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骨质疏松症的诸种因素
1995-12-30沈家维
沈家维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与营养、激素、物理、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一、营养因素:包括钙、磷、镁、蛋白质和氟、锌等微量元素。例如钙,骨钙占人体总钙量的99%。人每天膳食中含有800毫克左右的钙质,就能保证抗体的“正钙平衡”。对于45岁以上绝经期的女性或50岁以上的男性,每日钙的摄取量若只在450~500毫克的水平,就会出现钙的负平衡。每日钙亏损超过40毫克,骨组织中的钙每年就要丢失1.5%。在绝经期高峰,每年可丢失骨钙3%~5%。所以,有人统计高钙地区老人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低钙地区。其次是磷,每人每天要摄入1.25克磷为适宜。磷代谢与钙一样,在肾、肠道、骨内进行。一般血中磷与钙有一定比值,血磷高,血钙就会降低。血中钙磷比值下降,可以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引起骨中钙的释放,诱发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所以血磷正常,就可以稳定钙的正常代谢,预防或减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蛋白质是基质合成的重要原料。但是过量摄取蛋白质将促进钙的排泄。有人统计,膳食中蛋白质的量增加一倍,尿钙的排泄增加50%。在微量元素中,镁和氟受到重视。镁的降低,可以刺激甲状旁腺的分泌,导致骨钙从骨中析出而排到尿中,诱发骨质疏松。氟是牙齿和骨质获取正常硬度所必需的物质。适量的氟的摄入,可以增加骨骼的硬度,减轻暴力对骨骼的损伤。
二、激素因素:体内主要有8种激素与骨骼有关。如性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皮质类固醇激素等。雌激素减少,一方面导致破骨细胞过度活跃,骨钙析出增加,排泄增加,另一方面抑制了肠钙吸收,而导致骨质疏松。一般这个过程要10~20年后,才会产生骨质疏松症。雄性激素减少,可造成蛋白质代谢和骨代谢不良,导致骨纤细和疏松。其他如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近年来都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另外,活性维生素D不足,肠吸收钙能力下降,钙在体内的运转能力也下降。因此,加速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三、物理因素:如喜静不喜动,日光照射不足,缺乏负重及行走锻炼。这样易产生肠钙吸收能力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活动,骨的保钙能力也下降,成了骨质疏松症的附加因素。
四、其他:还有免疫因素、人种因素、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如免疫功能差,破骨细胞活跃,骨钙就丢失快;骨质疏松症就容易发生,等等。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是复杂的。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原因的逐一查明。我们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手段是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