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习
1959-08-16李友滨
李友滨
在学习上能不能开展评比竞赛问题,在一些学校里引起了争论。有些人认为学习上是可以搞评比竞赛的,他们说这是推动学习的有效方法。虽然有缺点,也只是具体作法上的问题,可以克服。有些人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合学校工作的特点,是违反学习规律的,缺点是不可避免的。我个人同意后一种看法。
肯定学习上可以搞竞赛的同志,往往举出搞竞赛对学习有这样那样的好处。我觉得要举出学习竞赛中的一些表面的、暂时的好处是不困难的,问题在于当我们判断或辩别一个事物正确还是错误,是好还是坏的时候,必须要抓住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如果事物的本质,即主要方面是好的,即使有些缺点,那应该说基本上是好的,我们应该积极拥护和提倡,并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设法克服其消极作用;如果事物的本质,即主要方面是坏的、错误的,那么虽然似乎有些积极作用,也应该说基本上是不好的,就不必去加以提倡。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表面的一些积极作用而本末倒置,这是大家所熟知的道理。那么,学习上开展评比竞赛,究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还是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呢?是应该搞,还是不应该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一下评比竞赛是否适合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是否能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我同意季仲伟同志的意见,在学习上开展评比竞赛,在短期内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可以暂时起一些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做法是违反了学习的根本规律的,是利少弊多,因而学习上不宜搞竞赛。不过有的人还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学校的学习本身就有评比竞赛的精神。学校规定了考试制度,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评定分数,学生在学习上也力争上游,希望获得优秀的成绩,考试成绩好就高兴些,并且更加努力,继续保持优秀的成绩,考试成绩差些,就要总结教训,秣马厉兵,在学习上“加一把油”,准备在下次赶上学习好的同学。这些都有竞赛的精神,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在学校就不能像工厂农村那样,展开评比竞赛呢?
我觉得学校规定的考试制度,的确具有一种评比竞赛精神,它可以鼓励成绩优异的同学不断努力学习,也可以鞭策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努力赶上。而我们也提倡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这种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应该立志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好学生。这些不但不应该反对,而且是保证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些学校在行政规定的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制度以外,再由班会或学生自己订出一套统一的学习指标,把工厂农村搞评比竞赛的那一套办法搬到学校里来,那就不好了。学校行政上订的考试制度,虽然也有竞赛精神,但那是根据学校规定的学习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所进行的必要的督促和检查,而这种学习进度则是按照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规律来制定的,因而这种考试考查是必需的。但搬用生产上搞突击竞赛的办法,则是违反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规律的。学习和生产是有区别的。生产是人们对物质进行加工。突击竞赛,改进生产技术或者提高劳动强度,马上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而学习是一种脑子的活动,要想牢固掌握知识,只有循序渐进才行,搞突击竞赛反而达不到目的。这个道理在季仲伟的文章中已经讲清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在学习上搞评比竞赛就是一种搞运动的方法,企图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想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在学校里的某些方面工作是可以搞运动的,但是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却不能搬用搞运动的方法,因为这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也有些同志这样说:“订了分数竞赛指标,有压力,紧张一些很好,可以督促人们前进。”经常有些压力是可以促使人们不断进步的。在学校里学生要参加考试,不及格要补考,几门课补考不及格就要退学或留级,这些对学生来税,也可以说是一种压力,可以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致松懈下来,这种压力是合理的、科学的。因为一个学生要经过考试,考试及格才能入学,那就是说他已经具备学好的条件,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学校给予的学习任务,跟上班。但是如果在全班组织评比竞赛,每个学生在短期内都要达到所规定的分数指标,这就是强迫学生去做一些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事情,这种压力也就是不必要的过火的。特别是
基础差的学生必然弄得思想很紧张,生怕自己考不好,破坏了“集体的荣誉”。有的就会因而在学习上气馁,产生消极情绪,丧失学习好的信心。因此不适当的压力不仅不能推动学习,反而会妨碍学习。
因此,我们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方面,不要在学校行政规定的考试考查制度和办法之外,再另搞一套制度和办法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而是应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课后认真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培养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学风,同时要帮助学生开展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丰富学术生活,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我们的力量就算用到了地方,必然发挥有效的作用,事半功倍。
其次谈谈集体学习和互助问题。我们在学习上强调以自学为主,并不是不要集体互助。集体学习和同学间适当的互助是必要的,将来也不可缺少。但是,各种集体互助活动都是学习上的辅助方法,它必须在自学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就是讨论会也必须在自学的基础上,作了认真地准备,对疑难问题作了反复地思考,才能达到互相启发,互补长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否则就只能用耳朵听、用笔记,得到一些零碎片断的知识而已。其他学习方式也都是如此。必须经过个人大脑的勤奋劳动,才能说真正获得了知识。这点同生产上的集体协作有极大不同。在生产上,集体劳动,分工协作是基本的主要的形式,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产品的量和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干则远不如集体的优越性大。例如在资本主义初期,工场手工业的简单协作比独立的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很多(十八世纪时,一个拥有十个工人的工场,一天能生产四万八千根针,平均每个工人每天生产四千八百根,而一个单干的工人,一天连二十根针也制造不出来)。农业方面,合作化也要比封建的小农经济先进许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集体协作就更重要。在学习上则不是这样,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地强碉集体互助,片面夸大它的作用,把它当作学生课余学习的主要形式,那必然会降低了学习质量。如果采用集体协作的办法,把十个题目分给十个人分头准备,大家讨论,结果每个人掌握的只是片断的知识,违反了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如果把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整天在一起“互助”,那对学习好和差的学生都没有好处,对学习差的学生来说,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加知识和训练大脑的过程,走平坦大道是不能提高知识水平的,并且在部分学生中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反正有人帮助我”,一遇到难题就问,不刻苦努力,不经过自己大脑的反复思索。这种依靠别人把知识倒进脑袋,依靠互助闯过考试“关”的办法,怎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材呢?即使脑子里装了不少东西,也仍然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孔子就尖锐地批评这种学习是“学而不思则罔”。这种互助办法对学习好的同学继续提高也是不利的。把基础、天资不同,学习速度快慢不同的学生硬拉在一起读一样多书,讨论一样的问题,就会使学习好的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深入领会书本知识,不能多看一些参考书;不能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减低了前进的速度,这是一种拉平的作法,是平均主义的思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拉平了以后,他们连帮助别人的起码条件都会丧失了。我们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好还是差,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它们有多少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同时,要看他们有多少造诣高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讲更重要一些。所以,从目前利益和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种过份强调集体互助的作法,对国家、对社会主义都有害处。
有些片面强调集体互助、集体讨论好处的同志,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集体智慧任何时候都超过个人智慧”,“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话,一般来讲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片面夸大,绝对化,认为集体互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这就不对了,因为这样片面强调的后果,就是学生可以不必向老师学习,也不必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了。可是,几个对自然科学毫无所知,甚至知而不深的人,即使讨论三年,又怎么能设计出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呢?马克思总结了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用了40年功夫写了“资本论”,这是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又把它加以丰富和发展。他的智慧超过同时代的人。但是对社会科学缺乏研究的人是怎么也讨论不出来“资本论”的。看问题绝对化,片面夸大了任何一方面的真理,都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当然主张学习上评比竞赛和集体互助的同志都是一心想帮助学生学习好,想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只有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时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想搞好学习,采用的方法就必须是符合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里,我们还应该讲清楚清规戒律和客观规律的不同,清规戒律束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应该坚决废除;客观规律是科学的法则,必须承认它、遵守它,运用它来为我们服务,决不应该因为这些规律“老”了、“旧”了,而企图废止它,另创造一个新的规律,那只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我们应该根据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习,不必再去另寻“捷径”,找“窍门”去了,以免在举习上走弯路,“揠苗助长”的方法,无论在么时候都必然“事与原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