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朗诵诗?

1954-08-23徐迟

中国青年 1954年17期
关键词:朗诵者领会首诗

徐迟

一、什么是朗诵诗?

目前的情况是爱诗的人愈来愈多;朗诵诗正有一个新的开展、特别是在青年群众中。

目前的朗诵诗的开展是新中国青年热爱生活的表现。它是新中国青年的一项很好的文化习惯。它将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青年的性格和品质的培养,它有很重大的意义。

什么是朗诵诗?

朗诵诗是诗诉诸听觉。

诗可以诉诸听觉,“因为诗是藉助于语言以表现比较集中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语言是声音组成的”(一)。这话就是说,诗本来是有节奏的人声的艺术。诗不仅是可以朗诵,而且是应该朗诵的。

朗诵一首诗产生的效果,与阅读一首诗产生的效果有所小同,许多诗,经过朗诵,可以在听众心上唤起更加深刻的印象。

其所以如此,因为朗诵诗是诗的再一次创造,再一次燃烧。

人民的英雄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伟大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的完成;一个优美的人格发出闪耀的光芒;一朵花开放。诗人歌咏它们,写成一篇篇诗。朗诵这些诗使这些战斗、工程、人格和鲜花,使诗人歌颂它们的燃烧的思想感情,在听众心上,再一次燃烧起来。

诗人创造,朗诵者再创造。但这里需要指出朗诵诗的一个主要特点,那就是除非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朗诵者是代表诗人向群众发出声音的。“这是朗诵的特点,也是朗诵与演戏不同之点。朗诵者应有诗人的人格。”(二)

诗创作规定了这个特点,因为在诗里面总是诗人自己在说话。诗人歌唱的战斗、工程、人格、鲜花都通过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屈原和杜甫诗中表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光辉的人格和他们自己对时代和世界的思想感情。在聂鲁达的诗《广场上的死者》的开头,诗人就明白地说:“我到这里来、是来跟你们活着的人说话,我向你们说。”朗诵这首诗的人不能不明白,他朗诵时是代表聂鲁达的声音,代表聂鲁达的“我”向听众说话的。

不通过诗人的人格,不以诗人的代表自居来朗诵诗,是无法正确表达这首诗的。

二、怎样理解和领会诗?

如果是诗人朗诵他自己的作品,就不发生怎样理解和领会诗的问题了。而朗诵者若不是诗人自己,那么,问题首先是要为诗所感动。

诗是这样容易,这样简单地感动了人们啊!如果诗是好的,而你有一颗朴素的心,你在这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青年、纯洁的人喜欢诗的缘故。

诗人总是在自己深刻地感动了的时候创作的。也有诗人不太感动而创作的诗,它们就不能是不朽的作品了。

诗人们常常在写下一行诗的时,!激动得下泪。在感受一行诗,感受得深刻的时候,我们也会下泪的。

诗是需要深刻理解和领会的。

有些人公然宣称他们不懂诗,在动人的诗篇面前,木然无动于衷。有些人欲容易为诗感动。朗诵者则不仅是感动了,还要下功夫去研究一首诗,理解它,领会它,然后,还要能够把自己所感动、理解和领会的传达给听众。

如果一首诗并没有感动朗诵者,他决不能依赖什么朗诵的技巧来感动听众,他最好不要去朗诵这首诗。只有一首诗感动丁他,而且是真真感动了他,他才有可能把这点子感动,再去感染别人。

感动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经验,而理解和领会却有一个比较艰苦的探索过程。要一次次的反复的诵读——东北一位中学教员,在朗读一篇作品到第二十遍的时候,才对某一个形成有了完整的理解和领会——还要找诗人的其他的诗,其他的作品来研究,要读他的传记,还要请批评家来帮忙。

正确理解和领会一首诗远比朗诵的技巧还更重要。

如果朗诵者能够像别林斯基理解普希金的诗那样深刻地理解一首诗,就一定会朗诵得很好。那时,即使朗诵的技巧稍差,也无太大的损害。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的几篇大文章真是理解和领会诗的最好范例。在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出,不仅诗人普希金对于俄罗斯社会、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生活是识透了的,就是批评家也识透了这一切,因而他能正确地理解和领会了普希金的诗。但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和领会一首诗完全是有可能的。

诗以两个因素来感动人:一个因素是先进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因素是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在伟大的优美的诗篇中,一定含有先进的思想感情。在古代,诗人是预言家和时代的批评家——诗人颂扬、批判或讽刺。近几个世纪来,诗人是自由的歌手。在今天的新中国,诗人的声音必然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崇高的事业的最直接的声音。今天,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为我们所喜爱,就因为他满怀信心,阔步前进,歌颂了我们也正在进行的事业,讽刺了我们也正在克服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

的思想感情也正好引导着我们前进。

有先进思想感情的诗是适宜于朗诵的。但现在出现了一些诗仅只有抽象的概念的思想公式。这些诗巳不能满足今天的听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两封著名的信上曾指出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为:“时代精神的单纯号筒”。他们劝诗人要更加莎士比亚一些。这当然不是说席勒不是个大诗人,而只是说席勒的诗里,抽象的理性的概括较多。

什么是莎士比亚化呢?那就是诗里有更丰富、更强烈的生活真实感。最近,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将使我们看到这个伟大诗人——戏剧家的作品中,多末活生生地表现了人的社会生活。

在伟大的优美的诗篇中,一定充满了生活中的形象,强烈地散发出生活的真实感觉。所以在杜甫诗中,从宫廷到农村,从黄河北到长江南。从战争到和平,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真实地记载了,历历如画,绘声绘影。使别林斯基称长诗“臭涅金”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的也是因为这诗篇里到处放射出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光辉。在我国现代诗人的创作中,也已经收获有不少反映了我国生活真实的好作品。

看一看艾青的“大堰河”。诗人写他的保姆如何搭宠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煮饭,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上,补山腰荆棘扯破的衣服,又包扎为柴刀砍伤的小儿的手。掐死衬衣上的虱子和拿起今天鸡生的第一颗鸡蛋。整个诗中充满了这些生活中的感觉和形象。是它们构成了诗人对母性的强烈的爱。

朗诵者在选择一首朗诵诗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生活的真实感。李季的诗:“我们的油矿”就是因为真实地描终了玉门油田的生活面朗诵起来效果非常之好。没有生活基础的概念的诗,朗诵起来是不会成功的。

朗诵者应该掌握诗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它的基本格调。这首诗究竟表现什么?它有什么想像?什么感觉?什么性质?宣言呢,劝告呢,咒骂呢,温和的谴责呢?赞赏呢?哀悼呢?不掌握这些就会朗诵得不对。诗里的艺术风格是飘逸呢,激烈呢,冲淡呢,浓烈呢?也要了解。

有一位演员在抒情而略带感伤地朗诵西蒙诺夫的《等待着我吧》一诗时,一位苏联专家在听了三两行之后,立刻指出原作的基本感情并不是那样抒情而略带感伤的,而是充满了战斗的意志的。这是说朗诵者对这首诗根本理解错误了。

同样把《大堰河》理解为自始至终哀悼的诗,像有些人所朗诵的,也是根本理解错误了的。应该用坚强的,健康的感情来朗诵它。所以掌握一首诗的基本格调是很重要的。

不待说,朗诵者要善于生活,热爱生活,善于学习,热爱真理。这样,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诗,因为好的诗篇,它是真实地反映生活。歌颂真理的。朗诵者具备了这样些品质和修养,才能与诗人所表示的爱和憎、所反映的生活与斗争得到共鸣,然后,唤起听众的共鸣。

三、怎样朗诵诗?

(一)朗诵诗必须有很好的准备。由于朗诵诗比较简单,容易举行,一般的朗诵恐怕都没有做充分准备。要知道歌唱家在唱一支歌之前曾练过多少遍啊!朗诵一首诗之前,我认为要多多的练习。

准备朗诵节目时,最好能先估计一下,在正式朗诵时是什么场合?有哪些听众?可能是怎样的氛围?不同的场合、听众和氛围应有不同的诗,朗诵时也应有所不同。愈是群众较多的场合,愈应该估量听众。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诗,在国庆前后朗诵更容易激起听众的共鸣,因为听众心上对此有感情的准备,当时并有适合的氛围。但估计到这些场合、听众和氛围到底只是附带的。主要的准备工作还是在充分的练习。

(二)必须肯定下来,凡不是太长的诗,朗诵时应该背诵。可以不拿诗稿时,最好不拿;但要拿诗稿时,还是可以的。现在。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也在背诵好诗和好文章了、能背诵著名的诗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当然,既然背诵,就要背熟,如果很生,想一句背一句,那就不会朗诵好的。

(三)由于有些诗的语言现在还不符口语化,诗里听不明白的个别字眼可以适当改动。例如,希克梅特《给阿赫默特》一首诗是非常口语的,但还有三处不好办。“白鸽飞翔在朱檐间”可改为:“白鸽飞翔在朱红的屋檐间”;“雪白的长髯”可改为“雪白的胡子”,“硝烟”可改为“火药烟”。

诗的语言又一般都比较精练,因而确实无法为听众接受的诗里的个别的字也可以适当的改动。例如,田间的“参议会随笔”中、“百鸟之合唱”可改为“百鸟在合唱”,“高旋于炉上”可改为“盘旋在炉上”,“照耀着山道”可改为“照耀着大道”。

诗的语言,有时又不免于晦涩。虽然聂鲁达曾经在《诗的晦涩》一篇专门论文中肯定了诗不应该晦涩难懂,但现在还有许多诗,有着晦涩的字、行或段,在朗诵时可能也要删去。

朗诵前作适当的编辑工作是可以容许的,但我们要反对粗暴的乱改。朗诵者应尽可能和诗人或译者联系,请他们作修改,或得到他们的同意再修改。

需要修改,原因是一首诗里,即使只有一个字无法传达给听众,都是诗的损失;需要谨慎,原因是一首诗的任何一个字改动得不好都难免要损坏那首诗的完美。既然如此,那末难于传达给听众的字句,应尽可能想出办法来传达它。到了实无办法时,再提出修改。

我们确信,再过一个时期之后,中国诗人就会写出完全口语的,精练而恰当的,不再晦涩的诗来。

(四)正确理解每一句诗,需要找出每一句诗的逻辑重音来,这是苏联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先进经验。

例如:“春天,花园里的苹果树全都开了花”。这句诗:“把逻辑重音放在春天一词上,这对吗?不是的,这里并不是谈论一年季节的安排;把逻辑重音放在全都一词上来读,是不是对呢?不,因为是不是每一枝苹果树都开了花,并没有这样重要。把逻辑重音放在苹果树之上呢?但不仅苹果树,其他的树也开了花。把逻辑重音放在花园里上也是不对

的,很清楚,这里所说的就是在花园里的苹果树,而不是树林里的。那末哪一个词在这里是主要的呢?主要的是苹果树开了花,矫健地、茂盛地开了花……”

这样来确定逻辑重音无疑对朗诵诗是有帮助的。

(五)目前,朗诵诗有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朴素、真实和平易近人的,另一种是夸张、不自然或过分激动的。

必须肯定下来,朗诵诗应该朴素、真实和平易近人。这些是朗诵诗的质量标准。许多听众表示过不喜欢夸张的、过分激动的、矫揉造作的朗诵,它只能使听众起鸡皮疙瘩。

目前还有或多或少的拉起调子的朗诵腔调。凡是捏造的腔调、虚伪的热情、不自然的抑扬和做作的表情,应该指出,决非听众所能接受的。听众接受的和喜爱的是接近于自然的谈话语言的,从日常语言的基础上加工的朗诵声调。

朗诵者应力求获得自然的表达力。感情必存在于真正有表达力的朗诵中。

一首诗开始时,要特别的平易近人,许多诗是这样平易近人地开始的。不要迅雷不及掩耳,使听众莫名其妙。

随着诗的感情的发展,朗诵者可以热情奔放,可以激情地叫唤,像李季的“报讯姑娘”所叫唤的“来了——!”但这样做之前,也要像文章有伏笔一样的造成预感,让听众的情绪有所准备。否则你激动,而听众并不,朗诵就会失败。

一首诗结束时,要把听众留在你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一种适当的情感里面。结束是很难的,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的结束句:“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不能作最高潮处理,因暴风雨还没有挟其全部威力来到,而且朗诵诗一般的不应该在最高潮上面结束,但这一句结束句又不能给少了力量,因为这是全篇的主题思想。这样的诗的结束就须要很好地安排。

有一些必须夸张才能表达的诗,特别是讽刺诗,自然是允许夸张的。

(六)作为声音的艺术,朗诵是在诗的感情基础上,以声音来打动听众的。所以喉音好比是朗诵者的本钱。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喉音。

朗诵者不用说必须有清楚和正确的发音和咬字。诗的丰富的感情也必须体现在声音之中。像在无线电里朗诵,只有声音是唯一的媒介,在群众场合里朗诵其实也一样,朗诵者应该主要依靠他的声音。

一上来就把声音提到最高的音量,到后来定声嘶力竭。突然的提高声音,要使听众吃惊。声音太低了,后面听众听不见。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朗诵者,他们常常容易把声音提得高了一些,叫喊得多于朗诵了。声音的含蓄,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是应该根据诗来决定的,但是千叮万嘱的是不要太高!不要叫喊!

(七)就是自由诗,也还是有着节奏的。诗本身规定了朗诵的节奏。格律诗的节奏更为明显。

所谓节奏,一般所谓抑扬顿挫,是以音的强弱和音尺间的顿歇作有规律的进行,它在朗诵时产生“长江后浪逐前浪”的均匀整齐的感觉。

朗诵诗的节奏应该分明,但不机械㈣,因为机械的节奏具有催眠作用,而且牺牲诗的内容来凑机械的节奏便是削足适履的不智的行为了。

同样、是叶韵的诗,韵脚在朗诵时也应该分明。它不仅能产生愉快的效果,还能帮助人去记忆诗句。但也不应机械,因为机械的韵脚也具有催眠作用,而且牺牲了诗的内容来凑韵脚更是削足适履的不智的行为了。

朗诵者可以利用音乐的速度记号和表情记号来标出朗诵的速度和表情,也可以用另外的记号来作节奏的设计。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从形式上,而要从诗的内容,从深刻体会这首诗的感情来作出设计。

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朗诵者,他们常常容易把速度朗诵得稍快了一些。快了,听众来不及理解,也记不住。要给听众想一想和记一记的时间。有些人开始时速度正常,愈到后面愈快,也应防止。朗诵一般地比说话慢得多。朗诵的节奏、音韵和速度是应该根据诗来决定的,但是千叮万嘱的是要慢些!从容一些!

(八)朗诵者的眼睛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看见诗中的形象,其次要在朗诵时看全场。这是很要紧的,因为听众会从你的眼睛里了解你的朗诵。而你也会从他们的眼睛里了解他们的心理。如果你的眼睛看着诗稿,就永远不知道听众对你如何反应。你必须抬起头来看你的听众,随着他们的反应来控制你的感情、声音和速度。你必须带领着听众,和他们共同进退。

对于朗诵者的最好的报酬就是你和听众感情有了交流。如果你一开始朗诵时就平易近人,声调、速度和表情也都适应了听众的感情,你就很快和他们共同呼吸,打成一片。在这件事上,眼睛的作用很大。

(九)应该适当的利用手势,但不要弄得宾主不分。《扬州画舫录》载一著名评书家说到张飞在长板坡大喝一声,张目结舌,手作种种姿态,脸作种种表情,实际却不出声音、而由于手势的利用,满堂听众如闻春雷之声。这是善于利用手势的好例子。但除非有必要,朗诵者的手势应该是简单和少的,他也不应该在台上走来走去。

脸部表情也是如此。有时朗诵者因感情激动,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脸色比较阴暗,而与诗的内容并不符合,也是应该注意避免的。

朗诵诗不是舞台戏,当然不需要化妆、服装和布景,但朗诵者也应该注意仪表。

一般说来,朗诵诗不需要道具,连诗搞都是可有可无的。

用音乐、音响效果和灯光可以帮助朗诵诗,但也不要弄得宾主不分。适合于一首诗的朗诵的音乐常常是难找到的。而且音乐常常喧宾夺主。

(十)朗诵诗可以有两人,两人以上和集体的朗诵,但它并不追求舞台化。

独幕、多幕的诗剧、无线电诗剧都是应该发展的,但它们巳不免于朗诵诗而属于另外的范因了。

①②④均见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③阿达英维奇:“小学语文朗诵教学”第十三页。

猜你喜欢

朗诵者领会首诗
《上课没人抢》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我想写首诗给你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