的改革基础。至于面向社会竞争的可能性暂时已经基本被排除在外,而改革全部到位更在三年之后。

----随着央视改革的消息传出,台内的很多人和一些与央视合作多年的公司纷纷开始行动。一直密切关注着改革进程的崔晓良并不掩饰自己对节目制作的兴趣,他直言自己正在和央视细谈,希望加入首批参与制播分离的行列。

----与此同时,一些大腕们准备下海的消息也在圈内频繁流传,其中不乏处在顶级位置的重量级名人。据消息人士透露,广电总局刚刚组织了一支包括《焦点访谈》在内的节目主持人代表团赴台访问,很多人对台湾节目制作公司的运作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打算在制播分离中有所作为。

----与台内人踊跃“投海”的热情相比,海里的许多制作公司却显得十分冷静。面对被严密封锁的央视改革,很多公司并未从中看到多少商业机会。既没有招标会,也没有说明,央视的制播分离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拿出面向全社会择优录取的时间表。让王长田们步履迟迟的原因并非害怕竞争,而是对两个问题的困惑和怀疑:“竞争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吗?”“分离出去的制作公司在多大程度上是独立的?”

谁缚住了央视的手脚

----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发工资要拿发票顶,这在新闻圈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发票的背后,隐藏着中央电视台沿用多年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问题。被称之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旧的人事制度将中央电视台的从业人员划为四种:台内人员、台聘、部聘和组聘。这种以出身而非能力人为地将工作人员分成三六九等的模式已经成为束缚央视发展的最大障碍。

----那么,究竟谁在养活中央电视台?在央视现有的人员构成中,只有不到3000名正式职工,而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真正干活的是近6000名非正式聘用人员。与“新人新办法”原则相背离的,却是每年还有新人进入台聘的队伍,他们干满十年可以参加分房评职称,成为半体制内的人。

----虽然制片人制度已经实行多年,但是在央视,只有台内人员才有可能成为制片人。这不仅是以出身论英雄,更成问题的是所谓的制片人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国有企业的一个承包人,报预算就能拿钱,谁报的预算高明谁的经费就充足,领导一批钱就到手。中国广电学会的副秘书长王锋将这种制度形象地称之为“花钱机制”,而非投入产出机制。他认为,央视改革的第一步就在于首先推进电视台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否则所谓的制播分离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工,而末位淘汰、栏目下岗也只能成为电视台内部的自娱自乐。

----王锋认为,制播分离能走多远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央视在内部动手术的决心和力度。其中包括要完成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改革以及划小核算单位、逐层核算的财务改革。只有解决了“人”和“财”两方面的问题后,才能割断分离出去的公司与母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谁有资格来办节目制作公司呢?是台内人还是社会上有能力的人?怎么选择?招标还是暗箱操作?在改革和“稳定”之间,央视选择了“求稳”的路线。文艺栏目的制片公司就由文艺部的人出去办,因为对他们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放心”。而明眼人则看出,旧有的关系和感情因素仍然左右着改革的进程。为什么这场讳莫如深的改革会吸引众多台内人扑腾着准备下海,是因为所谓“分离”,实际上是以社会人的面目来做台内人原来做的事,既无后顾之忧又可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何乐而不为?可见市场准入和择优机制将是制约制播分离进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状况则是又一个暂时还无法判断的未知数。现行的国家政策还不允许出卖栏目和频道,对节目的终审权定死在台里。政策将是制约民间资本或外资进入的一个瓶颈,也是决定制播分离究竟有多大空间的上限。

最终要靠市场检验

----王长田的“中国娱乐报道”已经卖给了110多家电视台,在他的周围,至少有10笔以上的投资渴望进入这个领域。尽管非常需要融资来实现发展,交易的达成除了资源互补以外,王长田还必须考虑现行政策给了他多大的空间。对于央视而言,制播分离的成效则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决心,也受限于市场和政策赋予的空间的大小。只有市场中出现众多真正有实力的节目制作公司,对节目的选择才成为可能。

----无论如何,来自皇城根下的中国电视业巨人的脚步对于尚在萌芽阶段的节目制作公司依然意味着巨大市场机遇的临近。王长田认为,关键在于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时机何时到来,另外,也取决于中央电视台能否放下架子。尽管它的门槛很高,但是在节目市场中,合理的价位和双赢的合作方式才是更有说服力的条件。

猜你喜欢

制播中央电视台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电视制播网网络安全防范方式探讨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