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成功和失败
1959-08-16赵凤歧
赵凤歧
一个青年生产队的几位同志,由于去年搞试验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试验失败了,因而感到灰心丧气,无脸见人。他们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既费劲,又丢人。
当然,我们做工作,办事情,总希望如愿以偿,件件成功,而不希望事与愿建,遭到失败: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确是成功的,但是,要想事事成功,没有任何失败,或者设想不会遭到任何的困难和挫折,则是不够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生活中,成功和失败,顺利和困难,总是会交替地出现,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我们知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运动和变化的。我们从事的每一件事情的成功和失败,自然有各种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决定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就成功;不能,就失败。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已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存实践中失败。”(实践论)但是,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乃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服巨的实践过程。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常常要在人们面前重复千百次,才能为人们逐渐地认识和掌握:客观物质世界又是无限的,变化无穷的,而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则是有限的(受一定历史条件和科学知识的限制)。客观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主观认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有限性之间,就存在着矛盾,这种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即使今天主观认识符合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件,矛盾解决了,明天事物发展变化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因此,随着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使我们的主观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世界,使主客观这两个对立面尽可能地得到不断的统一,乃是人们永无休止的任务。
首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事物的现象开始。但是,主观认识要反映客观规律,并不是指现象的堆积或是象照相那样直观地反映,而是要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客观事物在其起动的过程中,不仅不是明显地暴露它自己的本贸,反而常常是被复杂的现象掩盖了本质,有时我们所触及的甚至是事物的假相。譬如我们看到太阳每天由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好象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其实这是假相、实质是地球在自转;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劳动所决定,但从现象看,好像是决定于供求关系;新生力量在开始时看起来似乎微小,而本质却是不可战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帝国主义看起来象支老虎,而本质则早已腐烂,“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工作中所触及的缺点有时似乎不少,但与成绩比较,不过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这些都说明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必须不为现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对现象的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找到事物的本质。这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如果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只停留在现象上,把现象当作本质,以假相为真象,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响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搞试验田为例,农作物的生长向我们表明这样的现象:深耕、密植、施肥……都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但是,这里一方面,各种增产措施之间都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制约着,另一方面,这些措施本身也有个适度的问题,即“不深不浅”、“不稀不密”、“不多不少”,如果我们只看到密植、施肥……等这些现象,看不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或者忽略了“适度”这个关键性问题,从而得出“越密越好”、“越深越好”、“越多越好”的结论,又在这个结论的思想指导下来订试验田的指标及措施,结果,自然就建反了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而导致试验的失败。又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出现了一部分副食品或日用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在这种现象面前,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确的结论和错误的结论来自人们的不同立场和观点,也来自不同的思想方法。有些人仅仅由于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对头,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那么,就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这种暂时的现象所趁惑,既能看到造成副食品或日用品某些紧张情况的主观原因,又能正确分析它的客观原因,看到社会购买力的提高,看到生产的增长还赶不上消费的增长,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同时也看到工作上的一些缺点而要努力加以克服。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增长,这是事物的本质。只要我们主观上不断努力增产节约,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不可能一下就认识事物的本质,受现象或假相所欺骗,把现象当作本质,因而使工作受到一些挫折,这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其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体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受到自已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具体条件的限制,只能从所接触到的事物的一个侧面去了解事物。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然有认识不到之处,很难要求我们一下子就掌握事物的全貌。所以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多谋”,要走群众路线。多谋就能够把每个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来的事物的侧面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整理、综合和概括,然后得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正确的结论。如果把局部当作整体,以点代面,必然得出“瞎子摸象”的结论,不是象腿,就是象鼻,而不是一支完整的象。仍以试验田为例,试验田要得到高额丰产,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八字宪法在内的科学经验,因为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复杂的,天时、地利和人的主观努力都有影响,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方面,忽略其他方面,农作物也可能在开始时生长得很好,而后来发生倒伏,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青年们的生产经验往往是不足的,还没有掌握全套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在生产活动中,由于认识不到而忽略了某些方面,导致试验的失败,也是难免的。
此外,能否认识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也是主观能否正确反映客观的问题。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复杂而多样的,它们之间除具有共同性的一般规律以外,各种事物还都有其本身的特殊规律。并且,一般规律又是通过特殊规律体现它的作用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就要求人们不仅要认识和掌握共同性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和掌握各种事物本身的特殊规律。这是因为普遍的东西总是同特殊相联系而存在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通过个别而存在,没有特殊就没有一般。所以,我们认识事物,必须注意每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之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毛选一卷二九七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主观认识既符合事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事物的特殊规律,必然取得成功;违反了事物的一般规律要碰钉子,同样,违反了事物的特殊规律也要遭受失败。例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共同性的一般规律,但是,在每个国家和民族中间,又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每个民族都经历着阶级斗争,并且最后都将沿着在一些基本点上相同、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的道路走向共产主义。”所以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只看到一般规律而不注意对本国本民族的特点的研究,必然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强调了特殊性而不重视一般规律,就要迷失方向,离开马列主义的道路,走上修正主义的歧途。又如,密植是农业增产的一般规律,每个地区每种作物都有这个共同的客观规律性;但是密植的幅度如何,每个地区、每种作物又因其本身的特点而各不相同,对这个地区、这种作物适合的密度,对另一地区、另一种作物则未必合适。建反了各个地区、各种作物的特殊性就不能增产;同样,片面地强调地区与作物的特殊性而不重视一般规律,仍然保持稀植的老办法,也不能增产。
综上所述,不论是现象与本质,局部和整体,一般和特殊,都说明了主容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人们主观认识客观的复杂过程。矛盾统一了,事情就成功了,反之,就要受到挫折。有些同志往往容易把比较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总以为人的主观认识一下子就可以全面地、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费什么周折就可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就能马到成功;认为工作的发展,只能是直线上升,不能有一点波浪;试验田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虽然他们是出于好心,但是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客观世界虽然复杂多样,但是我们能够认识它
当然,我们说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承认主客观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并不是意味着客观世界的不可知。恰恰相反,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从来就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承认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与不可知论毫无共同之处。前者是承认主客观之间有矛盾,有一时认识不到的东西,人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去努力创造条件,使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得到不断的统一,使人们的认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少到知之多,由知之不甚深刻到知之较为深刻,以推进事物的发展;后者则是一种宿命论,他们只能做客观事物的奴隶,在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面前,表现得无可奈何,听天由命。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需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反复不断地实践中才能获得。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性。主客观这两个对立面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统一,人们的主观认识通过实践就能一步步地接近客观实际,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正因为主客观之间存在着矛盾,因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成功的时候很多,而失败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有益的,都可以使我们向客观规律接近一步,使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我们种试验田,既然是试验,自然没有先例可援,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不仅同时存在,而且有时失败的可能并不小于成功的可能。成功了,自然可喜,失败了,也不可怕,更用不着悲观。对于搞这块试验田来说是失败了,而对整个农业丰产积累经验则是有益的,宝贵的,可以使我们搞试验田的经验更加完整,更加丰富。没有“过密”的教训,得不出“合理密植”的经验;没有605次的失败,就没有“606”药品的成功;没有913次的失败,也就没有“914”药品的产生。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道理就在于此。
努力创造条件,力争成功,并使失败向成功转化
我们说失败并不可怕,并不是主张安于失败,对失败处之泰然。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对待成功和失败,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承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正是说明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活动中,努力去认识这个客观必然性,做到力争成功,防止失败;即使有时失败了,也要积极地吸取教训,使失败向它的对立面——成功方面转化,而不要有任何气短理曲,甚至灰心丧气,也没有什么丢脸见不得人的地方。我们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但不能设想失败会自然地变为成功。由失败问成功的转化,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必须经过人们的自觉努力,否则失败永远是失败,永远也不可能向成功方面转化。同时,做事力争成功,变失败为成功,变成功为更大的成功,乃是每个革命者的责任,也是具有唯物辩证法观点的人应持的正确态度。
有些同志缺乏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他们常常是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而不能辩证地观察问题,他们只看到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看不到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当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某种成绩时,就容易骄傲起来,而对它的反面——失败,失去应有的警惕:而当他们遭到一点挫折,跌了跤以后,又往往容易悲观,怨天尤人,看不到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可能性,因而也没有信心去自觉地创造条件促使矛盾的转化。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给工作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只有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对待成功和失败,才能使我们在取得巨大的胜利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总结经验,乘胜前进;而在遇到任何挫折和失败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乐观精神,吸取教训,转败为胜。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顺利的环境,中,由于成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矛盾的另一方面——困难和失败的因素就容易被忽视,失去对它们的警惕;而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困难和不利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另一方面——有利的和成功的因素也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越是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越要警惕失败的因素;越是遭到挫折,越要看到不利中的有利因素;积极创造转败为胜的条件。
认识上的正确和错误,行动上的成功和失败,就认识和实践的全部过程来说,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由于我们所从事的事血的正义性,由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在根本上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而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又不断积累经验,越来越聪明,所以,我们的胜利和成功总是主要的、经常的和绝对的;而挫折和失败,又总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即使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也能积极地总结经验,接受教训,促使事物矛盾向成功的方面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