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使用中才有价值
1992-08-24邢屹
邢屹
大学生不戴校徽是一个看似平常而普遍的现象。理由当然很多,如常换衣服,一摘一戴不方便,或者干脆认为无所谓,戴不戴都一样。但是细想一下,这一现象还是值得深思的。我认为,校徽的消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在学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要求标准的降低。
首先你戴上校徽,那么便明确了你的大学生身份,人们便明确地以大学生的标准要求你,你也必须接受这一要求。因此,是否佩戴校徽,实际上关系着是否明确和敢于承担责任的问题。不戴校徽无疑是轻松的,挤车,加塞,逃票,说脏话……不会受到更加苛刻的责怪。在获得这份轻松的同时,便也逃脱了一份责任。说大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学业上混文凭,或只知读书,不注意人品修养,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缺乏起码的公德,这些现象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
我承认社会的变革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但我不相信知识会永远贬值,就像“文革”中只要成份好、手上有老茧就能上大学一样。人类的一些起码标准是不会随年代的更新而失效的,对知识价值的承认便在其中,因此我们不能过于短视。作为今天的大学生,我们还应该明白一点:上大学意味着在享受一种福利。我们在竞争中走过了独木桥,但我们经历的竞争并非是完全公平的:大城市的考生比小城市的升学容易,城市的考生比乡村的升学容易,而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无法自由选择的。我们进入了高等学府,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对我们来说如喝水一样平常,而多少少年儿童因贫困而辍学,在这一对比中,我们怎能放纵自己,虚度时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可曾感到背后还凝聚着滚烫的目光。那么我们可曾意识到是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可以很容易很痛快地指责社会对我们的冷落,但我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佩戴校徽与否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心中是否时时记得大学生这一称号的含意,如何用行动塑造自己符合这一称号的形象。应该重温几年前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