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月日历上(1月)
1991-09-27刘红
1841年1月:英军侵占香港
1840年7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攻陷定海,继而派兵船闯到天津海口。惊慌失措的道光皇帝急忙任命投降派官僚、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同英国全权代表义律谈判。义律蛮横地提出割地赔款的要求,琦善只同意赔偿烟价。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后,琦善竟屈服英军的武力威胁,表示可以在外洋岛屿中选择一处地方供贡商“寄居”,但英军必须从大角、沙角、定海等 地撤走。义律坚持须将尖沙嘴、香港等处“让给英国主治”,才能交还大角、沙角二地。琦善回复:尖沙嘴、香港等处不能全部让与,英方只能从中选择一处,作为“寄寓泊船”之所。于是英国侵略者选择了觊觎已久的“拥有非常安全广阔的停泊港,给水充足,并且易于防守”,又临近广州的香港。1841年1月20日,义律单方面发出公告,宣布他和琦善已经签订了包括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600万元等内容的“初步协定”。琦善虽接受了英方的侵略要求,但并未答约。1月26日贡国侵略者未等正式答约就急不可待地强行侵占了香港。贡国占领香港后,即全力经营,把它变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基地。
1851年1月: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在紫荆山南麓的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身穿长袍,手按利剑,在拜上帝会众的热烈拥戴下,庄严宣告起义。洪秀全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7岁进私塾读书,16岁因家贫辍学,18岁作本村塾师。鸦片战争后,他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败,立志发动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朝统治。他与冯云山、洪仁□等一起,成立了拜上帝会。冯云山深入广西桂平偏僻山区,发动贫苦农民,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号召人们起来同“阎罗妖”——清朝皇帝、官僚地主作斗争。1848~1850年间,时值广西连年灾荒,各地拜上帝会众与地主团练间的斗争日益紧张,洪秀全认为时机成熟,遂召集拜上帝会众约两万人在金田誓师起义,建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西入广西武宣,洪秀全在此称天王,并分别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中、前、后、右、左军主将。于是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开始了。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0年《北京条约》订立后,各国相继在北京设立使馆,派驻公使。为适应外国与清政府中央机构办理交涉的需要,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等人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1月20日该衙门正式成立,奕□、大学士杜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为首任大臣。其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总理衙门表面上专办外交事务,实际上是一个权力很大的机关,除办理外交外,还包括通商、海关、训练新军、办理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后来修路、开矿、制造枪械,它也插手经办,包括了整个“洋务”。总理衙门在奕□等人的管理之下,实际上变成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总理衙门共存在40年,1901年按《辛丑条约》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和袁世凯图谋称帝的机会,令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共分5大项,主要内容:一、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加以扩大;二、将旅顺、大连两地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租借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有土地租借、工商经营、开矿筑路等特权;三、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四、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让与他国;五、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将武昌与九江、南昌间和南昌与杭州、潮州间的铁路修筑权让与日本;日本有在福建筑路开矿的投资优先权等。日置益称,“总统如接受此种要求”,“日本政府对袁总统亦能遇事相助”,企图以支持袁世凯称帝换取袁承认其侵略要求,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同时以换防名义增兵东三省、山东、天津等地,实行武力威胁;并于5月7日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急于黄袍加身的袁世凯竟于5月9日复文日本驻华使馆,除第五项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运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终未能得逞。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帮助下召开的,是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大会。到会代表165人,其中一半由各省市选举产生,一半由孙中山指定,共产党人约占14%。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并指定了包括李大钊在内的五人主席团轮流主持会议。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中国国民党章程》、《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等重要文件。《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正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会选举出中央执行委员25人、候补执行委员17人、监察委员5人。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林伯渠当选为执行委员,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沈定一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通过这次大会,国民党逐渐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927年1月:中国人民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
北伐的胜利进军,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长江流域的势力。为阻止北伐军挺进,帝国主义各国一面以军事援助支持北洋军阀,一面进行直接的武装挑衅,各口岸城市的租界和长江上的外国军舰成为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据点。1927年1月3日,武汉人民举行庆祝北伐胜利和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大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数名宣传员在汉口英租界前广场上演讲。英帝国主义即调集大批武装水兵,用刺刀蛮横驱逐听讲群众,并冲入华界,刺死海员一人,刺伤群众数十人。惨案发生后,武汉国民政府向英领事提出抗议,令其立刻撤退水兵,由中国军警进驻英租界。4日下午,武汉各界举行联席会议,要求国民政府在英领事不作圆满回答时,立即收回英租界。5日下午,在共产党人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下,武汉召开了有30余万人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会后革命群众冒雨驱逐了英国巡捕,占领了汉口英租界。1月6日,九江也发生了英国侵略者枪杀中国工人的暴行。九江工人和市民奋起夺回九江英租界。中国人民的英勇行动,最终迫使英帝国主义不得不让步,于2月19日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汉(汉口)案浔(九江)案协定,正式承认汉口、九江英租界行政事宜无条件地交还中国管理。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1932年1月:“一二八”上海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后,1932年1月又把战火引向上海,企图变上海为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1月28日夜,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谐不顾军政部长何应钦避免与日军冲突的电令,率军奋起抵抗,得到了上海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下,上海日本工厂的中国工人举行抗日总同盟罢工,各界人民组织反日救国会,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运输队、救护队,并捐献大量物品支援前线。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声援,中国军队以低劣装备与优势的日军在阵地战中相持月余,使日本侵略军遭到沉重打击,死伤万余人,四度更换司令官。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却继续坚持其对内“剿共”、对外妥协退让的反动政策,不仅不给抗战军队一兵一物,甚至还截留人民自愿献出的抗战捐款,致使上海抗战后援无继,不得不于3月1日全线撤退。3月3日,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双方宣布停战。24日,在蒋介石等主使下,中日双方开始谈判,5月5日正式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随后蒋介石把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剿共”。蒋介石此种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背叛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谴责。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长征开始后,“左”倾机会主义又由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兵员折损过半。在决定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样、邓发、刘少奇、何克全。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以及各军团主要负责人邓小平、杨尚昆等列席了会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会议根据多数同志主要是毛泽东的发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否定了以博古、李德为代表执行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在行军途中,常委进行了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不久又组成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
本期作者: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