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遍坎坷成大道

1994-01-01邓学政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4年3期
关键词:王莉队员

邓学政

1944年10月28日,辽宁省辽阳市塔子岭乡秦家村几声狗叫之后,一个极普通的农村男婴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是老实巴交的父亲因战争而为生存发愁的脸。这位中年农民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为“马俊仁”的时候,压根儿没有想到50年后,“马俊仁”这个名字会在这个转动数亿年的蓝色星球上如此响亮。

12岁那年,马俊仁一家迁至鞍山市郊区南湖。14岁时,他的赶马车的父亲因病住进医院,全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困难。马俊仁辍学,偷偷地替父亲赶马车。

这半年,他从喂马和驯马中长了不少学问,尽管当时仅仅是为了一种生计但对他日后的事业开拓,无意中起到了铺路的作用,马,什么时候喂草和料最补?中长跑选手吃什么最好?驯马,首先要制服;人不也是一样吗?马与人虽然有许多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靠训练,而要训练出样子来,关键是一开始就得制服。

半年后父亲从医院出来老师劝他父亲:“你这孩子聪明,让他复学吧,会有出息的!”

父亲“嗯”了一声,没有再说话。马俊仁高兴地跟父亲赶了几天马车后,父亲把一个舍不得吃的饼子塞给马俊仁:“三儿,上学去吧!”

马俊仁死活不肯再上学,他要帮助父亲挑生活的重担,父亲毕意刚出院,身子骨弱啊!

父亲不说话,把他的衣服扒光,从车上推下来:“去不去上学?”

马俊仁躺在雪地上,瞪着父亲,一声不吭。那是冬天,寒风吹在身上本来就像鞭子一样抽,父亲却让孩子光着身子躺在冰冷的雪地上。

父亲一连问了几遍,马俊仁仍是一声不吭。这位身体虚弱年近半百的农家汉气得全身发颤,忍不住用脚踢打自己的孩子。马俊仁咬着牙,仍不吭一声。父亲终于打累了,加上身体弱,猛烈咳嗽起来。

马俊仁心疼父亲,怕父亲再度病倒。“爹,我去!”说完哭了起来。

父子俩抱头哭了一场。这是马俊仁一生中唯一一次挨父亲的揍,而母亲疼他,连骂他的次数都很少。

初中快毕业时,由于马俊仁是学校的体育尖子,他被校方送去学习两个月后,回来当上了体育老师。

没多久,报纸上说蒋介石要反攻大陆,部队来他家乡征兵。马俊仁坐不住了,这位从小就想当兵打仗做将军梦的青年,马上去报名。没想到部队不收:“有规定,体育老师是不能收的!”

马俊仁辞去了教师这份当时农村青年渴望的工作,跑到另一个招兵点,死泡硬磨当上了兵。

蒋介石没敢反攻,仗没有打起来,他只能在辽宁军区独立二师当公安兵,一当就是数年。但马俊仁是一个求上进的人,不论干什么要干就要干得最棒。入伍没几年,他被评为“五好战士”、“罗瑞卿大将在军中提倡大比武时的“军事五项尖子”,当上了班长。

他的事业心很强,干一行爱一行,在部队干了几年没回过家,母亲想他想疯了。

1966年4月28日夜,对马俊仁来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梅花鹿,他想抓住它,却怎么也抓不住,梅花鹿坠悬崖而亡!他惊醒,浑身汗透,一看表,是半夜1点21分。

而他母亲正好是这一时刻坠井而逝的。对母亲,他有万分的愧疚,母亲是想他想死的,他痛苦至极。

两年后,他复员回家,时常去母亲坟头睡觉。家里人怕他也像母亲一样疯了,便将母亲的坟迁到老家一座叫黑山背的高山之巅上。

1970年,复员军人马俊仁走进当时的“五七”师范学校,一年后,成了鞍山市第55中学的体育教师。

28岁的马俊仁,每天早晨在微弱的天光中骑自行车离家,和路上的早班车赛着骑20多公里。50多分钟后,于5点前赶到学校,带领运动队的孩子们在跑道上迎来第一道霞光。而晚上,他大多得10点钟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有时,由于疲劳,边骑车边打瞌睡,结果连人带车摔进路旁的沟里,昏天黑地睡上一觉、待星寒风凉,一个哆嗦惊醒,已是凌晨3点多,只好掉转车头往回骑……

1973年初,马俊仁和他的乡村中学运动队走出山沟沟,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一试锋芒,全面开花。《鞍山日报》称这支神奇的队伍为“山村运动队”,并做了长篇报道。

创业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曾为解决训练经费上山拾柴,摔伤了腿,有4个月不能下地,拄着拐杖,带领学生训练达一年之久!他因此落了个“马跛子”绰号。

在这里他工作了仅4年,却骑坏了4辆自行车。这以后,马俊仁出出进进先后执教了几所中学,但不论教鞭指向哪里,那里的选手便神奇般地成为市中学生运动会上的佼佼者。那些年,他不断地向市体校、省队乃至国家队输送人才。

调到17中,仅用两年时间,他所带的中长跑选手成绩突出,竟在一次比赛中将吉林省队的队员都“收拾”了;

1976年调到29中,1978年该校由他带的初中和高中两个男女中长跑队便获得全市比赛第一;

1981年又到67中任教,他抓初中中长跑组,仍是成绩斐然,1982年,他的队员刘燕菊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其中有青少年10公里跑),获10公里跑第二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任命该校为“传统田径学校”,鞍山市长王闯业亲自将“田径之校”的金匾挂在了这所中学。

1982年9月,在沈阳举行的第四届省运会上,现在的省体委副主任、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院长、当时任省田径队队长的崔大林,看中了马俊仁,他力排众议,坚持借调他去省队打1983年3月8日在上海嘉定县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马拉松赛。对马俊仁来说,他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确切地说,只有一个冬天。马俊仁不得不在训练上大胆突破,作出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计划,崔大林全力支持,王莉和刘艳菊的月跑量达到960公里,这个量是当时世界马拉松女选手的最大训练量,也是国内男选手所达不到的。

但马俊仁加大训练强度时,忽视了当今体育科学训练的一大重要环节——训练后的有效恢复!队员出现了胫骨前肌炎,疼痛难忍,难以再训练下去。如果是现在,马俊仁有办法防止和减少这一伤痛的发生。即便发生了,也能有效地治疗。但那时,他没有高招,焦急中,他买来塑料桶,每天用中草药熬水进行热敷。炎症是消退了,但却把脚掌磨出的茧子泡软了。

几天后,战斗打响。经过几个月扎实的冬训,王莉的体能绝对占优势,枪响后,一路领先,到30公里处还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但就在这时,王莉的双脚开始流血。那时可没有好跑鞋,她穿的是一双普通白运动鞋,很硬,30公里路程,已磨破了双脚。王莉咬牙坚持奔跑,一瘸一拐,眼见后面的对手一个个超过她。当她第9个抵达终点,栽倒在地上时,崔大林和马俊仁抱起王莉,用剪子剪开鞋和袜子,血肉模糊,王莉脚后跟的肉都拧碎子……

马俊仁一声不吭,咬着嘴唇把王莉送往医院。崔大林和医生流下泪来。

回到住外,马俊仁一头栽在床上,将被子蒙着脑袋,嚎啕大哭。他想到领导的信任,想到一冬天受的罪,想到王莉那双脚,想到王莉到终点流泪讲的头一句话:“马指导,我对不起你……”

马俊仁觉得无脸回到省队,他不敢看那些曾怀疑启用他的那一双双笑话他的眼睛。崔大林的劝说,他已无法听进去,他只想逃走,哪怕有地缝也钻!

大队人马坐火车回沈阳,他却自己买张船票,在海上漂荡了一天半后,取道大连返回鞍山。

回到鞍山,马俊仁表面上沉默

赛场上的马家军了,他开始种君子兰。

但他的心总是被一种东西牵扯着,那红色的跑道仿佛是一张五线谱纸,召唤着他去创造华丽的乐章。

他偷偷地开始带一批小队员。他在总结五运会的败因。

他在研读大学教材的时候,发现教材上的东西虽然有不少值得继承的东西,但更多的东西却早已过时,如果把书本上苏联50年代的训练理论生搬硬套,只会永远落后,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爬行!

他开始摸索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在运动员选材上,他琢磨出一套惊世骇俗的理论,他经常去动物园,观察动物,他发现狼的肚子小,腿细带着罗圈,一跑起来双腿抬得老高,一蹿就上了铁丝网……选队员就得参照飞禽走兽,要腹部小,腰杆子细,胯关节窄点的,只要训练上那么几年,一上赛场就好看了……

在技术上,他更是从动物的奔跑中寻找灵感。他去郊区的水库、河汉看水中的鱼邀游;爬高岭、上大道看马拉车、驴拽套,去鹿场看鹿奔跑;还眼不眨地看电视中的节目“动物世界”,研究动物四肢如何落地、腾空、舒展,使身体协调……见到眼前有鸡鸭麻雀,捡起一块石头掷过去,仅仅为了看这些生灵的跑姿。在家吃饭喝水,一听见马路上传来马蹄声,他就冲到门外……家里人以为他神经出了毛病,而他却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寻求着跑的真谛。

他最终从驼鸟和梅花鹿身上找到了答案;摆臂似驼鸟,出腿如梅花鹿。他彻底摒弃了书本上大步幅跑的技术,改为高步频跑。

当然,马俊仁的技术不仅仅得益于这些,他还从外国和国内优秀选手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1986年8月,这或许是马俊仁思想变动最关键的日子。

当他受国家教委委派,率4名女运动员首次迈出国门,赴葡萄牙海滨之城阿尔布费拉市参加世界中学生3000米越野赛时,中国人所受到的冷遇简直无法让这个自尊心极强的汉子相信和承受。

欧美的教练和队员在一起有说有笑,没有人理睬马俊仁他们,一连几天,中国队碰到的都是蓝眼珠里扫射过来的极轻蔑的目光。

一天,一个大肚子、头上只几根稀疏黄毛的洋教练与马俊仁相遇,破天荒说了话:“你是中国教练吗?”

马俊仁感到非常高兴,终于有外国人同中国人说话了,忙点头称是。

“你们玩玩小球还行,大球和跑步,永远没门!”没等翻译把这句话翻译完,这位教练扭头走了。

马俊仁望着这人走远,站着愣了10多分钟没有回过神来。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羞辱!

回到房间,他气得吃不下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那人扭头而去的蔑视眼神像一把利刃,不停地刺痛他的自尊。

他一夜没眠,几次下床转圈圈,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我就不信,中国人干不过外国人!”

清晨,他把队员们叫到自己的房间开战前动员会。

“你们看今天老师乐不乐?”

“不乐。”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不乐吗?”马俊仁把洋教练羞辱他的事告诉了队员,队员们情绪一下子被激怒了。“你们穿的红背心是国旗的颜色,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的吗?”马俊仁问。

“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对了!你们几个代表全中国的中学生,先烈和全中国都看着你们,怎么办?”

“跟他们拚了!”

马俊仁高兴地点点头。

比赛开始后怀着巨大爱国热情的中国小姑娘拼命向前冲,她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能跑在前面有多远就是多远,反正是在这段距离跑在了前头。

一圈跑在前面,二圈跑在前面,三圈还在前面,马俊仁坐在看台上按抑不住喜悦,剩下最后一圈时,四名穿红背心的女孩仍跑在前面,马俊仁激动地站起来,望着四个红背

“马家军”教头马俊仁心相连,像一面中国国旗在异国的土地上飘动,他的热泪止不住流淌下来。

这一次,中国四个队员干外国人的六个队员获得团体冠军,并同时获得个人前三名。

马俊仁为人师表,对队员有一种常人难以体会出的深沉的爱。

多年来,马俊仁要求队员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比如,为了事业,他要求队员暂时牺牲一些一般女孩所享受的东西,他自己首先牺牲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享受的东西。

一年四季,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不足一个月,这些年几乎没在家过个节日,带着病体与队员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平常人的日常生活情趣,他牺牲掉了,并时常被一种难以名状的负疚感所折磨;他对不起八十高龄的老父亲,对不起为他支撑家的贤妻和两个儿子……

有一次,他领着队员在徐州冬训,正临年前,从鞍山家中突然拍来一封加急电报,说是妻子下巴长个瘤子,急于开刀,怕有病变,让他必须回去拍板。

马俊仁对队员放心不下,但妻子的病又让他挂心,怎么办?田径队孙队长得知,硬是给他买了张车票把他“赶”回了家。

妻子病着,小儿子也怀疑是败血病住进了医院。他突然感到自己不配做丈夫和父亲,这个家,他该做的事太多了。他潸然泪下……

腊月二十五,妻子的手术做完,各家都在筹备过春节,马俊仁真想在家过个年,可队员们都是孩子,这时候不也想家吗?自己能抛下他们只顾自家吃团圆饺子吗?

他吞吞吐吐把这个想法一说,妻子十分理解:“老马,你回去吧,徐州的那帮孩子多辛苦,她们想家会哭的!”

大夫得知马俊仁要走,把他堵在病房里骂他“没有人情味”,病房中的8位患者也群起而攻之:“你是不是有外心了?”

大伙这么一说,妻子赵淑清呜呜哭起来,马俊仁望着妻子,看了半天,把泪憋了回去。最后一转身离开了病房,接着去另一个医院与儿子马小亮告别,儿子说:“爸,我理解您,您放心走吧!”当马俊仁走后,护士长问马小亮:“他是你亲爸爸吗?”

“是,”孩子怕爸爸被人误会,补充说,“爸爸很爱我!”

腊月二十九晚上,马俊仁回到徐州,队员们远远听到他的脚步声,从房里飞跑出来:“我们以为你回不来了。”

马俊仁说:“我仍不下你们啊!”

孩子们听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马俊仁胰腺炎是1978年得的,与他同住一个病房的人,如今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他不能吃油腻的东西,只吃些清淡的蔬菜。他这个人又爱生气,常犯病,疼痛、呕吐、甚至休克。有一次在云南呈贡冬训,他的病发作,加上头天下大雨训练时挨淋,感冒发烧,被子被汗水湿透,拧出水来,枕头也被他咬破了,第二天被人送到附近的部队医院医治,医生要他在医院休息三天,结果打完一瓶点滴,烧还没有全退下去,他便偷偷溜回来。他心中只有队员,唯独没有他自己。

还有一次,在青海高原,他休克时间较长,怎么叫都不醒,孩子们认为他死了,大哭起来。当他慢慢苏醒时,胸前被孩子们的泪打湿了一大片。此时,这硬汉也禁不住热泪流淌从1988年到1993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5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马俊仁却干出了在地球上连放“原子弹”的事,令世界体坛震惊。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敢相信,中国的中长跑及马拉松项目能俯瞰世界,并远远将所有的对手甩在身后。

马俊仁率领姑娘们在三个月内创下了如下奇迹:8月,斯图加特世锦赛勇夺1500米、3000米和10000米三枚金牌,其中3000米包揽金、银、铜牌,三面五星红旗同时飘扬在田径场上,这在世界田径史上都是罕见的;9月、王军霞、曲云霞、张林丽五破三项(女子1500米、3000米、10000米)世界纪录,在一次运动会上,由一个教练带出队员如此连破世界纪录,且大幅度提高原纪录,这是世界田径史上从没有过的;10月,在西班牙世界杯马拉松赛上,“马家军”不仅夺得团体冠军,上场5个人,除曲云霞因伤没比下来之外,王军霞、张林丽等四人包揽了前四名,使三面五星红旗再次同时升起在世界田坛,这是中国人在世界马拉松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两次在世界田坛同时升起三面五星红旗,对许多人而言,或许已登上事业的顶峰。的确,就其项目在世界上的影响而言,中国体育界有谁创造过如此震惊世界的壮举?

但马俊仁头脑仍很清醒:马家军成名之后,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训练和管理需要这一个新的台阶。他还有许多的遗憾和不满足。

马俊仁这条硬汉,已在人生之路上竖起了一块里程碑,未来的路可能更坎坷不平,但他会坚定走下去的。“老马,千万要保重身体,你,属于你的事业,属于一个在世界上阔步奔向未来的伟大的民族!”

(艾宁摘编自《中国体育报》)

猜你喜欢

王莉队员
从财务视角剖析如何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提升传接球射门技术训练四则
墙式“二过一”配合训练方法六例
蒲公英的小伞
缝隙
篮球防守技战术的训练方法
会“偷水”的杯子
女大学生应聘快递员遭拒,靠法律战胜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