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革”沉思录

1986-08-20王忠明

中国青年 1986年5期
关键词:民族历史传统

王忠明

日前,一位好友对我说:“今年是‘文革开始二十周年,也是文革结束十周年。”

他的提示使我感唱:“真快,二十年了!”宛如昨日的民族变故,竟在繁忙的全民整治中,悄悄地成为历史了。内乱十年,治乱十年,大落复又大起。中国要做的事情太多,似乎顾不得详尽地省察过去,就要我们赶紧“向前看”。“向前看”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温饱和春意,带来了经济振兴和改革的兴起。当我们居然要由个位数进到十位整数来表述那‘文革内乱与今天的时间距离时,我们感受到的岂止是年华的飞逝?难道没有历史的浩茫和历史的前进?为了创造未来的历史,我们无疑要从既定的历史中寻求必然。对于历史的辨识,往往要仰赖一定的历史铺垫;经过十年的整治,我们或许更能也更有必要去辨识那动乱的十年。

也许,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当代青年来说,几乎是一个谜。父辈们常常提起它,兄长们常常提起它;对于中国的前进或顿挫、进步或落后,总有人会情不自禁地将其与“文革”捆到一起评说。是的,“文革”作为一个极为特殊、极为罕见的历史现象,它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无疑有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正倾注热情而努力奋进的四化建设,就是在“文革”造成的一片废墟上起步的。经济建设的振兴在相当程度上首先有一种弥补性质。不把国民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拉回来,何以能有一种良好的改革环境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点?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青年,无论是亲历“文革”的,还是没有亲历的,都无可推卸地或多或少地受着“文革”历史的牵扯。前进中的中国可能再也不会重复那红卫兵“造反”的狂热场面,那泛滥的“红海洋”、“忠”字舞,那用“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堆砌起来的个人迷信的现代宗教殿堂……这也许是一种幸运。然而,。更为幸运的是时代已迫切要求当代中国青年要首当其冲地协同人民肩荷起清除“文革”灾难(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灾难),重整河山的历史使命。不是“文革”的肇事者,却当了“文革”的整治人;不是“文革”的目击者,却当“文革”的反省人。这无疑是一种极需激情和睿识的庄严使命。“文革”长达十年,然而,人们对它的辨识则远非是十年所能完成的。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对于“文革”的研讨终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史学课题。“文革”以急风骤雨为表象,而在表象的背后却平静地流淌着历史的必然。因此,认识“文革”,也就是认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认识我们的错综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而也就是认识我们当代青年自身的历史地位以及相应的壮阔胸怀。

动乱的十年,给我们年轻共和国带来的摧残是够惨重的。丧失了经济腾飞、赶超世界经济强国的宝贵时机,这不消说;更不可小视的是,它涣散了民心,败坏了民族精神,以至整治了十年,我们仍能间或看到令人丧气的衰朽之风和腐败现象。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涉及实际生活中不尽如意之处时,,常常十分自然地将其归罪于“文革”的造孽。当改革和开放吹送来先进的文明之风后,不少青年也不免感叹祖国的落后,痛恶“文革”的恶果,甚至追究前辈在动乱年代的“罪责”。然而,变革的热潮澎湃在耳,它同样也在推进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它要求当代青年立足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俯瞰历史运动。经历了对“文革”的声讨性的政治历史批判,人们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对“文革”进行文化反省,即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更深地探究“文革”缘起。人们学会了深沉,不再是简单地将现实的一切愚昧和落后统统归结到“文革”内乱,而是力图将“文革”内乱准确地而又深刻地归结到固有的出发点去。如今,一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以空前的规模深刻地寻思着现实的文化之根,清扫深藏在历史表象背后和社会腑脏内部的文化污秽与意识垃圾。他们不无痛切地感受到了祖国腾飞所缚系的“沉重的翅膀”,然而又不无欢欣地期待“新星”的升起。反思的剑刃刺激着全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使当代青年以应有的理论胆识去深入“文革”肌肤。认识将是越来越清晰的:荒诞甚或荒谬的“文革”原本并非荒诞、荒谬。它只不过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封建主义毒素的现实表现或延伸罢了,这封建毒素以它的滞后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随着封建社会形态的消亡而消亡。因此,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傲然面世,然而却依然存在酿成类似的“文革”悲剧的温床和腐土。

文化传统的反省是一个复杂困难的命题。今天的中国民族文化中,既有封建宗法制的毒素,又有传统文化的美德优点;既有儒释道哲学,又有“五四”时期的进步民主思想;既有延安的革命精神,又有“文革”的“造反”遗患……其间纷纭繁复,跌宕起伏。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民族传统既是一个遥远的回想,又是心灵深处难以明察的潜意识。因此,当代青年理当心平气和地看到自身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裹挟。现代化的新世界似乎是一个梦,但毕竟又是不可抗拒的现实。当梦渐变为现实的时刻,人们兴奋地要去拥抱它,却又被一种古老强大的下意识所阻挠。一个新时代的创始,往往处于这利矛盾之中。当代青年在战胜传统劣根性的折磨,在冲决整个社会的愚顽之网的同时也以极大的勇气去剥除自身的另一张愚顽之网,这俨然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但是,只有迈越这一过程,希望才会伴生。

漫长的封建历史似乎先天地决定了一波三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经常形式。而“文革”动乱不过是在封建传统文化这块腐土上拱出的一个毒瘤罢了。它的必然性也似乎先天地决定了当代青年对“文革”的发生不必抱怨。现实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延续,更何况当代中国的前进大势已是今非昔比了。“文革”留下的沉重的诸般创伤,很难一下子愈合。但是,倘对创伤只是怨叹,那又远不如进行深入持久的精神反省来得划算。当代德国青年对发生在四十年代的德国法西斯罪恶史,便有一种宏厚的历史襟怀。他们和德国大部分人民一样,内心里都藏着对于本民族在纳粹时代对犹太人和整个欧洲犯下的那场大罪的罪愆感。“假如我提前四十年出生,也会成为一个纳粹分子。”这体现了当代德国青年在洞悉历史方面的深刻性。他们既把那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悲剧放到德意志历史文化传统的广大背景中去理解,同时,又义无反顾地持续清除着这起空前浩劫的严重后果。他们在废墟上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仍然不忘总结历史教训。独立感、批判精神和世界眼光取代了陈腐的普鲁士气息,从而使新一代德国青年溶入了一种极可珍视的新质,焕发出一种新的时代品格。德国青年的历史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寻思的。“文革”内乱当然不同于纳粹时代,但是,在认识“文革”、清扫“文革”造成的精神废墟和民风积尘上,当代中国青年则同样要有海一般宽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代青年不应去埋怨和哀叹历史,而应当创造性地去推进历史的伸展。当代青年不应只是为了谴责而存在,应该用稚嫩的双肩去分担父辈的责任,挑起开拓未来的重担。透过十年“文革”的迷朦尘雾,我们将更为鞭辟入里地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和传统沿革,而知道了昨日,也许才能立足今朝,并滋养出动人的明天。

猜你喜欢

民族历史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