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住院基金——孩子的“生命绿卡”
1999-06-07王萱
王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让家长揪心的莫过于孩子生病了。如果孩子不幸患上大病,那巨额治疗费用更让家长愁肠百结、心力交瘁。在上海,绝大多数0~18岁的孩子已不再有无钱治病的后顾之忧,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健康保护神”。
12万次 雪中送炭
江书记,您好!
我是上海市的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今特向您汇报上海市的新生事物——上海市少儿住院基金,它为民着想,为民解忧,拯救了无数病孩和家庭的感人事例。
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谁知独子谢勇敏却不幸身患尿毒症。为给儿治病,数年来我已负债累累,成为特困家庭,给孩子肾移植更是纸上谈兵、水中捞月。在全家人整天以泪洗面、束手无策之时,少儿住院基金给我儿带来了新生,让他得以做肾移植手术,我儿现已活泼健康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张瑞珍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这辈子会给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写信。
在古北中学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张老师的时候,深切感受到一个久经磨难的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当谈及孩子死里逃生的经历时,张老师激动了,反复念叨:“没有少儿住院基金,孩子绝不可能活到今天,绝不可能!”是啊,张老师怎能不激动呢!孩子患病至今已整整八年了,其间的每分每秒都是熬过来的。
曾经,在街头保险公司业务员的鼓动下,他咬着牙为孩子买了一份数百元的保险,谁知不到一星期,就被无情地退还保险金,并被告之有病的孩子不得参加。
曾经,由于孩子每月的巨额透析费而债台高筑,甚至有一次在家里的大橱抽屉里连一分钱也翻不出。
曾经,因为孩子的治疗费用难以为继,而悲哀地决定全家自杀,是孩子一声“我还没活够啊”唤醒了父母。
万幸的是,就在张老师一家几乎绝望的时候,上海市少年儿童住院互助基金(简称住院基金)出现了,这给濒临死亡的孩子带来了生的希望,不仅为他支付了十几万元的的巨额治疗费,还为其落实了肾移植手术。
谈到这里,张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动情地拉着记者的手说:“孩子的命是住院基金给的!这些年来,我逢人就介绍住院基金的大恩大德,我给江总书记写信,给住院基金管委会主任谢丽娟写信,我要感谢为民办事的好政府,感谢无私奉献的好心人。社会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回报社会。去年夏季发大水,孩子让我捐出400元业余打工赚来的钱。尽管我家仍属特困户,但能为社会献出一片爱心,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孩子患病多年,深知病人的苦痛,为此在病床上潜心研究,发明了一种能减轻病人痛苦的仪器,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孩子说了,等专利费拿到后,三分之一捐给红十字会,三分之一捐给住院基金,三分之一留给自己治病……”
如此知恩图报,让人听了为之动容!
几年前,在刊头报端,类似张瑞珍一家催人泪下的报道实在是不胜枚举。唏嘘之余,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你五十,我一百,带着一片真挚的爱心汇集起来,让患重病的孩子得以与死神“擦肩而过”。献出爱心的人是伟大的,得到爱心的孩子更是幸运的。然而,被病魔纠缠的孩子又何止一个、两个!媒体呼吁、社会募捐的救助形式无疑势单力薄,既难以解决大病所需支付的巨额费用,更不可能恩泽所有的患儿。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每一位病困缠身的孩子?难道,重病的孩子就只能在绝望中受尽煎熬?!
1990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科病房里,14位走投无路的白血病患儿家长,正是基于这样的无奈,联名给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杌写信,希望政府设法帮助重病患儿的家庭渡过难关。在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上海市政府教委牵头,市红十字会、教育、卫生、保险公司等几方联手,经过大量调研,1991年10月,中国第一个“少儿住院医疗保险”就此诞生了。
1996年9月,上海市红十字会、市教委、市卫生局在总结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完善,共同组建了目前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即住院基金。
那么,住院基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少儿住院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高岑。高主任介绍,住院基金是按照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建立的,它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杜绝浪费,剥去“保险”业的经营性商业行为。它不属于政府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险,也不是慈善事业,而是由广大家长集资,由市红十字会会同教育、卫生部门的领导,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成为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凡上海市中小学校(包括中专、技校、职校、特殊学校)的在册学生(包括在校借读并登记在册的外地学生),以及上海市幼托机构在册幼儿和出生满一个月的婴儿,属本市常住户口者都可以参加。家长每年度一次性按时交纳费用(中小学生、幼儿园幼儿为25元,0~3岁婴幼儿为36元)。一旦孩子因病、伤住院,就可由住院基金按规定的比例支付住院医疗费用。这样,就由过去一家一户陷入为患了重病的孩子承担经济风险的困境,转为由全社会共同承担,从而形成了有力的未成年人住院医疗保障制度。
根据少儿住院基金管理办公室的最新统计,目前上海市已有220万少年儿童参加了住院基金,覆盖率已达到95%。在1996至1998的两年半中,已先后为12万人次(其中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等共4000人次)的患儿支付了8500万元的住院医疗费用。由住院基金颁发的那张绿色医疗证,因此被广大家长誉称为孩子的“生命绿卡”!
10万“编外”事出有因
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程”,孩子们的得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仍有5%,即10万名左右的孩子没领这张“生命绿卡”。这是什么原因呢?高主任分析道,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许多家长以为住院基金是保险公司的业务,是商业行为。孩子不生病时,这些钱白白扔在水里;生了病,也得不到多少回报。也有人误认为已经生病的孩子,就再也没机会参加住院基金了。事实上,住院基金是公益性的,以互助共济为根本,是不盈利的,完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操作时严格按照条款行事,条款规定了适当的支付比例,患儿所需医疗费用越高,住院基金支付就越多,这与商业保险业中,保险金额越大,保险理赔越高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论孩子是否患病,都可以参加。每年9 月份,只要按规定的时间申请参加,缴同样的钱,就可以取得这张生命绿卡。
有些学校、幼儿园,所有的孩子都未参加互助基金,即处于“编外”。这是由于单位领导不了解住院基金的性质,误以为学生参加商业保险可以替代互助基金;也有的是不够重视,以致人为地疏漏了成批的孩子;还有少数单位误认为这是帮助“保险公司收保险金”,便不予协助收互助基金费。这些孩子一旦患病需住院治疗时,就会矛盾四起,造成家长陷入困境,学校、医院、社区十分被动,住院基金管理人员便处于两难境地。
每年的9月1日,是新旧两证衔接之时。有些孩子正好在此期间住院治疗,家长忙于护理,往往忽视了在规定的9月底截止日之前缴费,也是造成疏漏的原因之一。
总之,我们希望这10万左右“编外”孩子能尽可能列入编内。这就需要孩子们所在学校等单位给孩子多一份关爱,家长给孩子们多一份细心。
25元也许就能救人一命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也很难想象每年区区的几十元钱,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在高主任那里,记者看到了一叠厚厚的信函,都是患病的孩子、家长、老师,甚至医生写来的。每一封信,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爱心的生动写照。在此,节选其中的几封:
14岁的胡同学说:短短两年里,我动了两次大手术,作了28次化疗,用去医药费十几万元。试想,如果当初没有让我补办“住院基金”的话,那后果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1996年9月,当学校通知我们参加住院基金时,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就没有填写。可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念之差,险些毁了我“生命的绿色通道”。1996年10月,我因剧烈腹痛而被诊断为腹部恶性肿瘤,并且已有转移,手术后的结论是我只能存活3~6个月。这对于只有11岁的我来说,实在太残酷了!昂贵的医疗费使我完全丧失了继续治疗的信心和勇气。万般无奈之下,我父母含泪给谢丽娟奶奶写了一封求助信。信没寄出多久,住院基金办的高主任就亲自来慰问,不仅为我带来了谢丽娟奶奶的关怀,更为我带来了“绿色”的希望!在学校作全面动员宣传,全体同学都加入的同时,住院基金办的阿姨为我补办了医疗证。如今,我已被誉为“抗癌明星”。我永远忘不了“少儿住院基金”,因为是“她”带给了我“生”的希望。
郭华家长说:我们是从外地调回上海的,因没有住房,已贷款数十万元买房,负担非常沉重。岂料,儿子在这节骨眼上又生了重病。在焦急万分之际,我们得知孩子已参加住院基金,住院基金按规定为孩子支付了1.4万余元住院医疗费,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去年初,儿子因胆总管囊肿复发引起胰腺炎而住院,当时病情非常凶险,同时插了4根导管,身高1.78米的男孩,体重只剩下40千克。两个多月下来,病情不见好转。在心急如焚之时,区住院基金办领导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孩子转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急救治疗。经名医多次会诊,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孩子病情已渐渐好转。由于是按照卫生局规定的上下级医院挂钩关系转诊住院的,所以两个医院的住院费,基金都可按规定报销,这出乎意外的喜讯让我们全家绝处逢生。
上海市第九学校的老师说:自住院基金开设至今,我校学生已有近百人次受惠,对我们这样一所学生中困难家庭多的学校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校学生人数多,困难家庭多,为做好住院基金工作,学校发动全体同学讨论,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确实需要“人人为我”。但是如果没有“我为人人”的氛围,又何来“人人为我”呢?因而,我校的住院基金覆盖面达100%,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医疗保障。这次中央电视台来我校随机采访学生,同学们都自豪地说:我们有“绿卡”,住院可减免。
儿科医生说:我们的病区收治的大多是白血病患儿,其中有很多是慕名从外地赶来的。本市的患儿因有住院基金支撑,都能接受正规、全程治疗,病情易趋稳定。而外地的患儿大多只做短期治疗就回去了,这样无异于等死啊!
从医学角度而言,要治愈白血病起码得坚持5年不间断的化疗,而每一次化疗都得用去上千元。即使一年中不出意外,也得花上1万元左右。如遇感染等突发性事情,那医疗费更是难以承受。生了白血病是非常不幸的,但与那些没有住院基金保障的孩子相比,上海的患儿十分幸运。我们常遇到外地的患儿家长,一听治疗费用如此之高,只能默默地背着孩子回家了。看着那些可怜的孩子,我们做医生的真是心痛啊!
类似这样的来信太多太多,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住院基金深深的感恩之情。其实,真正要谢的应该是那220万首先想到要“我为人人”的家长们,正是他们为孩子每人每年交付了25元,“滴水成河”,才给病困中的孩子找到一条解困获救之路。这正应了住院基金的那句口号“向社会献一片爱心,给家庭留一份安心”!
像“傻瓜”机那样操作简单
住院基金筹建伊始,上海市少儿住院基金管委会主任谢丽娟就提出:“管理原则要科学,手续方法要简便,要像‘傻瓜照相机那样,设计很科学,操作极简单,人人都容易接受。”如今,住院基金确定的一系列支付政策,无不体现了“方便”两字,对此,高主任作了详细的说明。
考虑到要照顾重病患儿出院前后的连续治疗,规定除住院费用外,一些因重病住院或手术前后的专科门诊费用,如接受肾移植前的透析费 用和手术后的抗排异药物费用等, 也纳入住院基金支付范围。而且,为了减轻需支付高额费用家长的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采取了所需医疗费用越高,住院基金支付越多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支付比例。为了不造成每个家长的负担过重和使有限的基金足以承担每年的支出,还规定每个患儿每年的住院基金最高支付金额不超过8万元。
根据全市大多数孩子都享有家长单位的半公费、劳保待遇,或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因此住院基金规定,除去由家长单位报销或自理的50%,剩下的另一半由住院基金按规定比例支付,其具体标准是:
举个例子,假如孩子因病住院,一年累计医疗费为8万元(按上表要包括4级的全部内容),其中一半,即4万元,按规定由家长单位报销或自理;剩下的4万元中,应由住院基金支付的按以下方法计算:
先把4万元分成1 000元、4 000元、5 000元和3 0000元,然后按下述公式计算:
(1 000元×60%)+(4 000元×70%)+(5 000元×80%)+(3 0000元×90%)=34 400元。
在上述计算公式中,(1 000元×60%)是按表中1级计;(4 000元×70%)是按表中2级计;(5 000元×80%)是按表中3级计;(30 000元×90%)是按表中4级计。
家长需要支付的部分是40 000元 - 34 400元 = 5600元。所以,住院基金支付的34 400元,就是家长每年支付25元的回报!
住院基金还规定,患儿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或入学、入园、入托所在地的定点医院(目前全市已有365所)住院治疗。但急诊不受此限制,可在全市定点医院范围内就近住院。如果患儿因病、伤需入专科病房住院,而所在区(县)医院无该病种专科,则可按市卫生局规定的上下级医院挂钩关系转院,住院费也可由住院基金按规定支付。
还有一条很受家长欢迎的规定是,患儿因病、伤需住院,只要凭“两证”(即有效住院基金医疗证及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或乡镇、街道医院开具的住院证明单),即可到定点医院入院治疗。办住院手续时可免交50%预付金,而在出院前结算时,可免交按规定由住院基金支付的住院费用,由医院直接向住院基金管理办公室申请结算,家长只需结算属于自理部分的费用。此举大大减轻了家长筹措大笔资金的困难,又避免了家长为结算费用而往返奔波,真可谓省时省力。
在“生命绿卡”上印有一张红红的笑脸,那是住院基金的特殊标记。请记住这张笑脸,它就是您孩子的健康保护神!上海市的少年儿童已沐浴在这片阳光下,那么,全国其他地方的孩子呢,谁来保护他们?张瑞珍在给江泽民总书记的信中写道“愿在您的领导下,全国各地都能出现像上海市少儿住院基金这样为民解忧的好部门”,一语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