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敢吃海鲜?
1998-12-28田利平
田利平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第一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养殖迅猛发展。1984年,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6千克,而1995年则达到20.5千克。当水产品同肉、蛋一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平常人家的餐桌上时,当我们喊着“吃放心食品,保百姓健康”的口号,宣传《食品卫生法》时,污染了的水产品却畅通无阻地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食用鲜活的水产品有危险吗?请看记者采访归来写实:
北京红桥市场的水产品大厅,200多个摊位的各种鲜活水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在一个摊位前,记者指着一种贝类问:“是活的吗?”“那当然,死的不让卖。”摊主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敲打着贝壳,那些露出壳外的软体迅速缩了回去,双壳紧闭。
记者问:“这些贝壳有没有经过检验,像猪肉那样有检验单证明?”
“有啊。”摊主指了指挂着的卫生许可证。记者笑了,办理卫生许可证是经营任何食品必经的法定程序。
记者又说:“有一次我去沿海某城市出差,吃了些贝类,后来腹泻得厉害,看来活着的水产品不见得没有问题。”
摊主急了:“那是你的肚子有问题。”
的确,记者先前从没有把腹泻和吃海鲜联系到一起,直到有一天和渔政局的一位工程师聊天时,才知道腹泻和吃了某种贝类有关,贝类中的毒素对人体危害很大,而目前我国对水产品的安全性检验却基本处于空白,所以很容易出问题。
在我国渔业基地烟台,市卫生防疫站食品科科长告诉记者:“水产品检验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的检验只是针对罐头、烤鱼片这样的定型包装食品,活的水产品只是通过感官检查,一看活的就可以了。”
该科长又告诉记者,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比如从农药残留的角度对水产品进行检验,还从没搞过。
烟台市某水产总公司的一位经理说:“国内市场没听说水产品要经过检验。来我们这里批发的大都是个体户。有的水产品加冰保鲜运到内地,就直接到了消费者手中。”
看来,鲜活水产品在国内不经任何检验就摆上消费者的餐桌,是确凿无疑的事实。那么鲜活水产品有检验的必要吗?记者了解到——出口水产品要经过严格检验
还是这位水产总公司的经理对记者说:“出口水产品我们这里要检验,对方(进口国家)也要检验。外国人很严格,还派人来中国考察,严把质量关。”
烟台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农产品及食品实验室主任对记者说:“我们实验室有80万美元的进口仪器。在水产品幼小的时候,我们就检测它体内的微生物、贝毒、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长大以后再次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检验。每批产品完全符合进口国的要求才能出口。”
另据记者了解,欧盟去年曾派专家对中国的水产品产地及市场进行了视察,他们提出,水域环境受到污染达不到要求的,应立即或暂时关闭养殖场或捕采区,禁止被污染的水产品上市,直到被监测的水产品安全可靠为止。水产品检验后符合要求的,发给许可证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市场或加工厂。在加工厂仍要进行检验,每批产品都应有安全标志和编号。因为仅靠抽查不能保证100%的安全性,所以要求每一环节都要有监测措施,并作记录。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很快查出其去向、来源和产地,以防更大危害的发生。
那么发达国家为何偏偏对水产品的安全性管理要求得如此严格呢?不谈贸易方面的因素,究竟鲜活的水产品如果不经检验的话,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怎样的危险?我们还是来听听——
专家告诫:疾病种类繁多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毒理研究室修瑞琴教授说,鱼已被毒死了,说明环境已污染得相当严重,鱼当然不能吃。但是当环境污染不是特别严重,鱼有可能适应毒物而继续生存,它会对食用者造成危害吗?70年代我们曾在青岛的红岛作过调查,当时红岛海水里汞的浓度非常之低,但是当地渔民头发里和尿里的汞含量明显增加(世界公害病“水俣病”的特征之一)。我们研究发现,水里的无机汞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逐步蓄积(每一环蓄积能力都达到千倍以上),进入人的食物链,转化成有机汞而危害健康。当地渔民有吃鱼粥的习惯,而当地其他人的发汞、尿汞都正常,这说明汞是通过鱼而进入人体的。
几乎所有的水产品对水中的毒物都有蓄积能力。如果蓄积的是镉,就会引起另一种引起骨头疼痛的世界公害病。此外,铜、锌、铅、砷等有毒物质都会通过水产品的蓄积而危害人体健康。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潘顺昌教授说,这些非病原体的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有时在短期内不明显,但是通过长期的、慢性的、潜在的作用,其危害是惊人的,主要为致癌。
潘教授又说,除化学毒物外,致病微生物也可以在水产品体内富集,如甲肝病毒,即使在水环境内的密度并不大,但毛蚶可以把病毒富集起来,从而引起甲型肝炎爆发。
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孟昭赫教授介绍说,水产品传播的致病微生物除甲肝病毒外,还有霍乱弧菌、副霍乱弧菌,它们分别引起霍乱和副霍乱烈性传染病,这3种疾病都能致人死亡。
据了解,在各种水产品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贝类。因为贝类蓄积毒物的能力本来就很强,而其所处的水底淤泥又是许多毒物,如重金属沉积的地方。
贝类毒素的来源是某些藻类(如涡鞭藻)产生的化合物。这些藻类因环境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而迅速繁殖。当藻细胞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水面变色,这称为赤潮(不一定是红色),贝类滤食这些藻类后,毒素就富积在体内。
目前已知的贝类毒素有: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腹泻性贝类毒素(DSP)。
国外研究较早和较多的是PSP。它的中毒症状是,在5~30分钟内,人的唇、牙龈和舌头周围出现刺痛感,严重时手指尖和脚趾出现麻木感,然后发展到手臂、腿和颈部,最后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由此看来,食用水产品给人类带来的危险与其他食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食用活的水产品给人们带来的危险与死的水产品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对死的水产品来说,我们可以有所防备而不去食用,但我们怎能用肉眼看到活的水产品体内的毒素呢?令人感叹的是,当我们三令五申通过各种严格措施保障肉类、蔬菜及饮料的食用安全性时,更为危险的水产品的安全性保障却被忽视了。
我们的水产品能让人吃得放心么?
请听专家说——
危险无时无处不在
我们的海洋洁净吗?
每年有40亿吨工业废水和20万吨生活污水及430亿吨虾池废水排入海中。专家指出,渤海的污染已接近临界点,如果超过临界点,渤海就成了死海,到时海里鱼虾不生,海水不再有任何用处。1988年的甲肝大爆发,就是因为粪便废水经河道进入小庙洪海域,从而成为污染毛蚶的甲肝病毒的主要来源。另据了解,近几年,局部海域的赤潮爆发日渐频繁,为贝类食用者的安全投下了阴影。
我们的水产品没有问题吗?
1979年,宁波首次发现因食用泥蚶而引起3 000人甲肝大爆发。1983年,上海食用山东某地不洁毛蚶引起30 000人甲肝爆发。时隔5年后再次发生因食用江苏启东不洁毛蚶而引起的甲肝爆发,感染人数42万,波及江、浙、鲁3省。
1986年12月1日,福建省东山县杏陈乡磁窑村,25户人家的136人因食蛤蜊中毒,经查明为麻痹性贝毒(PSP)所致。其中重患者59人,有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一一。
我们的人口健康状况值得乐观吗?
资料显示。我国每10人中就有一个肝炎患者或肝炎病毒携带者。
潘顺昌教授说,水产品污染能导致多种疾病发生。散在的病例肯定每年都有,但更可怕的是当疾病流行的各种条件都具备时,就会发生疾病爆发。
潘教授又说,我们对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还很薄弱。我们都知道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但是什么样的污染程度对健康会造成危害,却说不清楚。大家都知道淮河水污染得不能喝了,但为什么不能喝呢?是因为看着黑了?闻着臭了?不黑不臭的时候就没有危害吗?淮河流域所有居民的疾病状况如何?这些尚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黄海研究所的李晓川副研究员说,我国各级管理人员对水产品安全性的环境意识比较淡薄,比如我们有些专家对贝毒的了解也是最近的事,一般管理人员就更不用说了。有的养殖场用皮革厂的下脚料磨成粉喂鱼,把镉带进了鱼体。有的用鸡粪喂鱼,可粪便正是各种病菌和寄生虫的主要来源。而在鱼饵里添加磺胺或抗生素,最终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这些现状都令我们担忧。
诚如各位专家教授所言,危险时时处处存在。既然如此,那么要让人们吃上放心的水产品,要无后顾之忧地开发海洋资源,建立起一整套对全国性的污染、微生物与贝类毒素的监督预警系统,难道还不迫在眉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