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1998-09-13田守成
田守成
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的宗旨。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对医学生成才是完全必要的。当前,医学院校除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外,还开设了《医学与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为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实际上在一部分医学院校学生中仍然存在着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不够,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看成可有可无的问题,有的人甚至认为上了医学院校的门,就是“学会练刀子,将来毕业后好捞票子”,这是当前医学教育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类健康观发生了变革,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是使医学教育模式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核心内容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成为认识和推动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入文社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一方面是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等,另一方面是从个体、家庭、人群、社会、生态系统、以致生物圈等进行研究,明显地呈现着向微观深入发展和向宏观极大扩展的趋势,并出现了不同学科相互交又和相互渗透,特别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又和相互渗透的情况。这一方面促使医学观的革命,另一方面也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今天,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正在代替过去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成为考察医学现象的三维坐标系。例如,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亦不在仅仅是指躯体有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又分为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基因和病原微生物两个方面,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环境等因素。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千奇百态,激烈的竞争、无情的淘汰以及人们在住房、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奔波劳累,使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们的健康的影响日益增强。这样,仅仅从生物学层次上认识和对待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就显得远远不够了,还必须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上进行探索,才能科学地认识疾病的成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此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临床诊断模式、治疗模式、护理模式、预防模式、康复模式等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建立与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等新模式,与之相配合。这就是说,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医学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医学人才的基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类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求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作用,这是塑造医学生灵魂的工作,也是检验医学教育模式是否转变的标准,它关系到医学教育的成败,绝不可等闲视之。
二、适应医学目的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宗旨,养成全方位为病人服务的职业观。
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医学目的已是:“治疗疾病,延长生命,降低死亡率;预防疾病,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命质量,优化生存环境,增进身心健康。”医学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通过的“爱丁堡宜言”则要求:“病人理应指望把医学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在满足仅仅是泊疗某些疾病。”这表明,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着眼于疾病,更重要的是着眼于病人,实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宗旨,养成全方位为病人服务的职业观。
但是,医生所具有的这种职业观,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影响,这在1993年的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则得到进一步明确:医生的任务是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高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的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会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造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知识的开业医生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未来医生任务的这种变革,为我们重新设计和培养21世纪的医学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宗旨,爱岗敬业,养成全方位为病人服务的职业观。
综观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实践,有不少地方不尽如人意。医学中的技术主义思潮有所泛滥,并在其冲撞和挤压下导致医学中人道主义精神贬值、衰落,这对在校青年学生影响极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少人认为医学面临的问题只能依靠医学技术才能解决,在技术的应用中,又是只见物不见人,缺少医患交流意识,对病人的关心不够。第二,不少人对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有所下降,有时不是尽可能地降低技术对社会的危氰反而利用新技术给社会造成危害。如利用超声技术进行性别鉴定,导致人为地扼杀女婴。第三,还有人滥用高、精、尖技术,导致医疗费用猛涨,个别医生甚至变成了“挣钱机器”,一切向钱看,不少人甚至丧失了“白衣天使”的职业荣誉感。
其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巳深刻揭示了:医学上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决不单纯只是一种征服疾病的力量,反过采也会成为控制和支配人类自身的异己力量。医用技术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感。人类不应该成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高新技术的受害者,而应随时准备要以人文精神审视运用技术在征服疾病问题上蛇价值取向。既调整好人与疾病的关系,也要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学中不能没有人道主义精神,不能不顾社会责任感而无节制地滥用寓新技术,也不能由于医疗技术的运用而带来拜金主义的泛滥,以及造成医生道德精神的丧失和虚无化。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观,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
三、从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机制看,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才能完善医学生的价值巩,使医学教育的投入产出适应医学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第三产业的卫生事业也必然引进市场机制。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地方,医学教育的投入产出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使医学教育适应市场的需求,跟踪市场、服务市场、占有市场,医学生必须养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需要处理好两个问
题,一个是医学生如何完善自我价值,另一个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从如何完善自我价值来说,即若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就必须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本领和素质。当前,整个卫生队伍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医疗市场急需大量的通科医生。所谓通科医生,就是具有预防、医疗、康复等多种技能和素质的医学人才,能够适应综合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生。这些人绝非仅仅具有生物学知识所能胜任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才能做好因心理和社会因素致病的病人的工作。另外,从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看,虽然暂时还是供方主导、卖方垄断、需方被动,但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从市场供方来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形式将会愈来愈多样化。既可有国家经营,也可采取国有民营、股份合作、公私分轨等多种形式,这样就给需方更多的选择机会。供方如果不具备提供优良服务的本领,就可能被淘汰出市场,失去生存的机会。而且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将会打破医疗机构在供需关系上长期处于供方主导地位进行垄断经营的旧格局,使需方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认为“诊断治疗措施的确定只是医生的职责和权力,病人没有专业知识能力来左右医生的决定,或根本就不应干预医生的工作”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实践需要医学生必须养成尊重和发挥患者主导地位的意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自我价值,做一个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
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来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奉献和索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精辟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认为人的价值是离不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个人在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人总是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个人只能依赖而不能脱离社会,个人的活动应当对他所依存的社会负责。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制约性愈加强烈,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联系更加紧密。从我国的国情来说,我们还是一个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尚未解决,不少人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看病难、有病不能医的境况。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医学生正确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社会科学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使他们认识到既要关注个人从社会、从他人那里所获得的人格尊重和需要的满足,更耍强调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把后者放在高于前者、优于前者的地位。唯其如此,医学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使之担负起治病救人的伟大使命。
作者单位:白求恩医大人文社会科学部(长春130021)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