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3年第4期,总第169期-文讯

1993-07-15

读书 1993年4期
关键词:德里达王朔

“针灸疗法”

著名经济学教授熊映梧在最近一期的《求是学刊》上就“中国怎样向市场经济过渡”提出自己的见解。相对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J·萨克斯(波兰改革的主要设计者)所提出的“休克疗法”,熊教授把目前中国渐进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称为“针灸疗法”,他在文章中从一、“国有制产权改造的渐进性”、二、“如何处理庞大的管理机构?”三、“逐步构造新的利益格局”三个方面入手来阐明其“针灸疗法”的涵义。

文章认为搞市场经济,必须改造国有产权,改造国有制产权,可以用内外夹攻的办法:一是厉以宁教授主张的、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借助吸收外资、本国私人资本,乡镇企业资本,来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生长“四自”的机制。但是,估计到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实行股份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刚刚试点,所以文章提出另一个办法: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所有制”,国有企业原先占用的国有资产,经过清产核资确定其现值,交付企业有偿使用,按现行利率企业向国家交纳资产税(租金);纳税后剩余的利润全部归本企业所有,用以建立由本企业全权支配的“发展基金”、“风险基金”,这样,企业要生长“四自”机制才有经济基础,并且为发展股份制创造条件。因为,国有资产者之间参股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产权独立的企业所有者互相参股,才能建立货真价实的股份制。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

九三年第一期《交流》杂志登载了经济学家保罗·麦克拉肯的文章《国营经济的市场化》,该文就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表以下看法:

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基本要求是:合理的宏观平衡。如果价格不能自由地适应市场力量的变化,就不能发挥其作为经济的信号系统的功能。而如果定价系统不能自由地发挥这个功能,其它一些分配资源的手段(主要是黑市和官僚体制)就会取而代之,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接着就会出现腐败行为。

力图实现市场化的国家多数都有货币过剩的毛病——已发行的货币数量太多了,要实现平衡有两种对策。一是对于已经过剩的货币总量的增长实行严格的限制,然后开放价格水平,使之自由浮动,达到与现存货币供应量相应的程度,例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采取的就是这个路线,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三(对于美国来说,这是物价水平的一次暴涨),但是货币总量的增加却限制在百分之三。这样做看来是促成了合理的平衡,随后两年中,美国的物价水平一直相当稳定。

实现宏观平衡的另一条路线是货币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的就是这个策略。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日,旧货币宣布作废,每一个人和企业允许用六百个旧德国马克换六十个新德国马克。其余部分则在晚些时候发行,兑换率大约是每十五旧马克换一个新马克。此举产生了差不多立竿见影的惊人成效,给经济活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量迅速增加,因此努力挣钱又成了值得一试的事情。

古代管理艺术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许倬云作《从历史看领导》一书,颇得好评。该书尝试为企业界介绍中国古代领导艺术,台湾一家杂志为此发表议论,认为我们寻寻觅觅,苦心学习他人的管理技巧,事实上,中国古书里有关管理领导的例证所在皆是。

有关专家朱高正称该书“刻意挑选荀子、韩非子师徒两人,来为中国式管理提出理论构架,非常恰当。作者感叹:“当代中国人对古书很陌生,事实上传统中有很多独到之处,西方实难望其项背”。古代中国在财务、人事管理上绝对有一套独特的制度,中国的文官制度就被全世界称颂,英国的文官制度还是十七世纪由新加坡间接从中国学得,德国的文官制度则是再向英国学的。又如汉朝的国宪,由贾谊、董仲舒两个人所擘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采用选举辟召制度,各郡人口每满二十万人,一年要推荐一名郎官到中央任职,由“累世经学”到累世公卿,“士族”就是这样崛起。汉朝就是靠读书人来稳定江山,这也是中国文明之处,以知识德行举才,比我们现在的选举文明,作者还认为,从汉代《盐铁论》所反映出来的那场财经政策大辩论来看,其水准比现在台湾的立法书院辩论高太多了。所以说古人比今人落后其实是反映了我们无知。

中国式管理先是向外输出,而最后又见回流,自己本来有好东西不会用,日本人帮我们消化传统宝藏,再以昂贵价格向我们推销。身为中国人,为什么不直接在观念上稍微调整?这可能与语文教育太过偏窄,偏重在诗词歌赋与修身养性层面,忽略了经世济民的方面有关系。

刘天华在台湾

由王国潼演奏的刘天华十大名曲的唱盘晚近在台湾出版,引起台湾音乐界人士关注,台湾民族音乐学者林谷芬在《中国时报》撰文,称“在历史意义与个人风采上,刘天华都是重量级”。

文章认为:刘氏作品之最感人处其实是在它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文人气息:特殊的刘氏风格曲调,加上长弓、长滑音,造就了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情景,此种曲风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民间奏法及那种结合新旧中西并带有极强表演性的二胡艺术,在历史定位外,刘氏作品于美学上面亦有其独到处,所以它们又是极富个人意义的文章。称中国音乐中之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其关系即如同语言中之官话与方言系统,各自代表着不同阶层之传承,由之而产生的音乐家在观照事物上也就有其着眼的不同,大体而言,士大夫对自我之定位常较有自觉性,而古文化变迁中,面对外来事物也往往呈现出更多的焦虑与反省,尽管其间或欲坚持传统,或欲融合新旧,但总在其作品和行为中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意愿来。

虽为同一时代之二胡代表性人物,然瞎子阿炳与刘天华即有着如此不同之背景,以阿炳而言,有心人从他深入传统,超越雅俗、展现生命谛观之作品即可理解其伟大处,但刘天华则不然,毕竟刘氏的历史角色本有着不亚于作品地位之重要性存在,……做为第一位有意将二胡演奏起大变革的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强烈地烙下了此种思索之痕迹,若非如此,我们无以了解刘氏会写出模拟奏法之《空山鸟语》、及强调勇往直前的《光明行》,而在他其余的乐曲中,虽然变革较小,但也到处可看到小提琴的影响,此种“有意”而“初步”地脱掉许多民间传统并引进西方奏法所展现之曲风,是刘氏时代音乐的一种特色,在此之前没有,之后,大部分人也无意回归到这一“过渡阶段”上。

围棋起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晓国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撰写《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一文近日为有关专家学者首肯。论文证明围棋于殷末周初起源于太行之极与淇水之源的山西陵川县棋子山一带。该文认为围棋起源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当出自商周先民通过“其卜”活动所获得的朴素天象观和原始自然观,箕子是中国国殷末周初的著名卜筮学家及“其卜”宗师,那个时代他所从事的有关的活动和思想,为《周易》和围棋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包括陵川县棋子山在内的淇水源头地区,就是商末贵族箕子胥余的封地。

有关考古人员在棋子山发现了许多天然石棋子,不仅颜色相同于西汉班固《弈指》一书中关于早期围棋颜色“黄黑阴阳分明也”的描述,而且外观也极似现代围棋辞典关于“棋石”属扁圆形,有一面凸起或二面凸起的棋具基本规范。使人有幸一睹二千多年前围棋的面目。

广告下海

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权威刊物《文学评论》令人刮目相看。今年第一期的封二、封四上刊登的是香港作家梁凤仪女士的全幅作品广告,封三上登载的是热情漾溢的介绍梁凤仪女士生平的文字,并透露出近期召开其作品研讨会的消息。

梁凤仪女士的小说在大陆走红不过半载功夫,其广告就上了全国最权威的文学评论刊物,且篇幅如此之大,有“隆重推出”之意味,这不能不引起批评界人士关注。台港作家在大陆畅销走红的先后有金庸、梁羽生、琼瑶、三毛、岑凯伦等等,但是他们在当时的《文学评论》杂志上并未享有此待遇(当然,当时的《文学评论》恐怕未开展广告业务),且据说通俗文学、畅销的大众小说能否登大雅之堂也一直有争论的,然而最终解决争论的是经济实力,广告面前人人平等。

据《文学评论》杂志社下属中达文化服务中心经理介绍,以前他们登过理论书、学术书刊的广告,最近作畅销书、畅销小说的广告,今后也将作除书刊以外的其它商品广告(已获有关部门许可)。

文人下海并非易事,许多人“下”了半天,还在岸上。但是靠广告下海却要简便得多。

市井的狂欢

近来一些批评理论刊物及报刊的理论版纷纷登载文章讨论“王朔现象”。讨论比较多地集中在两个方面:1.王朔作品的文化归属,2.王朔作品的语言。

一些批评家认为王朔的作品属“市井文化”、“低层文化”、“口语文化”、“非主流文化”。《文艺评论》九三年第一期以《市井的狂欢》为题探讨了王朔作品的产生背景,认为这“暗示了精英文化在转型时代的无能为力、幼稚和荒唐可笑,而作为精英文化主体的知识分子也显露了其萎顿、保守、虚伪的一面,遭到鲜活的市民文化的嘲弄和调侃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王朔只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的起哄者”,“一个文化革命进程中敲边鼓的丑角”。

陈剑艺在《论新都市小说》(《当代作家评论》九二年第五期)中着重分析了王朔的《顽主》等小说,强调了反讽叙述在他作品中的重要性。而署名语冰的文章《王朔、亚文化及其他》(《文艺理论与批评》九二年第六期)则指出王朔小说包含大量市井语言并以对话见长,这表明它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口语性质,作者认为王朔的文字毫无魅力可言,与其说他是一位写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市井中的口头创作者,其小说的文学性是较差的。典型的王朔作品的人物主要是滋生于、游栖于、寄生于各阶层之间的缝隙中,无恒产、无恒心、游手好闲的社会边缘人,这些人的文化主要是一种口语文化,向来缺乏书面的文字表达。

创造意味超前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主编佟景韩,就当前美术发展问题对《美术家通讯》的记者谈了一些看法。

佟景韩认为,美术的发展应该实行“多元化”。他说:“台湾评论家谢里法十年前提过的一件事:八十年代初,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庆祝建馆五十周年举办了号称有史以来最盛大的毕加索作品回顾展,当时人们围绕这次画展预测八十年代的画坛动向,一家画廊老板说:‘那将是plura1ism(多元)的时代。后来谢里法在一本书中把这个词译为‘百花齐放,我认为很有见地。在艺术中,多元就是百花齐放,它应该包括各种不同以至相互矛盾和观念各异的众多方面。过去我们教条地解释‘百花齐放,实际上是‘一花独放。‘教条这个词在西文中、在哲学中的另一个直接含义就是‘独断或‘武断。为什么在西方早自三十年代,在‘现代主义一词出现的同时,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个词,而其后在六十年代现代主义风行之际,后现代主义也呼声日高,直到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终成大势,成为主流?依我看,也应该从‘多元这个角度来看待。”

佟景韩谈到中国美术发展的前途时,竭力鼓励创造,进而认为“创造就意味着超前”。他说:“西方现代美术不可能也不必要依照它本身的面貌和顺序一一在中国重演。我认为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的关键是观念的变革,毕加索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不断出新。徐冰和吕胜中是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例子。徐冰的《天书》可以引起激烈的争议,但谁也不能不承认,它的创造性存在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憾力,我觉得这种震憾是现代的,甚至是超前的。其实创造就意味着超前。如果你再去模仿徐冰,那就变成‘滞后了。徐冰和吕胜中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收的,归根到底是观念变革和创造的魄力。其次是艺术质量和趣味,一切艺术探索和实验,即使乍看迹近怪诞,也能通过高度的艺术质量和匠心独运取胜。”

何谓德里达

剑桥大学为是否授与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名誉学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赞成者认为德里达的学说已经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应该享有此等荣誉。反对者则认为,德里达消解任何学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论证的论证的标准,有意混淆事实与虚构、观察与想象、证据与偏见,实际上他已否定了大学存在的必要,因此授学位一事不予考虑。最后,剑桥大学评议会以表决的方式(三百三十六票赞成,二百零四票反对)决定授与德里达名誉学位,至此一场剑拔弩张的争论暂告一段落。然而有关德里达的学说的评价之间的巨大差异则恐怕永远难以消除。我国学术界批评界对于德里达仍抱有较浓的兴趣,《世界文学》九二年第六期以《本来无一物,何谓德里达》为题,简略介绍了德里达的有关近况和他去年三月份访英伦时引起的学界风波,作者陆建德在文章结尾处将解构主义学说与禅学略作比较,试图加深国人对于这一外来学说的理解。

几乎在陆建德发表文章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召开了一个会议,就德里达的学说及对当代中国批评界产生的影响展开了讨论,郑敏教授在会上发言,认为目前批评界有些人把解构当成虚无是对德里达的一种误解,解构主义学说不是认为什么都不存在,而是指出每一种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有自我解构的因素。人的意识中天生就有结构功能,然而没有一种结构能够永远存在下去。世界是十分复杂的,而任何一种结构都有很强的排它性,这种排它性导致了结构的解体。故解构不是把一切都摧毁,解构和结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解构是客观存在,它反对形而上学对于某种原则的依赖,它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郑教授还认为德里达的学说只是改变人们对于解构的畏惧心理而已,即承认解构是必然的,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方法。

三个译本

法国批评大师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在国内有了三个译本,即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黄天源译本、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董学文译本和三联书店李幼蒸译本。论者认为,在这三个译本中,黄译本最佳、李译本稍逊一筹,董译本问题较多。他们说,只要打开书本,就能发现在“导言”的翻译上,差别就很大,质量判然有别。黄译本的开头是:

符号学仍然是一门正在构建的科学,因此,我们想,这种注重分析的方法论科学还不可能有任何教科书,而且,由于符号学具有延伸的特点(因为它将是所有符号系统的科学),故只能待这些符号系统先建立起来后才能对它作学术性探讨。不过,为了逐步开展这一研究工作,又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准备知识;但是,这些准备知识必然是一方面乏善可陈,一方面又所求甚奢。乏善可陈,那是因为符号学知识目前只能是语言学知识的翻版;所求甚奢,那是因为这些知识应当已经(至少打算)应用于非语言学的对象上。

董译本与之相应的段落是:

然而,毫无疑问,语言学注定将有一天要改变它的特征,语言学首先必须研究符号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假使不是确切地把握明确的模式,那么至少也要考察它的可能与不可能。这只是在准备研究的基础上是可行的,并且,我们确实必须事先承认:像这样的一种研究,既是缺乏自信的,又是鲁莽的。所谓缺乏自信,因为符号学的知识事先只可能是语言学知识的一个复制品;所谓鲁莽轻率,是因为这种知识必须立刻被应用于非语言学的对象,至少作为一个计划要这样做。

从这些情况看,重要学术著作的重译和重出至为必要。

文讯

猜你喜欢

德里达王朔
德里达前期隐喻思想的存在论维度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误读”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继承与利用
乔伊斯与德里达
论范式转换视域下德里达的解构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罗大佑:流行音乐教父等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当王朔撞上韩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