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路上全线绿灯

1965-08-20杨树青

中国青年 1965年2期
关键词:列车长氧气车站

杨树青

一九六四年六月八日上午,在成渝铁路上,三○七次普通客车离开广顺场车站,奔驰在绿色的原野上,向重庆驶去。

突然,三号车厢列车员柯兴祥跌跌撞撞地向列车长办公席跑来,惊慌地喊道:“报告,一个……孩子,病了!很危险……有个护士正在给孩子输氧气……”

“呵,快走!”列车长曾美芳感到情况严重。他大步流星地奔到三号车厢,在左边第三排座位上看到一个青年妇女,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呆呆地抱着一个不满半岁的婴儿。孩子双目紧闭,脸色铁青,鼻子上插着一根输氧气的橡皮管子。旁边,一个年青护士,她汗流浃背,神情有些紧张,双手不停息地、机械地按着橡皮氧气袋……

“同志”,曾美芳站在青年妇女面前,轻声地问:“孩子害的啥子病?有啥困难需要我们帮你解决吗?”

年青的母亲被孩子十分险恶的病情吓呆了,她全然没有听到列车长的问话,象木头人似的呆坐在那里,眼泪却一颗颗地滴在孩子的脸上……

在这焦虑到了极点、连话都说不出来的青年妇女面前,曾美芳急得搓着两手。他感到:那一颗颗的泪球象铁LANG头似的,一下又一下地敲击在自己的心上!

那个拿氧气袋的永荣矿务局综合医院的护士黄志勤,一下子扬起头,焦急地问道:“列车长,火车要好久才能到重庆?”曾美芳看了看手表说:“下午五点零五分到。”

“糟啦!”护士黄志勤一听,惊叫起来:“唉!氧气——!”她那因按氧气袋而累得涨红的圆脸,顿时变得象纸那样白……

“氧气怎么啦?”

“氧气,唉!”黄志勤猛的一下拉着曾美芳说:“列车长同志,请你帮帮忙,马上通知司机,把火车开快点。我带的氧气,只能用到下午四点半钟,没有氧气,孩子就完啦!……”

“啊——!”病孩的母亲听了护士的话一声惊叫,脸色由白变青,竟昏过去了……

这个青年妇女叫蒋庭元,是永荣矿务局水泥支架厂的女工。她有两个儿子,大的今年三岁,小的还不满六个月——就是她怀里抱着的这个。昨晚,不懂事的大孩子给弟弟吃了半颗豌豆。登时,孩子给豌豆卡住,咳得连奶都吐出来了。蒋庭元在他的小嘴里掏了很久,啥子也没掏出来。之后,孩子睡着了,蒋庭元以为没事了。谁知,到下半夜,那半颗豌豆泡胀了,堵住了气管,憋得孩子手抓脚蹬,脸色由紫变青,最后,只有微弱的一丝气了!

这时,外面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怎么办?年青的妈妈急得手足无措,放声大哭起来。在邻居们的帮助下,人们有的撑雨伞,有的打手电筒,这才簇拥着蒋庭元抱着孩子向矿区医院门诊部跑去……

在门诊部里,经过值班医生杨华焱的检查,发现孩子严重窒息,缺氧,有半边肺叶已衰竭得停止活动,另外半边活动能力也很微弱……

如果缺氧现象继续下去,孩子的生命,最多还能维持三个小时!可是门诊部没有输氧设备,得立刻送矿区的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离门诊部有十多里路,在这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光走路也需要两个多小时!怎么办?

“找局长去!”一个声音在杨大夫的心里响亮地响着。

在我们亲爱的祖国,一切干革命工作的人们当遇到困难,感到苦恼,觉得自己力量不足时,心里总是首先想到党,想到领导,想到集体。因为党给人们以信心、力量和办法,去战胜那些看来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十分钟以后,一辆小汽车开到门诊部,载上蒋庭元母子,又急速地开往矿区综合医院。

在这同时,矿区综合医院院长接到矿务局局长打来的电话:“有一个女工的孩子得了急病,很危险,你们一定要设法救活我们工人阶级的下一代……”

院长放下电话,小汽车已开到医院门口。

经过透视,证明婴儿的支气管里确有异物。院长和大夫们做了很多努力,都不能使孩子把那半颗豌豆吐出来。最后院长只得决定:派护士小黄带上医院仅有的两瓶氧气,送病孩到重庆某陆军医院抢救。

小黄坚定地点点头说:“我向党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病孩搭上了三○七次列车。抢救他那幼小生命的重担,便由成渝路上的广大职工主动地承担起来了。

列车长曾美芳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坚定地向蒋庭元和护士小黄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保证把孩子安全地送到重庆!”列车长马上向列车党支部书记陈锡安同志作了汇报,共同研究抢救的具体办法……

紧接着,各车厢的扩音喇叭里,响起了列车长那宏大而坚定的声音:“全体乘务员注意,本次列车有一个病危婴儿,必须尽快赶到重庆抢救。现在,我命令你们立刻行动起来,站站开双车门,组织旅客快上快下,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问,抢救我们工人阶级的下一代!”

扩音喇叭一连播送了几次,一次比一次清晰地刻在全体旅客和乘务员的心上。

于是,三○七次列车的全体旅客和乘务员,都投入到抢救病危婴儿的战斗行列中:

司机,开大汽门,加强了望,使列车快得不能再快;

司炉,铁锹挥舞,加煤又快又匀,把炉火烧得不能更旺;

行李员,恨不得多生两双手,把行李搬得更快,放得更稳;

列车员,一再深入了解每一个旅客的到达站,做到旅客下车又快又准,不发生差错;

广播员,三番五次地预报前方到达站,使需要下车的旅客早做准备。

而我们亲爱的旅客同志,他们就象抢救自己的孩子一样,也都投入了这场紧张的战斗。千百人的心都飞向三号车厢,千百双眼睛都注视着这普通女工的病危婴儿。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干部、学生,穿梭般地走进走出,有的给母亲送水果、点心,有的给婴儿洗尿布,有的等待轮替别人抱孩子,按氧气袋……

列车党支部书记陈锡安同志担负了一项最艰苦最细致的工作,他守候在孩子身边,观察病情的变化,准备一旦病情恶化,立刻停车,就近送医院抢救。

列车长曾美芳是一个转业军人,他象当年在战场上那样,沉着地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勇敢地投入战斗。

车到永川站,他第一个跳下列车,奔进站上值班室,向成都铁路局行车调度室发出第一封加急电报,请求全线为病孩开绿灯,让三○七次列车提前赶到重庆……

车到临江场,他考虑到全线为三○七次列车开绿灯,涉及面太大,会影响许多列车的运行调度;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应该首先找到氧气。于是,他又给成都铁路局局长发出第二封加急电报,请求局长通知沿线铁路医院,给病孩准备氧气,送到列车上来……

车到栏杆塘,他考虑到病孩下车后,要及时送进医院抢救;于是,他又发出第三封加急电报,要求重庆车站通知某陆军医院,请他们派救护车到站上来接病孩……

在短短的时间内,列车长连续向成都和重庆两地发出七封求援电报!

在成都,铁路管理局局长作出决定,下达命令:“为了抢救一个工人阶级的孩子,全线为三O七次列车开绿灯!”

于是,行车运转调度室的职工们,立即重编列车运行表,一切车辆为三○七次列车让路……

于是,从永川到重庆沿途二十个车站,数百名职工,投入了这场抢救阶级弟兄下一代的战斗:售票员提前售票,检票员提前检票,打信号的,扳道岔的,以及各种接车人员,全部提前走上战斗岗位……

列车进入朱杨溪车站,站长告诉列车长:局长的命令下达了,全线为三○七次列车开绿灯了!

这消息多么振奋人心呵!旅客们亲眼看到这几十个车站为一个普通女工的病孩开绿灯的事,感动得流下眼泪。

病孩的母亲从发现幼子病危时起,就一下子被卷进阶级友爱的温暖的漩涡里,从悲伤中慢慢清醒过来。火车在飞奔,蒋庭元的思想飞得更远:十五年前,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她的父母佃了地主二亩石骨子坡地,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猪狗食,连过年也吃不上一碗大米干饭。她的一个妹妹,三岁那年出麻子,因为请不起医生,买不起药,竟活活地拖死了……如今,自己的孩子有了危险,却受到如此众多素不相识的人的关怀和爱护!这都是因为有了亲爱的党和毛主席啊!她用手肘碰了碰身边的护士小黄,想说点什么,可是说些什么好呢?这难道是能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吗?

小黄在那里想着什么。原来,氧气快用完了,她的心紧得很哩!

年青的护士同志,这你完全可以不用耽心。因为就在这时,重庆九龙坡铁路医院院长连续接到两个急如星火的电话:一个是成都铁路局通知他立刻送两瓶氧气到九龙坡车站,交给三○七次车长;另一个是重庆火车站站长打来的,也是要求他立即送两瓶氧气到九龙坡车站。

郭院长放下电话耳机,立刻派了一位医生一位护士,抱着两瓶氧气和其他器具,上了医院的救护车。

救护车在公路上飞奔,很快地赶到伏牛溪车站,这时,三○七次列车刚刚进站。医生汗流满面地跳上列车,亲手把两瓶氧气交给了护士小黄。小黄一见氧气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双手拉住医生,半天才说了声:“同志,你们太好了!”

列车象一条咆哮的巨龙,飞过大渡口,飞过九龙坡,直奔重庆车站。

旅客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快到重庆了!”

“孩子的生命有救了!”……

早在两小时之前,重庆火车站的同志们,已经通过电话,和某陆军医院联系上了。该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志新军医带着三名优秀医生、两名护士,坐着救护车出发了。他们还带了全套手术器具,以备病情恶化时,就在车站上动手术。同时,他们还和沿途各大医院联系好,请他们准备好手术室,以便孩子在救护车上病情恶化时,就近抢救。

三○七次列车以最高的速度,提前四十分钟到达了重庆。当病孩被抱上月台,军医们就以最快的速度,做了初步检查,随即上了救护车,驶出火车站。

警铃急促地响着,行人、车辆,纷纷让开,好多人吃惊地看着这辆急如闪电的救护车。

救护车只用二十分钟时间,就走完了四十多里路,在某陆军医院下车时,人们发现李军医站不起来了。原来,在车子高速度飞驰时,他一直跪在车内用听诊器注意听着孩子病情的变化。两条腿跪麻了。

在医院里,抢救孩子的最后战斗开始了。军医李志新用他精湛的技术,使用支气管镜迅速取出部分碎豌豆;接着,又施行了气管切开手术,把剩余的豌豆全部取出来。……

孩子,现在完全恢复了健康!

这就是在成渝路上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二十个车站和近十家医院,几千名铁路职工、医务人员和旅客,为了抢救一个工人的孩子,都紧张地动员起来,争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渝全线破天荒地为病孩列车开绿灯,终于使这个生命垂危的工人的孩子,起死回生,转危为安。这件事,在我们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浪花。可是,它却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对人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反映了在党和毛主席教导下的广大群众“一人有难,万人相帮”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原载《四川文学》,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列车长氧气车站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聚焦空气与氧气
高速磁浮列车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参数计算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车站一角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热闹的车站
热闹的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