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推进方略
1998-09-14段作章
段作章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理论界尚存分歧意见。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可以从两种意义上去理解。一种意义是作为一种“运动”的教育现代化,它是指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客观需要,改革自身传统中与现实和未来不相适应之处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发展、变革过程。另一种意义则是作为一种“状态”的现代化,即教育所具有的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当代高度或现代水平,而与传统教育有着显著差异的新的形态。两种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是具有统一性的。运动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状态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往往只是运动意义的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相对静态的目标。
目前,要推进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两点:一是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念,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二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就是一种人类对教育功效的追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价值取向。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归宿。那么,人的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才称为“现代化”?或者说,人具备怎样的品质才算是现代化的人?对此,中外学者都作过诸多描绘。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考察西方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情况,我们认为,人的现代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应摈弃压抑个体的价值去维护整体价值的传统价值观念,树立发展个体价值、努力实现自我的现代价值观念;摈弃知足常乐、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处世之道,树立敢于竞争创新、敢于冒险的现代处世观念;摈弃依附、专制、人抬的观念,确立平等、民主、法制的现代政治观念。在思维方式上,应抛弃局部思维、单向思维、封闭式思维、静态思维、线性思维、模式思维等传统思维模式,培养系统思维、多向度思维、开放式思维、动态思维、非线性思维、辩证思维、模糊思维等现代化思维方式。在人格品质方面,既要继承传统人格中的优良品质,诸如诚实守信、先人后己、乐于奉献等等,又要确立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品质,如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意识,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变革,对新生事物持欢迎态度,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拥有自信心、自由意识和自主观念,富有理想,着眼未来,胸襟开阔,乐观向上。在生活与交往观念上,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信奉并遵循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的原则,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参与社会竞争。可以说,让青少年一代树立上述品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离开现代化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塑造人的现代化品质,促进人健康和谐的发展,促进人从传统人向现代化转变,乃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目的。
2.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现代化的民主价值取向。我们追求的教育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的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是工人阶级的教育,要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消灭剥削、缩小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服务。因此,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现代素质和文明程度。一方面,国家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借助于非常规的倾斜政策,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素质教育观念,自觉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不能亲疏有别,只关心少数尖子学生,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学校不能盲目地倡导教育市场化,热衷于办高价学校,收高价学生,挖空心思地赚中小学生的钱。
3.全方位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怎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高等教育而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改革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教育体制,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大军,从而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略
1.整体推进,分类指导。所谓整体推进,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把教育现代化与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共同推进,而不应搞先后之分。因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支撑。教育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孤立地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呼唤和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在为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服务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自身也需要整体推进。因为教育落后也是全面的,应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改革。既要重视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又要重视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现代化。“硬件”现代化固然不易,但“软件”现代化更为困难。因为“软件”现代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投资到位即可立见成效的。这些“软件”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实施途径与措施怎样才是科学合理的,需要进行精心研究和实施,才能揭示其中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付诸实践。
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在同一地区内也同样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对教育现代化的规划也要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实际需要,体现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使工程实施与地方经济形成紧密的联系,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全面把握,重点突破。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把握其内涵。根据人们目前的认识,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学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这六个方面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在认识和实践中,忽略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整体质量的下降。必须全面把握,总体推进。但是,全面把握并非平均用力,不顾时间、地点、条件一齐上马。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应集中精力,重点突破。通过点上的突破,—带动面上的工作。只有以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全面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整体规划,全面推进,才能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质量;而只有重点突破,才能使教育改革有所深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讲究实际,注意实效。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不经过较长时期的唐合与转换,是很难完成的。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应注重实效,追求实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国来说,讲究实效尤为重要。
注重实效就不能搞形式主义。有些地区的领导为了显示“政绩”,喜欢作表面文章,把有限的资金花在校舍外部的装修上,而不注重充实内涵。有的地区在制定教育规划时,列出许多鼓舞人心的高指标,而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结果变成空话。这种种偏向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推进教育现代化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指标要切合实际,措施要具体落实。
4.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中国教育现代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推行的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改革、创新活动,而民族文化教育传统则是这种历史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极为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有渊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继承的宝贵财富。
然而,教育现代化毕竟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与超越。继承优秀传统是必要的,但仅靠继承传统是实现不了教育现代化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因此,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我们还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思想,要勇于冲破同教育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一切陈腐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与禁锢,树立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而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徐州221009);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