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的偏误与调整
1998-09-12李金生
李金生
一、偏误产生的动因
在每学期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数据统计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评定结果和本人实际表现出入较大,表现好的学生得分不一定高,表现差的学生得分不一定低,致使综合素质评定的可信度下降。究其原因,是由评定过程中的偏误现象所致。
在综合素质评定中导致出现偏误的因素较多。下面仅就常见的、出现频率较高的典型因素介绍如下:
1.首因效应。首次印象在心理上叫首因效应,它往往给人一种先人为主的印象,从而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往往阻碍评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性的认识的一种心理现象。通常所说的“以偏盖全”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反映。如在测评中,个别测评人员只看到某个同学的文体特长,而忽视他的纪律观念或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就认为该同学发展全面。反之,有的同学偶尔违纪,就认为他无组织无纪律,忽略了此同学其它优点。
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来自近因误差,是指在评定个体行为时,以最清晰的印象为标准,而最清晰的现象往往是近期发生的事情。以近因作为标准评定一个人的行为,易产生对一个人准确评价的误差。
4.趋中倾向。趋中倾向是人事心理学用语,指单位的领导或测评和考评人员为回避矛盾,对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或学员的行为表现不给予最好和最差的两极评价,从而使最好的与最差的行为评定差异不显著。趋中倾向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实事求是”,其结果必导致评定的偏误。
5.感情及暗示效应。以测评者与被测评者个人感情的远近作为评定的依据,测评者在受到教师、同学的舆论暗示时,易使评定产生误差。此种现象在评定中极为常见:与测评人员感情较近的同学易得高分,反之则得低分。同学们对此意见较大。
二、调整解决偏误的方法
1.提高测评和考评人员的素质。提高测评和考评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客观、合理、公正地进行评定,这是解决偏误的关键。首先,选好测评人员。把那些办事公正、认真、熟悉学生情况并享有一定威信的同学选到测评小组来。其次,进行人员培训。人员选定后,各系老师要组织他们学习评定的有关文件,明确其目的意义并详尽地介绍评定的内容和打分方法。再次,严格掌握加分和减分标准。
2.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引起偏误的5种心理现象,可注意掌握以下几点,(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克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引起的偏误。(2)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人和事。(3)搞好材料的记录、整理,增强评定工作的透明度。(4)坚持标准,实事求是。(5)坚持以事论人,反对以人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