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计划”,和贫困决一死战
1994-08-24蒲立业
蒲立业
1993年10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振兴中国的农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总结发言时,国务院总理李鹏对在座的部长和省长、省委书记们再次强调说:“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经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7年时间,力争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个重大的战略计划,要认真地组织实施,确保实现。”
据悉,从1994年1月1日起,“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在全国范围里实施。这项宏伟战略计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央已痛下决心,一定要使困扰中国已久的部分人口贫困问题得到初步改观。
8000万贫困人口,一个沉甸甸的数字
改革开放好似一夜春风,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一连串令人心旌摇曳的变化:城市里,几乎到处都有耸入云端的宾馆饭店和住宅楼,高档商场中人如潮涌;沿海农村中,别墅般的私家住宅已不稀罕,农民甚至开上了自家的小轿车……在外人的眼里,中国人已经由穷变富了!
一首传来传去的民谣把国人的富裕程度渲染得更加邪乎:“万元户是贫困户,10万元才起步,百万元不算数,千万元才叫富。”民谣虽有夸张之处,,但它毕竟植根于民间肥沃的土壤,折射出当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对国人富裕程度的评估与看法。中央一位主要领导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引述了这一民谣后指出,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同时也要着手解决一部分人生活困难的问题。
虽然15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达到“富得流油”的程度。以目前总人口11.4亿计算,12000亿储蓄存款均摊到每个中国人身上,不过区区千元左右。另外,还有一个大多数人尚不了解或者讳言的无情事实:千百年延续下来的贫穷仍在折磨我们的一部分骨肉同胞。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现实吧!在大西南、大西北的一些深山区,还有许多农民过着“两根木头一个窝,三块石头一口锅”的赤贫生活。他们既无“山海经”可念,又无“沿线饭”可吃,远离中心城镇,有的人所有家当加起来也不值5元钱。即使在“富甲中华”的广东省,也不乏山河依旧、苦不堪言的“死角”,几十万贫困人口至今还困守在粤北石灰岩山区……
据统计,10多年前尚处于同一温饱水平的东西部农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由1980年的58元扩大到1992年的370元。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分别使用不变价测算,结果一再证实:在全国1903个县中虽已有200多个县率先跨进“人均千元县”的行列,但还有520个县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目前我国农村至少还有8000万人因年收入低于300元而不得温饱!
一度时间,“我国贫困人口2700万”的说法见诸报端。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这样的说法不准确。道理很简单,几年前200元能买到的东西如今肯定买不到,原定200元温饱线因物价上涨已提高到300元了。这就是说,现在农民一年到头挣不到300元的话,就不能指望温饱。
扶贫工作成就巨大,任重而道远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决定了消灭贫困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领导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七五”期间,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截至1992年底,按照198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当时的1.25亿人下降到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也下降到8.8%。世界银行高度评价中国的扶贫工作,认为中国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所作的努力“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作出的努力成功得多”。在1990年的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指出,中国是亚洲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80年代中期,我国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工作正式开始。1986年,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和监督扶贫工作。与此同时,国家机关81个部委在贫困地区相继建立了扶贫联系点,与贫困地区保持着稳定的援助关系。国家相继对贫困地区实行了核减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放开农产品销售价格、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增加了扶贫资金和物资的投入。目前,国家每年通过不同渠道用于贫困地区的专项贷款和拨款已达45亿元。1988年以来,国家每年又拿出22万吨化肥、3万吨地膜、6万吨钢材、1万立方米木材和4000辆汽车等,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家的帮助下,近年来贫困地区新建了80多万个林果园,5万多个乡镇企业,90%以上的乡通了公路,贫困地区和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七五”开始,国家扶贫工作的核心从单纯的生活救济转向经济开发。这个方针性的调整,使得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有了极大的提高,逐步走上发展经济、自力致富的轨道。国家对贫困地区实施的以工代赈方案,兴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公共工程,不仅给那里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使贫困人口得到了短期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1989年起实施的“温饱工程”,在17个省的335个贫困县推广杂交玉米和地膜覆盖技术,两年间共增产粮食50亿公斤,解决了1500万贫困农民的口粮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科技扶贫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引入贫困地区后不断扩大,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协作、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广大群众对科学技术逐渐认识并开始广泛应用。
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同步,治穷与治愚结合。提高人的素质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为缓解贫困地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扶贫工作始终坚持计划生育,控制贫困地区过快的人口增长。同时,在全国范围里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活动,以求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素质。仅国务院扶贫办就直接培训了县、乡领导干部18000名,各地也相应培训了贫困地区农民4000万人次,使他们掌握了一两门简单技术,提高了利用就业机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国家对扶贫工作如此不遗余力,尚有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足见历史给我们遗留的贫困包袱是多么沉重,和贫困作战,任重而道远。
扶贫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扶贫工作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必然要向经济效益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从长期发展看,竞争和流动将给贫困地区带来更大的希望,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不能否认,竞争和流动也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困难。
时刻监测贫困地区变化的有关机构指出,去年以来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像1979至1985年那样,全面的经济增长带动了贫困程度的大面积缓解;相反,各地解决温饱和脱贫的步伐开始放慢,贫困发生率出现反弹。
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扶贫措施已经过时。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种种优惠,早已因为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的出现而不再管用。每年专项安排的各项计划内扶贫物资因为价格体制和流通体制的变化大幅度减少。
贫困地区的资金和人才本来就紧缺,现在又出现大量外流,“输血”赶不上“造血”,“造血”抵不过“抽血”。过去国家向贫困地区输送并留住人才的一整套办法越来越没有约束力,“不仅孔雀东南飞,连麻雀也跟着飞走了。”凡此种种,使得贫困地区更加陷于困境。
和贫困作斗争,有一个危害最大的“敌手”—消极腐败现象。国家每年倾其所有,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但是据贵州省的调查,贫困户真正得到实惠的只占45%。从陕甘宁老区到五指深山,从内蒙古荒原大漠到云南山地,许多省区的情况大致如此。“僧多粥少”固然是原因之一,吃贫、坑贫、卡贫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处于川黔交界的某贫困县,从1986年到1992年,共分配到各种扶贫贷款1636万元。谁知,不少覆盖千家万户的好项目得不到贷款,当地金融部门却一味地“垒大户”,其中3家企业就占用全县三分之一的扶贫贷款。令人费解的是,银行明知这些企业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投进去的贷款有去无回,还要不断向它们放贷。深究起来,银行的目的不是扶持企业发展生产走出困境,而是借此收取结息资金,既吃时间差,又吃利息差,还要享受贴息,企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资金使用。农民愤愤地说:“这哪里是扶贫,分明是肥自己!”
在许多贫困地区都有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县财政年年要吃国家补贴,县直机关干部和教师甚至发不出工资,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的享受却年年“升级换代”。不说吃的用的,单说小轿车。武陵贫困山区有这样一个“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高达70%。1993年新年刚过,县财政存款余额只有3000多元了,不如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一个普通职工的存款多。可是就在这个县,县长刚刚换了一辆轿车,乃是40几万元的最新款式“公爵”,竟比该省省长的专车还要豪华气派!
看来,消极腐败现象不早日得到清理,不论有多少扶贫良策,不论党和政府用心如何良苦,实际效果只能是大打折扣。
“八七攻坚计划”需要全社会关注
7年时间,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紧迫,这是显而易见的。在下一个世纪来临之际,中国作为一个彻底消灭赤贫的发展中大国出现在世界上,其中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决策者将这项宏伟工程列入重大战略计划,又冠以“攻坚”二字,意味深长。
据了解,“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有关具体实施方案各地都在制订中。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针对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省区采取倾斜的扶持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一批能够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二,国家“七五”期间已安排的各项扶贫资金规模保持不变,均延长到本世纪末。现行每年为各项扶贫资金配套的物资,与各项扶贫资金的投放期同步保留。同时,国家还要继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三,国家和地方经批准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调整贫困地区的贷款、能源、原材料供应的数量,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和照顾。四,继续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每个部门都要重点联系一片贫困地区,帮助脱贫致富,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不脱贫不能脱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在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仍将追加一大笔资金扶持贫困地区。据说,由于国家从去年起每年新增价值为20亿元的以工代赈物资,使得食糖等物资的储备水平几乎接近“警戒线”,可谓倾囊相助了。
1993年9月22日,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新任组长的国务委员陈俊生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表谈话。他要求各地要根据国家总的要求,制订自己的扶贫计划,并把它纳入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中去。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陈俊生警告说,凡挪用扶贫资金的,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他强调说,扶贫济困是全社会的责任,只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就能搞好。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绝不是弃贫困人口的生计于不顾,在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致富的同时,必须给予贫困地区的人民以更多的关注。
扶贫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造就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是尽可能地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定充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承诺,也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