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马克思主义原原本本地交给青年人
1992-08-24段跃
段跃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今天还适用吗?这个看似早有结论的疑问,实际上在青年人心中萦绕了10年,甚至有人断言,这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一个深冬的下午,我带着疑问拜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青年教师杨志。据说杨志就学于著名《资本论》专家孟氧教授门下,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视野,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最年轻的理事;据说她的课堂总是坐满了热心而专注的听众;她和丈夫一起从事于《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被人戏称为《资本论》专业户……当我谈起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疑惑时,她似乎充满信心:谜是可以解开的,关键看你讲什么,怎么讲。
于是,我请她就当前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谈些看法。
允许青年问“为什么?”
近10年来,确有不少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有不信任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信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怀疑开始的。我认为这并不奇怪。
青年人就是青年人,他们拥有一颗年轻、火热的心。他们对变幻莫测的客观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奇妙的自然界,或者气象万千的社会景观;无论是人类整体的存在方式,或是人类个体的表现姿态,对于青年人来说都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他们永不疲倦的呼唤。
不仅青年如此,科学的发展更是如此。想想历史上那些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几乎都经历过观念上的怀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就充满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哲学、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权威理论的怀疑和批判。就真理和科学而言,怀疑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发展的开端。
当然,这一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态度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中国,世纪之初和世纪之末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动,两个不同时代的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不同的。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战争频繁,从而引发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英勇斗争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思想灯塔,指引着社会主义革命如火如荼,节节胜利。那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物质力量的存在方式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当时的先进青年不仅不会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产生困惑,反而是众望所归。
然而,在战后,胜利的无产阶级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历史原因,没有很好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不尽如人意,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波折。这就很难避免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为什么。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实践状况是有关的。所以,我觉得对当代青年怀疑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否之、斥之,甚至扣帽子、打棒子,其结果,不仅伤害青年人的感情,还会压抑青年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面对现实才有力量
学生向我提出的常常是有趣而尖锐的现实问题,比如:发达国家的高级雇员是工人阶级还是资本家?是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工人拥有股票,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转移?等等。
从表面上看这些现实问题很难回答,但如果指导学生读读《资本论》就会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今天国际国内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联。按照唯物史观与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具体表述为无产阶级谋求解放条件的学说。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其一,不能把谋求解放与谋求解放的条件混为一谈。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她不仅唤起无产阶级去谋求自身解放,而且阐明了谋求解放的一系列客观条件。其二,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谋求解放条件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政治条件,而且包括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条件。其中,经济条件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条件。“经济上的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今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解体情况极为复杂,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没有解决好经济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而中国之所以能稳定发展,恰恰在于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其三,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存在于全人类解放条件之中。两者的进程是相互联系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全人类的文明大道。社会主义应当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来加速创造适应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一系列条件。
这几点恰恰都是我们当前所面临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我的老师孟氧教授在教学中就敢于面对这些问题。他曾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生存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如何潜在地转化为自我扬弃条件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学生。一些专门学习西方经济理论的学生甚至问:这是哪一家新观点?当孟老师告诉他们,不是新观点,原理都在《资本论》中时,学生叹服不已:“没想到马克思的理论如此伟大。”
把马克思主义原原本本地交给青年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就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凡用得着的地方,不管是否相干都冠以马克思主义,好像马克思主义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也要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找根据,岂不怪哉?我认为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原原本本地交给青年。青年人崇尚创新和超越,也肯于学习勇于探索,如果他们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愿望也同时获得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无产阶级认识客观世界特别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强调被认识的客观实际状况与人们的主观认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根源于统一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人类赖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本身—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以能够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主体形式存在,并与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相对立;社会—既作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又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的舞台。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所以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是统一的。
具有这样一种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是:以统一的形式体现着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内容的唯物史观,即建立在忠实于自然与人类统一发展客观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观。它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描绘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发展过程,在此之上又提示出处在这个过程中的诸因素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原本复杂纷纭、毫无头绪的人类历史呈现出一个有内在规律可循的客观过程。人类的历史从引清晰了。
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观察现实社会的显微镜,而且成为回顾过去社会、展望未来社会的望远镜,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洞察全部人类史的时空穿透力,她才成为共产党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一切进步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就连美国反马克思主应急的资产阶级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整个人类的一大贡献。我想如果我们能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精华对青年讲深、讲透,信仰就在其中了。
杨志越谈越兴奋,一直谈到了很晚。街上空空荡泄气我一边走一边品味着杨志的最后一句话:“做一个《资本论》传人的后继者不能怕寂寞,得有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