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及思路
1998-09-12吴锦程
吴锦程
一、高师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从高师培养“中等教育师资”这个基本任务出发,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理顺与中等教育的关系,没能很好地通过改革教学和培养优秀教师等工作来适应中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等种种原因,致使高师专业和课程设置受到很大干扰,课程体系问题重重,无法适应培养跨世纪中学师资的要求。
1.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双专业性体现不够。高师教育与其他类型大学教育有所不同,其特点是把专业教育和教育学科教育融为一体。因此,它培养的不只是教书匠,更应是一位“爱当教师”、“会当教师”的行家,不仅知道“教什么”,还应知道“怎么教”。所以说,高师‘教育是一个双专业培训体系,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必须完成两个并行专业的训练。既要掌握从教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掌握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然而,当前从我国高师本科课程设置来看,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占学时尚不足10%,根本谈不上是两条腿走路。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综合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专业课比重过高,公共课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比重一般在50%以上,高者达66%。这不利于高师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势必影响未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2.课程内容老化,与中学教学相脱节。1997年4月我们组织了徐州师范大学“90~96届本科毕业生素质及面向21世纪中学教师急需加强的素质”调查(以下简称“素质调查”)。调查中,不少中学教师反映,高师教学内容许多无法运用于中学实际,甚至中学教学法等课程中部分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实际也风马牛不相及。在高师,有的教材、备课本一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者形变神不变,老调重弹。
3.缺乏足够的能力训练。从素质调查的结果来看,中学教师急需加强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和能力方面。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如,调查中有40%的教师认为未来中学教师急需加强科研训练,25%的认为应加强改革创新能力,11%的认为急需加强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等)。反映到培养教师的高师课程体系上,显然是这类课程和实践还不够,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4.选修课开设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选修课因人设庙现象较为严重,有的课程开设时缺乏严格的审核和必要的准备,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有的长线专业,为吸引学生听课而开设了面向市场的经济、贸易类系列选修课,在师范生基本定向培养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在给“师范”帮倒忙。
二、改革高师课程体系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坚持目标逐级分解的原则。理顺目的——目标层次关系,即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次第相衔、依次具体化的关系,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高师课程体系首先应明确高师本科是为中等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要以此为依据逐步分解,探讨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设置的课程。
2.师范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师范院校不只是培养足够数量的中学专业教师,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如何去当好老师。即我们的师范毕业生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教授知识的方法。所以对于师范教育来说,它是教育科学与学科专业并存的双专业培训体系,其课程体系应体现这两个并行专业的知识与训练。毕业生既要掌握从教专业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未来的高师课程体系既要包括丰富的理论课程,又要包括一定的实践课程;既能加强师范生专业理论修养,又能促进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以理论教育为主,适当加强实践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4.注意现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新型教师。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发展的教育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基础,—种素养,以及一种做人和做学问的功底。诚然,高等教育在对人们谋求就业机会、改变社会地位、提高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理想信念、打好广博而坚实的学习基础,以及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则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对于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教育来说,我们更应重视这种非功利性的存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视人文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也是师范教育观念改革的重要环节。高尚的人文精神,必将大大增强其教育教学的人格感染力。
5.坚持高师本科院校的办学性质和层次。高校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部分院校为了生存、发展,不顾本身的性质和层次,一切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开办了五花八门的专业,办学层次甚至从研究生一直办到中专。不仅以已之短比他人之长,抢了别人的饭碗,更放弃了自己的中心任务。所以,高师本科院校应恪守自己的师范本职,不乱自己的本科层次,精心营造中学教师的摇篮。只有这样,我们高师本科课程体系才能有别于研究生、专科和其他科类,保证自己的本科特色。
三、高师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高师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学科过分专业化、课程内容老化、师范性不强等问题,以及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试提出面向21世纪高师本科课程体系“三三二”模式的构想。其基本内涵为: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科学课和选修课四类。在时间安排上,将四年八个学期分成三个阶段,即三学期公共基础课,三学期学科专业课,二学期教育科学理论及实践,选修课根据需要分布在四年中开设。
公共基础课阶段:课程一般跨学科共同开设,设置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以此活跃学生思想、启迪心智、培养创造力、强化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第二阶段:课程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针对未来的从教专业而设,一般是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在不影响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压缩部分巨型课程的学时,取消部分专业课,适当开设讲座课等微型课程。第三阶段:主要完成师范教育第二专业的任务,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必要的科研训练,即毕业论文的完成。
“三三二”课程体系的建立,兼顾了发达国家高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科学课程3:3:2较为适当的比例关系,适应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对新型师资的要求。
新的模式的建立对当前高师院校的师资、课程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适应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教师努力适应多样化新兴课程的出现,加强对课程的研究,建立良好的课程观念,从而保证改革的逐步实施。(2)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调整。更新是指对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陈旧的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课程内容的调整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内容的综合化调整,主要是因为学时压缩后,许多课程势必需要进行一定的综合和调整;另一方面是教育科学课程的分化,需要充实这类课程以培养其爱当教师以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3)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去完善。课程体系是依据高师本科培养目标,结合中等教育实际制订的,它需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加以落实。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详尽的课程目标体系是完成高师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
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行政部门、教师、学生、社会等诸多方面,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支撑。本文作为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的前奏曲,只是简单阐述了在技术方面的改革思路,还需要实践、再研究、再实践,以至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教务处
(徐州221009)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