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科院校“两棵”改革的出路

1998-09-13蒋冬梅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4期
关键词:社科工科人文

蒋冬梅

工科院校现有的“两课”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如果说苏式的专业模式及历史、政治的原因,使学生(不仅是学生)对文科及人文课程偏见严重,那么,中学的政治课和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则强化了他们的偏见,使他们产生了对人文社科课程的厌倦和反感心理,既厌倦“两课”的抽象空谈,又厌倦“两课”与中学政治课的严重重复。学生在情感上反感了,要让他们感兴趣,或至少是耐心地看书或听课,这即使不是枉费心机,也是事倍功半。主要内容、观点的重复,似曾相识的老生常谈,管你是金科玉律还是金玉良言,学生都没有心思再听你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虽然是必修课,他们既不在课前预习,也不在课后复习,在课堂也多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这怪谁呢?学生大半是不可雕之朽木吗?如果教育者与学生换一个位置或角色,想想看,情形难道不会是一样的吗?

不过,若说教育者,尤其是“两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那可是冤枉!他们早就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强烈地感觉到非改革不行。但是这类课程的门类、基本内容都是“钦定”性质的,难以变更。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有关部门还是想办法调整过,但“两课”的框架基本不变。这样,所谓改革或调整,就只能是就部分具体内容作一些增减,或改换一下子某门课程的名称,其实则大同小异。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由直接面对学生的“两课”教师去想办法应付。教师不能抛开“本本”另外去讲一套,剩下的办法就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比,内容才是更为根本的,形式的积极的能动作用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内容基础之上。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虽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它却不可替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改革的时候尤其如此。这时,若只在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无疑是舍本逐末,收效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并且,一味地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还会掩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性。

事实是,近些年来,由于一味强调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又由于工科学生觉得“两课”索然无味,“两课”教师为了能吸引学生听这种他们十分不情愿听的课,便有意识地在生动性尤其是趣味性上做文章。结果怎么样呢?教师们虽苦心经营,却因一味迎合学生的趣味与要求,哗众取宠势所难免,一些课因此华而不实;而且学生的口味越来越高,轻易不能迎合,可教师却难以为继了。情形如此这般,可谓误人了歧途。

我们相信,对任何门类的课程而言,教师能讲得生动、有趣些,固然最好,但对多数教师而言,生动有趣这篇文章是不容易做好的,勉力而为、量力而行可也。若自我强求或被迫去做,则难免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因为这并不是有意去做、下功夫去做就一定能做好的事(这里丝毫不反对这方面的尝试与努力),关键是这属于个人的表达、讲演风格,它与个人的学识、修养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相关。对一般教师而言,课堂讲授能深入浅出、清楚明白、轻重适当可也。这样也可避免因过分追求趣味而导致仅仅注重某些内容而不及其余之弊病。

可见,“两课”必须改革,而且必须改革课程内容及体系本身,而不仅是教学的形式。那么,“两课”改革的出路何在呢?

“两课”本质上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学生也是这么看的),现在既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那么,“两课”就不宜作为“独立王国”或“政治堡垒”,而需融入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中去。“两课”是我们的特色,国外工科大学没有像我们这样把“两课”作为专门的政治理论课。但我们勿需为特色而特色,特色是不是一定要保留,这就要从实际出发,看它有没有现实的实际为基础。我们认为,如果说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在原有的专业模式中,由于没有人文课程,而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的教育又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两课”的产生和存在无疑是合理的、必要的,那么,目前,它的这种合理性就丧失了,“两课”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调整原有课程体系,系统地设置人文社科课程体系,“两课”的内容及根基就都包含于其中了,它完全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这样,表而—上看,似乎“两课”不复存在了,实际上它却获得了生机与活力。

让“两课”回归到人文社科课程中去可谓一举两得,这不仅是改革步履艰难,又非改不可的“两课”的最好出路,而且也是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统筹设置人文社科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时、空条件的保障,否则系统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实际上就不大可能。工科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为什么至今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呢?可以说关键就在于行动的突破口没有找到,似乎原来的所有课程都不能动,而如果原有课程一律不动,尤其是“两课”框架依旧,系统地开设人文课程就没有足够的时、空条件。道理很简单,学制一定,课时是有限的,除了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外,工科学生的有限课时要按适当的比例分配给整个课程体系的各部分。国外一些著名工科院校的经验表明,人文社科类课程课时占15%-25%为宜,对照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也应有这个比例才行,区别则在学科的具体构成尤其是某些学科的具体内容上。我们原来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即“两课”,约占总课时的10%,显然,如果“两课”门类及体系原封不动,那么开设其他人文社科课程的时间就太有限。而没有起码的时间保证,效果是不能企及的。当然,仅是原来“两课”的课时也还过少,但在这个课时基础上,其他两大部分课程通过相应的调整和精减,补足所需课时是可行的。只要时空条件有了保障,其他条件(课程体系本身的精心设咒、师资、图书资料、设备等)也都可以逐步具备并日益完善。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学院社科系(重庆400065)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社科工科人文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