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面向”是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的科学指南

1998-09-13沈鹏云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现代化建设

沈鹏云

党的十五大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经历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反复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我们重温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紧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得上的合格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劳动技能,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代新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依法完善国家、社会团体、个人多种成分并存的教育体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教育系统,就是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我们办教育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克服超越初级阶段的做法,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在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完善国家、社会团体、个人多种成分并存的教育体制,大力提倡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社会团体办学,公民个人办学,只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都属于国家办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结构,增强教育对经济建设的适应能力。我国的教育结构,很长一个时期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据当时的产业结构形成的。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有了明显改进,但是结构不合理,学用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应该按照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现在,国家虽然提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这一周期短、见效快的教育形式还没有完全被人们认同,职业教育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应该在政策上继续向职业教育倾斜,要继续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鼓励社会多方办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的纵向与横向沟通的机制。

二、教育要面向世界,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大胆吸收各国教育的成功经验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坚持教育的开放性,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我们如果自我封闭,就要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失去生存的机会。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全球,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总趋势。世界近代教育史表明,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办学思想、教育体制、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同时,也在借鉴与渗透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当代世界,由于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的现代化,我们的世界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使得人类联系更加密切,地域间、民族问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不断增强。现代技术、文化知识、自然科学等的共性化特点,很容易组织国际间的传播与交流,这就必然使教育继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交流,吸取各国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述,对于教育的对外开放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的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瞄准世界教育的先进水平,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教育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院校之间的联姻,学科之间的交流。大胆吸收世界各国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践加以扬弃和创新。

三、教育要面向未来,必须树立前瞻意识,不仅要立足当代,更要放眼将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有人预言,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未来。这句话十分精辟透彻。教育事业说到底就是未来的事业,就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教育事业必须有较强的超前意识,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着眼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乃至人类社会的未来,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未来的需要,为我国本世纪末第二步发展战略和下世纪中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好人才准备。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综合性,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正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完全体现了党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符合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加大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大胆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彻底走出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误区,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结合,激励受教育者的:求知兴趣和创造力,使受教育者既能在某一专业上发挥特长,又能做到触类旁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是未来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技术不断更新,从而引起教育思想、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使多媒体和系统信息网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伴随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大量使用的教育,将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也是一个优质高效的教育。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终身化的教育。据一些教育专家预测,未来的教育将摆脱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以终身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终身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确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将改变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每一个受教育者来说,他的一生都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知识、不断学习和深造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社会尤其如此。受教育者离开学校大门,并不意味受教育的终结,学校教育为其进入社会做好了知识储备,走上社会既有从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过程,也有一个不断补充新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教育。现在蓬勃兴起的远距离教育正是适应了终身教育的潮流,在教学形式上突出了灵活性,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实用性,教育层次上突出了多样性,必将成为大有作为的教育形式。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突出个性化的教育。所谓突出个性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突出个性;办出特色。从教育发展趋势上看,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多样化,学校必须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办出特色,发挥特长,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有优势,那种没有特色的学校必将失去竞争能力。二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需要的是特长突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各类教育中,应尊重个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责任意识,发挥个性特长。

——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国际化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现代化的水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扩大教育国际化的程度。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将更加快捷,更加频繁。我们应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树立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同世界各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还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者系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纪委书记(长春130052)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现代化建设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寒露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我的女巫朋友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