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振宁谈出国求学

1988-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6期
关键词:杨振宁复旦研究生

编者按:杨振宁教授于1987年在中国讲学期间和部分同学及教师开过五次座谈会,这里摘登的是其谈话记录的一部分。

××:你认为国内科研存在什么问题,青年一代应当怎样参加进去?

杨:我只讲一些原则性的看法,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中国有很多有能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将来中国能走到世界前列。可是目前中国有很多问题。生产有问题,城市建设有问题,学生念书有问题,生活有问题,家庭有问题,……,问题多得不得了。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人才,这么多聪明人,还有这样多问题呢?道理很简单,只有一条:中国太穷了。如果不解决穷的问题,下一代甚至更下一代还会有这许多问题。所以,赚钱是第一要义。这不是要每个人都去赚钱,而是说要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搞上去。这是绝对的、必需的一件事。许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做任何重大决策都应把这一点记在心中。这个口号很明智,没有头脑发昏,把目标提得太高。如果到2000年达到了这个目标,那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不但对中国很重要,而且它将告诉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要目标明确都有可能象中国一样有很大发展。到那时中国的一切都会改观。从每个人自己的立场讲,我的想法是,每个人应当尽可能配合这一目标。如果在实现这个目标中发挥了作用,以后他回想起来,一定会觉得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很多年来,我对一些念物理的人说,除非你觉得绝对非念高能物理不可,还是不要念高能物理。高能物理与中国的“翻两番”毫无关系,甚至会起反作用,因为高能物理太费钱了。这不表示高能物理没有重要性,高能物理当然有重要性,但是中国的问题是“翻两番”的问题而不是高能物理的问题。

另外,我感到中国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读书型的太多了。这是中国的传统,有它的好处,正因为如此,对它的价值的判断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就远不及中国人那样重视念书。在中国,特别是在城市里,家长们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能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如果有更高学位那一定还希望读更高学位。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孩子本身都是不利的,因为这不是每个孩子的能力都达得到的。

在座的都是研究生,这表示你们书念得相当好。如果你念得很开朗,你不妨想一想前面我说过的问题。如果你念得相当苦——中国过去常说苦学,我是不赞成的——就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做别的事对你本人和社会都更好些。比如你到一个小工厂去。由于你有初步的物理知识,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加上你对世界的了解较多,你也许在那里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有这样条件的话,一味苦念物理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您说青年人进入一个新领域和它一起成长起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您认为当前哪些领域大有发展前途。

杨:比如刚才讨论的准晶就是一个例子。它是一个新领域,其中基本的观念问题还没有弄懂。凡是一个新的方向,并且涉及的面比较广,就可能有发展前途。(如果准晶只有一种而且是在很奇怪的条件下才有的,那么发展的可能性就比较小,现在知道准晶并不是这样的。)

此外,一个新的实验方向,例如把两个大的原子核在高速度下打到一起,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有意思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一定都是最基本的,但也是值得去做的。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领域,使人们可以研究以前不能研究的现象。例如现在可以做出高功率激光,它的脉冲中的电场强度比原子中的还要大。把这种激光打到原子上可以把一个电子壳层完全打掉。这一类实验目前还比较原始。进入这类领域就比较容易成功。

如果你去搞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整化,我认为不容易成功,因为它已经有几十年历史,有很多聪明人搞过了,你怎样有把握,在你进去以后,比别人做得更好呢?这不是说这种领域不应当做了。我回答的问题是,在哪一个领域中比较容易取得成就。总之,一个新领域,或者是观念上是新的,或者技术上是新的,或者实验上是一个新方向,比较容易有发展。

××:您对研究生自费留学的看法怎样?

杨:我的看法是,中国人多得不得了,自费留学没有什么不好。既然说到这里,我发挥一下。我有两点看法。第一,中国有很多人出去做研究生,听说有好些人取得博士学位后没有回来。这是意料中的事。许多年前我就在中国讲过这一点。现在很多人关心这一点,认为是很大损失,很不好。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很多人留在国外,可是还有更多人没有出去,所以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在50—70年代,台湾出来留学的人,回去的不到1—2%。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台湾的经济发展。台湾的经济有它的缺陷,但在这段时间确有很大发展。第二,我用一个故事说明。三个星期以前,我在香港坐计程车。司机是位女的。我说:“你的普通话讲得很好”。她说50年代在北京念过中学。她问我做什么工作。我告诉他我是物理教授,住在美国。她说这很好,她有一个问题问我。她有一个儿子原在广州念中学,去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他的同班同学都想出国,他也想出国。但是通过CUSPEA出国的,每年只能有七、八位。虽然他在中学时名列前茅,可是进复旦后,竞争激烈,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CUSPEA出去。因此很苦恼。他通过美国的一个机构联系了一个大学(这个大学的名字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但需要花七到八万元港币。她问我,应当怎样办?到目的地后,我给他的儿子写了一个条子。我写道,我叫杨振宁,我有两点看法:一、复旦大学是第一流的大学。你在复旦念的物理较美国任何大学本科念的物理,可以说只会好些,不会差些。二、你在复旦毕业后,很多美国大学会接受你做研究生,并提供助教位置,不管你是公费去还是自费去的,因为复旦在美国是有名气的。我认为这是你学物理最好的道路。现在急急忙忙随便进一个大学,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李原推荐,摘自《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学报》)

题图刘江宁

猜你喜欢

杨振宁复旦研究生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杨振宁的放弃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复旦目标:本科录取全部通过自主招生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