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页沉重的篇章

1988-08-23蔡拓

中国青年 1988年5期
关键词:中心论中西文化儒家文化

蔡拓

中西文化的撞击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深层意识的振荡,是近几年我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事态。一批阐述、研究这一事态的文章、著作相继问世,其中萧功秦同志的《儒家文化的困境》堪称一部力作。

《困境》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史。全书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和一连串的失败记录,是与虚骄的国粹主义和排外思潮密不可分的。而这种排外思潮正是儒家文化在民族危机、西方挑战面前的必然产物。

反思这段历史是沉重的,但日新月异的世界文明不允许我们粉饰历史,更不允许我们在现实的中西文化撞击中回避矛盾与冲突。《困境》的作者正是以这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进行文化反思的。但书中似有一点不足,即没有明确传统儒家文化在今天的表现和作用,本文试就此作一补充。

用对待“圣贤”的一套对待马克思

传统儒家文化视古代“圣贤”的大经大法为万古不变的“圣学”。它要求人们恪守古训,以“圣学演绎”“圣学投影”的方式认识一切事物,解释一切现象,指导一切行为。“现代化”的儒家文化则把革命导师创立的学说看成超越时空、尽善尽美的自我封闭体系。它长于引经据典,惯于唯上唯书,无视生产实践。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它的某些论断、结论、甚至个别原理也会出现错误、过时或需加以修改,这本是常识。但长期以来,符合科学、理性精神的常识却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谬说。这种历史的颠倒虽然已开始得到纠正,但毕竟还需要一个长而艰难的转变过程。

中国便是世界的“中心之国”

《困境》中描绘的近代国粹士大夫在西方文明前的迂腐、可悲,今天已难得一见。但如何看待西方文化,仍是今日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坦率地说,我们尚没有从近代的灾难与屈辱中接受足够的教训。当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浴血奋战,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获得胜利时,具有特定社会内容的儒家文化在形式上被摈弃,“华夏中心论”的文化心理也一度消逝。但很快,马克思主义被消极地“中国化”了,甚至有人忘记了她来自西方文明。于是“华夏中心论”的文化心理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心论”的形式而复活,其他异域文化统统都被排在否定、怀疑、不屑一顾之列。这正是解放后实行闭关锁国、孤家寡人政策的文化缘由。

实践是最公证的法官。当代现实生活无可争辩地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全面的、全球性的交往日益加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必须学会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寻求对话、合作。当然,由于社会制度和信仰不同,矛盾、对立、甚至冲突仍然存在。但总的来讲,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会以更平和的方式在竞争中进行。这个总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以开放的眼光、胸怀和气魄,以新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去参与世界事务,发展民族自身。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

儒家文化树立了一整套礼仪规范、名分观念、尊亲原则,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看上去,颇具人道和理性色彩。但与此同时,儒家文化从不关注对自然和人的本质的探究,从不重视个体的要求和价值。它所编纂的那些政治伦理大典不过反映了一种维持日常生活实践的愿望罢了。从根本上讲,它是反人道的。建国以来,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失误,同样反映出对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忽视。社会、国家、集体被片面摆到与个人不相协调的地位;在集体主义口号下,个人的正当利益、要求、见解消失了。结果,在井然有序的社会背后,是一种呆板、单调、死气沉沉的景象。今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参政意识、个人利益意识等与近代西方文明相联系的文化观念迅速在中国崛起,这标志着对儒家文化的反叛,对被扭曲的马克思主义的背离。

中国和世界处在变革之中,变革的时代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尽快完成观念的更新。《困境》的启迪意义就在于,它通过翻阅中国文明史上的几页沉重篇章,告诫人们在中西文化的现实撞击下,务必防止悲剧性历史的重演。

猜你喜欢

中心论中西文化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习总书记“人民中心论”指导下的电视剧创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