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集体宿舍看吃
1994-12-30韩沪麟
韩沪麟
在巴黎,我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宿舍里,这是一幢硕大的五层建筑物,每人住一室,能容纳一百多人,像个小联合国。所有人合用一个厨房,厨房里只有五个电炉可用。起初。我担心烧饭时间必排长队,住了几天之后,才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原因是电炉功率极大。开到最大一档,烧一壶水不消10分钟,二是除了亚裔访问学者外,其他民族的人几乎不用。欧洲人回宿舍时常夹着一根棍形面包,拎一塑料袋罐头,估计他们是就着生水,以面包、罐头充饥,日复一日而毫不生厌;也有开“洋荤”的,拿着一只平底锅,在里面倒上许多油,起码打五个以上鸡蛋,把平底锅铺得满满的,在上面撒一点细盐,见蛋白变焦黄了,也不翻就熄火,把余油往水池里一倒,端回自己房里享受,蛋黄嫩嫩的,保持原样。我心想,就让我吃这么一回也准拉肚。
非洲人爱吃淡黄色的美国长大米,煮之前决不淘洗,加水只多不少,放在电炉上愣煮,只要见大米涨开,把余水倒净,就可用手扒着吃了。我尝过一回,倒也凑合,原来美国大米是煮不烂的,味道不如泰国大米香。他们改善伙食的通常做法是买一条海鱼,放在平底锅里煎黄,加盐后即食。
阿拉伯人爱吃意大利面条,亦是煮不烂的食品,煮完倒一小罐番茄酱进去,搅拌即食。他们也吃鸡,不是煎就是煮,煎完撒把细盐,煮完把汤倒净再食。当然,我所说的是他们日常吃法,偶尔也有多样化、复杂化的时候,这里不一一细述。总而言之,看他们这样吃法,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觉得就吃而言,他们远比我们边陲战士艰苦,甚至不如贫穷地区的插队知青,因为后者至少有蔬菜可吃。然而,他们个个安之若泰,长得结实健壮,我也只能归之于种气不同,习俗使然了。就如许多上海人三代同室,合用一只木马桶,经年累月一贯如此,不也生活得挺潇洒吗?外国人对此,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
说来说去。吃什么,怎么吃都不顶重要,顶顶重要的是卫生。他们吃得再简单随便不过了,如果生水不加处理,鸡蛋里有细菌,猪肉有“米粒”,也会生灾害病的。问题在于法国卖出的食品实在是干净。先拿水来说吧,在国内我从不喝生水,在那里先是试着喝,最后到无顾忌的牛饮,可从没扭过一次肚子;米呢,先是照老习惯淘好多次再煮,到最后马马虎虎冲一遍就上电炉,因为里面实在难找到杂质,第一遍淘米水就很清了;在超级市场买回的禽肉蔬菜原本就包装得好好的,上面必印有出厂、保鲜日期,要做做样子洗洗也无妨,不洗直接下锅也是不用担心的,至少肉眼决看不出什么脏异之处。难怪法国人喜欢吃半生不熟的带血的牛羊肉,认为烧熟了就失去色香味。其实,我们如果不是担心不卫生的话,也能尝尝带血牛排的滋味。
有一次,我到同宿舍顶楼一南美友人房里去作客,他从微型冰箱中拿出一盒猪排欲款待我。他笑着对我说,他能把这几块猪排生吞下去。我不信,于是打赌。想不到,他真的剥开塑料纸生嚼了两片,我认输了,次日请他到中国餐馆“意思”了一下,也没见他有什么不适的症状,而他早已把生咽猪肉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似乎这是轻松、平常的事情。可见“茹毛饮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