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群众路线的几个问题
1959-08-16赵克
赵克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群众路线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充实了群众路线的内容。1959年是更伟大的一年,党向我们提出钢、煤,粮、棉四大指标,这是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毛主席指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喊一顿。因此,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向群众提出任务,而且要善于运用好的方法去推动群众完成任务。在今后大跃进中群众路线能否得到进一步贯撤,是决定全面大跃进的关键。因此,走群众路线不仅是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政治原则问题。它对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动员广大群众,才能作到真正依靠群众。我们在完成每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或解决一定重要问题,把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都需要群众运动才能实现。尽管不同时期的群众运动都有不同的内容,但它都代表着群众的普遍要求,因为我们所要完成的任何工作,都是和群众利益一致的。这是我们放手发动群众的条件,也是群众运动形成的基础。群众运动的形成绝不是自发的,必须有党的领导和充分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放手发动。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不能作到充分、放手,问题在哪里呢?即在于我们某些干部,对放手发动群众在思想上存在障碍,在工作方法上也有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要把领导和群众的意见统一起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迅速实现既定目的,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往往事先主观地想出一个似乎不可改变的框子,然后按照行事。他们以为不这样,就会出差错,工作就不可能预期完成。我们说,工作先有个计划、打算是应该的,但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补充,因为主观的想法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客观。在任何实际工作中,尽管领导和群众之间基本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但也不可能没有分岐意见,没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一点矛盾。有时表面上看来没有,实际上却是存在的。例如公社在制订增产指标上,往往领导和群众的意见在开始的时候并不一致。有时领导要求高,群众要求低;有时则相反。无论谁要求高,谁要求低,这就是分岐,必然要经过一番争论;不同意见经过反复此较,反复考虑,最后才能产生切合实际的、先进可行的指标,这才是辩证的统一。真正的统一,才能使群众产生为实现奋斗目标的伟大力量。反之,按照我们干部的框子行事,不许群众把话说出来,矛盾不能揭露,表面统一,实质上有分歧,势必步调不一致,这样制定的生产规划,就必然缺乏群众基础。因此,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有放手发动群众的决心,不可有任何限制群众言行的想法。必须广开言路,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作到让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程度;每项工作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出发,展开广泛的讨论,欢迎对立面,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只有如此,才能多方听取意见,全面考虑问题,避免片面,使领导上摸到实底,抓住本质的东西。所以无论在思想斗争或生产斗争中,只有在分歧中求一致,在矛盾中求统一,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建筑在“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基础上,保证工作的最大胜利。
解除顾虑,大胆放手发动群众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不能大胆放手发动群众,也往往有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动摇干部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的决心。我们发动群众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因此必然有破有立,必然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就会引起一些的顾虑(当然这些同志顾虑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做好工作),就成了充分发动群众做好工作的障碍。比如要改进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动群众,展开批评,指出干部的缺点错误,才能帮助他们前进。这不仅是解决干部作风的问题,而且也是解决农村其它问题的关键。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在这方面就下不了决心,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他们怕群众提出不正确的批评,怕意见提的过火,打击了干部的积极性。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考虑,
但绝不能成为不充分发动群众的借口。相反,必须明确,以充分发动群众为前提,然后考虑方法步骤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还有的同志考虑到有些问题确实没有条件解决,为此也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怕群众不顾客观条件,提出不切实际的或片面的要求和意见,使领导下不了台。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群众是多数,他们从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时把一条意见孤立地来看可能是片面的,但把群众的意见综合起来,就是全面的。有时少数人提出的意见不正确,但广大群众是最接近实际的,因此也最接近真理,经过辩论,错误意见必被驳倒,正确意见必然取得胜利。发动群众和解决任何问题、进行任何工作都是一致的,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发动群众,才能使问题求得妥善而正确的解决。群众的充分发动,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防害正确的领导,不会防害达到正确的有利于群众的工作目的和要求。如果在发动群众中,左思右想,充满无穷的忧虑,结果,只是空喊发动群众,而不能坚决彻底地把群众发动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群众运动。
在新的事业上更要依靠群众
今天,我们正在做着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业。我们经常处在新的事业中。
每一新事物的出现,都意味着重大的变革,必然充满着新的矛盾和斗争。而群众总是对新事物给以积极热情的支持的,新事物也只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和掌握,变为群众性的事业,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去年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正是在它被广大群众所认识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每一新事物当它刚刚出现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不可能各方面都是完善的,也必须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去培植它,发展和巩固它,才能逐渐达到完善的地步。水稻的密植就是一例:水稻密植能增产,这是人们公认的;但究竟密植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却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经过一年来广大群众的实践,经过群众的鉴定和总结,才逐步找到比较合理的密度。另外,广大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新的事物要为广大群众完全接受和掌握,也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来加速发展和巩固我们的新的事业,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超越了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就会脱离群众,使新的事物的发展遭受到不必要的挫折。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越在胜利情况下越要走群众路线
党在各个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使党在群众中享有极大的威信。特别是在去年大跃进中,由于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深入人心,大大鼓舞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积极性,广大群众干劲冲天,真是“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整个建设事业出现了一个极其活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同志也更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地依靠群众,认真地坚持了群众路线,工作越作越好了。例如河北霸县后奕公社仓上村的一个生产小队,由于党支书办事情很注意和群众商量,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结果群众发动得很好,社员情绪很高,生产搞得很带劲,都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十几个老年人由于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就自动积极地担负起园田的种植工作。因为听取了妇女们的意见和特殊要求,并专门开会讨论给以必要的照顾,规定了假日,结果妇女们的劳动劲头更大了。在生活方面也注意和群众商量办事,食堂也搞得好,群众非常满意。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但也不是所有干部全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少数一些干部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相反的态度。他们以为,既然群众是“一呼百应”,办什么事情也不必和群众商量了。于是他们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放掉,而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群众。他们不了解群众路线不仅是在工作困难或者群众未被发动起来的时候需要,而且越是在胜利的情况下就越是需要。因为大跃进的胜利,使我们担负起了更艰巨更重大的任务。例如1958年大跃进,首先是由农业跃进的胜利而影响到工业、商业、文化事业;而农业大跃进的本身,也是由大兴水利而开始的。总之,经过一个胜利,旧的问题解决了,大量的新问题又会涌现出来,这些问题也就是新的矛盾,要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就必须继续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才能,也需要继续提高群众的觉悟。这样,解决旧问题,出现新问题,继续解决,循环往复,我们的事业才能在胜利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新的胜利,不断前进。还应该看到:越是胜利的时候,越是我们工作发展最快的时候,此时放掉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最易犯错误,损失最大,因此也是最危险的。这就如同一条乘风破浪的巨轮,失掉了动力,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也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它反映出这些同志的群众观点不坚强,没有一个完整的群众观点。
我们党是要由胜利走向胜利,直到建成共产主义。党的事业的每一次胜利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才能。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经验都还不足,就以农村来说,人民公社成立不到一年,它已经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是我们全面掌握办公社的知识还不足,经验也还不够。
在农业生产方面,虽然我们有了农业“八字宪法”,但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地实现,也还未完全得到解决。因此,哪里的干部在胜利的情况下,冷静分析客观情况,遇事多和群众商量,集中群众的创造和智慧,使主观和客观相适应,把群众引向正确的道路,使新的积极性更加发挥出来,哪里的工作就会继续前进。
依靠群众大多数,
毛主席经常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真正伟大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是不可战胜的,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真正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显然这些都是指人民群众的大多数。
真理,正确的意见,是在人民群众大多数方面,“众人是圣人”。群众的大多数是实际参加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斗争的,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智慧和才能。因此过去和现在的大跃进,都是当大多数群众自觉地参加的时候,才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多数人的主张是错误的,而少数人的主张是正确的。因此既要听取多数人的意见,同时也要听取少数人的意见,从中吸取正确的东西,这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正确贯彻党的政策。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时容易把少数积极分子的意见和要求,当做了群众中的大多数的意见和要求,也就是说,不是依靠群众中的大多数,而只是依靠少数极积分子。应该肯定,在工作中注意发挥积极分子的作用是应该的,因为积极分子也是来自群众中的,他们具有较高的觉悟,与广大群众有着密切联系,一般地讲,他们是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因此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必须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通过他们去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前进。但是,也要知道,积极分子毕竟是群众中的少数,和一般群众也还有一定差别。因此,在工作中既要重视积极分子的作用,又不能把少数积极分子当作群众的大多数,不要把少数积极分子的思想水平,误认为群众的思想水平。如果把依靠少数积极分子,就认为是依靠群众,把少数积极分子的要求当作广大群众的普遍要求,把少数积极分子的作为,误认为群众的作为,这样就会使我们判断情况不准确,提出的任务大,要求高,少数人办得到,多数人办不到,形成脱离大多数群众。当然,这不是说先进分子不好,问题是不能把群众的多数和少数混淆。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仍是党团结群众的桥梁骨干。
当进行各项工作时,必须广泛地和积极、中间、落后的所有群众商量,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全面地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