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持之以恒
1959-08-16敢峰
敢峰
现在到处都在大兴读书之风,都在热烈地谈论如何读书的问题。其中我认为有一条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要持之以恒。这条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却是最难的。有不少同志开始时怀有满腹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和美好的学习计划,就是因为过不了“持之以恒”这一关,结果只好半途而废,一页页的学习计划像过时的花瓣一样,被时间的波涛冲走了。这些年来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除了端正学习目的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外,要搞好学习,千条万条,到最后算账时还是要看能否“持之以恒”这一条。
看了“中国青年”今年第十四期上赵子尚同志“和青年同志谈谈我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几点体会”一文,更深刻地感到这一点。赵子尚同志原来文化水平不高,只读过小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太少,在学习上常遇到“拦路虎”,特别是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很多地方都读不懂。但是,他能够在学习上下定决心、坚持恒心,硬着头皮读下去,在同志们的帮助和指导下,坚持了经典著作的学习,而且在1954年一年内,就把“资本论”读了两遍。在1958年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也仍然坚持读了4,600页书。他规定自己每天五点半起床,把闹钟放在枕边,闹钟一响,便毫不迟疑地立即起床。为了完成读书计划,他还把娱乐、访友等时间都放在服从读书计划的从属地位上,因此,工作虽忙,也能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中每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反复地对自巳进行政治动员,下定一切决心,必须把学习坚持下去。我觉得赵子尚同志的这种学习精神与恒心,是很值得我们许多青年同志学习的。
现在,在我们一些青年同志中,特别是在机关工作的青年同志中、在学习上常常缺乏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机关中,学习的条件和学校不一样,如果不抓紧时间,“持之以恒”,在工作紧张的情况下学习计划就有落空的危险。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就有不少的同志虽然订了学习计划,但实行的情况并不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血来潮的时候,关上门狠狠地开个夜车,恨不得一下能够插翅飞天,过三、五天,又像一个放松了的弹簧,回复到原样。有些同志到处打听学习的“秘诀”,我看千条万条,先抓住“持之以恒”这一条。有了这一条,就能保证我们每天在学习上不断地前进,尽管每天学得不多,但时间长了却也可观的。不久以前我算了一笔账,在工作再忙的情况下,每天我们用零碎的时间读五页书总该是办得到的吧,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话,那一年就要读一千八百二十五页书,五年就要读九千一百二十五页书,其数量就和三卷资本论、一套马恩文选(两卷集)、一套列宁文选(两卷集)、三本毛泽东选集和一套鲁迅全集差不多。实际上,我们每天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远比这多得多。如果学习没有恒心,再好的学习理想和计划,再好的学习方法,都是空话,就算你心血来潮时,“头悬粱”,“锥刺股”,一天二十四小时光读书不睡觉,拚了命也只是二十四小时,这在无止境的学习道路上又能起多大作用呢?俗语说得好,“冰凌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好比登山一样,每一步看来虽然很小,但只要坚持不断地向上爬去,总会到达山顶的,如果想如古小说中所说的剑侠那样,能一跃而登山顶,那是不可能的事,硬要这样做,就要从山腰滚下来。
毛泽东同志早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教导我们说:“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这后面讲的一段话,就是指的有恒。只要有恒就天不怕,地不怕。今天不熟悉的,总有一天会熟悉。再困难的事,只要天天和它斗争,总有一天摸透它的脾气,克服它。学习的方法不好,天天学就会摸出一套好的学习经验来。“愚公移山”的故事,“跌杵磨成针”的比喻,都是教导我们学习、做事要有恒心,不要怕困难。马、恩、列、斯和毛主席,在学习上都是最有恒心的人。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曾阅读了1,500余种书籍,耗费了40年的精力,仅仅为了写其中关于英国工厂法的20多页书,他就翻遍了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里所有载有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他善于积极地从过去人类知识的各种不同部门中,吸取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他不仅研究了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的著作,并且还研究了技术史、实用经济、各国工农业情况统计学,甚至还研究过意大利的复式簿记。从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年逝世为止,当他住在伦敦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去大英博物院的图书馆中,专心研究着里面所藏的政治经济学的丰富材料,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列宁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坚持学习的,1895年12月列宁被捕了,他从狱中寄出的第一封信里就要求将他的全部书籍立刻寄给他。在狱中,他机警地利用牛奶作墨水,用面包作墨水瓶,用旧书报作稿纸,写了很多书信和传单,并开始写“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这一不朽的巨著。当他被流放在严寒的西伯利亚的,他又反复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和其他各种书籍写了三十多种著作。列宁到了一个城市,如果那里没有图书馆,他就认为这是那个城市的一个缺点。就是短短几天没有书读,他也觉得很不舒服。毛主席坚持学习的精神也是这样的。1930年蒋介石匪帮集中大批兵力“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斗争那样紧张,工作那样繁忙,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可是每当报纸一来,他总是从头到尾地看,重要的还要看上好几遍,或者剪下来。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他就利用行军骑在马上的功夫看书读报。天下的人,决没比他们更忙的了,而他们都能数十年如一日地挤时间坚持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找什么借口,为自己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来辩解呢?
那么,我们在学习上究竟为什么要“持之以恒”,为什么恒心这样重要呢?
第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过程。知识像一个无比浩瀚的烟海一样,它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又经过了多少革命家和科学家的总结,千百万卷书像无数层层叠叠的山峰,横在我们的眼前,在学习上没有恒心,浅尝辄止,那什么也学不成。人的知识是一天增添一点逐渐地积累起来的,正如毛主席说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更不可能在一个早晨,就占有一切知识。在学习上必须日有所增,月有所长,逐步深入。这是学习中的一条规律。
第二,在学习的道路上,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没有恒心,就不能在困难面前坚持斗争。在困难面前,基本上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害怕困难,逃避困难,他们在读书时一碰到困难就停了下来。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在学习上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第二种是“程咬金的三斧头”,碰到困难时开始很勇敢,但三斧头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行了。第三种态度是像蜘蛛结网一样,决不在困难面前低头,风把网吹断了,再结,你有本事吹断一百次,我就有本事结一百零一次。在学习上碰到一个问题,一次不能解决就二次,二次不能解决就三次、五次、十次、一百次,直到问题解决时为止。我们要的是后面这一种态度。如果没有这种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我们就攀登不上科学的高峰。在读书时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千万不要停下来,而要硬着头皮读下去,我们不可能要求在读书时一次都能读懂,都能读透,这次有些地方不懂,下次再读。列宁教导我们说:“初次阅读不甚明了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是后来稍微从别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明白的。”这确是极其宝贵的经验之谈。
第三,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学习上不能“持之以恒”,经常坚持学习,我们就不能巩固过去学习上的成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塞”的学习方式之所以是错误的,不仅在于学进去的东西少,就是学进了一些东西,过不久也都忘掉了。
第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革命事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事物日益层出不穷地在出现着。我们必须不断地、永不满足地学习这些新的东西。如果放松了对这些新事物的学习,不能“持之以恒”,而以过去所学得的一些知识为满足,那我们就要落后,被抛在时代车轮的后面。
第五,从哲学上说学习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在学习上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时的“豁然贯通”,便是引起了质变,但是要来个“豁然贯通”,要引起学习上的质变,就非靠量变的积累不可,为此,就必须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从每一天来看,我们所走的仅是学习上很小的、不为人注意的一小步,但长期积累起来我们却爬上了一个知识的高峰。有些人在学习上“一曝十塞”,不顾“持之以恒”,就是在学习上不遵守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想不经过长时间量变的过程,直接引起质变;想不经过一步一步的跋涉之劳,能一跃而达山顶。这是违反辩证法的,自然也是达不到的。
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办得到的。这是一种革命的觉悟和坚韧性在学习上的反映,需要在学习上表现最大的顽强性、坚持性和一贯性。只有为革命立大志的人,才能在学习上立大志,他知道努力学习对做好革命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正如赵子尚同志所作的那样,能“对自己反复地进行政治动员”,一定要战胜困难,把学习坚持下来。伟大的学习的毅力和恒心,是产生于献身革命的伟大志向的。有些为个人名利打算的人,虽然在一个时期也能坚持学习,好像很有恒心的样子,实际上那是不巩固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个人主义是没有前途的,为个人主义而学习也就失去了它的
基础。例如在整风起动以前,有些人为了向个人名利进军,读书读得很起劲,但后来看见个人主义没有前途,学习便泄了气,感到学习上失去了动力,成天混日子过,这就是在一些学生中间曾经流行过的“动力真空论”。而且,为个人名利而学习,在本质上讲终究是脆弱的,在顺利的条件下,看来学习的劲头很大,也能坚持学习,但接连几番遭到困难和挫折后,便心灰意懒,打不起精神了。请看过去许多秀才,为了考得功名,那真是“十年塞窗”,刻苦学习,但几经考试“名落孙山”,就一辈子再懒得念书了。在我们的一些青年人中间,常常也有这个毛病,看来这是为个人主义而学习的人的一个共同规律。只有坚定地树立了革命人生观而又真正懂得学习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的人,只有在革命的道路上不畏任何困难险阻的人,才能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地坚持学习。
读书是件苦事,也是一件乐事。遇见困难的时候,要硬着头皮读下去;而当每有会意的时候,读书钻进去了的时候,便又会“欣然忘食”。硬着头皮读下去和“欣然忘食”、不忍释卷这两种情况,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交替出现的,正像有时阴天有时出太阳一样。我们认识了这种交替出现的情况,不断地想各种办法将前一种情况转化为后一种情况,我们的学习就会不断地前进,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大。这样,我们就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件苦差事,而把它看咸每天必不少的乐事了,就像是每天的三顿饭食一样,不能缺少的。能到这种程度,我们的学习才算是真正地做到了持之以恒,任何繁忙的工作和斗争也不能把它冲垮。我们现在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