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尤”
1961-08-16成于思
成于思
读《吕氏春秋》中《去尤》那篇文章,颇有启发。“尤”,古书上有时也把它写做“囿”,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框框”、“有色眼镜”之类是一个意思。所谓“去尤”;也就是说要去掉这些蒙蔽人的视听、方碍人去了解客观真实情况的“框框”、“有色眼镜之类的主观成见。
文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亡铁者”,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人之子”偷的。他从这个主观臆断出发,去观察“邻人之子”:看他走路的样子,象是偷斧子的;看他的脸色,象是偷斧子的;听他说话,又象是偷斧子的;揣摩他的一切言行举止,没有那一点不象是偷斧子的。可是,自己挖坑时又把斧子找到了;再看“邻人之子”的一举一动,却又没有那一点象是偷斧子的样子了。
看来,这位“亡铁者”倒也颇为重视“调查研究”;他对“邻人之子”,从“行动”、“颜色”、“言语”,直到神态表现,无不观察、揣摩得十分认真,十分细致。然而,事实证明:他对“邻人之子”的判断,却是完全错误的。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调查研究,都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都能对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这除了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而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不同,也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
“亡铁者”进行调查研究,用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便是先有结论,后作调查;而不是先经过调查,后作结论。是抱定一种成见出去专替自已寻找证据,硬要客观事实来符合他的主观臆断的结论;而不是对客观情况作实事求是的综合和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请看:他在尚未进行调查研究之前,谁偷斧子的问题,就已经作了结论——“意其邻之子”。他对“邻人之子”的观察、揣摩,无非是想从“邻人之子”的言行举止中寻找出符合自已结论的根据。这个主观的成见,使他戴上了有色眼镜,再也看不清事实真象了;捕风捉影,妄加猜测,结果,清自少年,成了他心目中的小偷。这不是主观主义害死人吗?“亡铁者”的这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无以名之,名之曰唯心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的是另一种方法,这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做调查研究,就是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这里是先作调查,后作结论;是通过对客观材料的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就要重视史料;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现状,就要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要详细占有材料;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理论,就要重视各种实际问题。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论人,就要知人知心,了解对方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有可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
我们不能要求几千多年前的“亡铁者”能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去办事,能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但从“亡铁者”所办的蠢事中的确可以学到不少教训,这便是:必须尊重辩证唯物主义,尊重客观事实,去掉主观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