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机器听人使唤——访问北京市劳动模范刘世梅同志
1953-08-17张夭
张夭
刘世梅进清河制呢厂是在一九五一年的春天。那时,她刚刚在家乡读完小学,就进了厂里开办的训练班。工厂里的一切事物,对于一个刚从农村来的孩子,该是多么新鲜、有趣啊!看着机器飞快地转动,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她很快就爱上了机器,也爱上了工厂里的集体生活。她怀着急切的心情老老实实地学习着。那时,谁也没有以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
刘世梅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是在她结束了训练班的学习以后。她被分配到针梳车间工作。针梳机后车很高,刘世梅人矮够不上,她就找了个木板凳,垫在脚底下。虽然这样工作是非常劳累的,下班以后,她的手和腰都很酸痛;但第二天她仍旧不声不响地坚持着。不久,领导上发现了,把她调到细纱车间。有些年轻的女工喜欢把颜色美丽的绒线,扯下一截来扎辫发,大家习惯了这样做,也不觉得甚么。刘世梅却想: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东西,那怕是一根稻草,也都应该爱惜。这样做不是浪费吗?她向她们提出了正确的批评。这些事情传开去,刘世梅的名字,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九五二年下半年,清河制呢厂的工人积极响应了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细纱车间组织了六人的重点小组,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刘世梅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一般工人,对在毛纺中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存在怀疑。有的说:“棉、毛性质不一样,棉纺的经验不能用到毛纺上来。”有的说:“现在挡二百锭,已经够累了,要多挡更受不了。”这些论调,有时也在刘世梅脑子里偶然出现,但它却没有使她退缩,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使郝建秀工作法的基本精神与毛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如何使自己尽快地掌握先进技术。她知道要这样就必须钻进去,她虚
心地向技术人民学习,吃饭睡觉都在细细地体会郝健秀工作法的精神。
试验以郝建秀工作法来操作的头天晚上,技术人员同她们重点小组商量这事,有些同志信心不大,害怕出“漏子”。刘世梅第一个表示了决心,愿意上车试验。就在这天晚上,刘世梅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她感到自己的责任是很重的:这次试验成功了,将会鼓舞大家学习的信心,如果真的能够使每人由看二百锭提高到看四百锭,那将会给国家增加多少财富!假如试验失败了……,她想:不会的,决不会的。她暗暗地温习着郝建秀工作法的规律。
在刘世梅上车试验看四百锭的时候,全车间的眼睛都看着她。她按照郝建秀的巡回路线,沉着地,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试验的结果,效果很好,不独不比看二百锭吃力,反而感到很愉快。她高兴地把自己的体会,告诉重点小组里的五个同伴,五个人在她的鼓动下,都一齐上车看四百锭了。群众具体地看到了郝建秀工作法的特快和优越性,“棉纺经验毛纺不适用”的思想顾虑很快被打消了。
然而,就在这群众的信心和热情提高了的时候,她们却碰到了困难:试验后的第二天,车间断头率增高,回毛消耗很多,有个别的人因此又怀疑起来。刘世梅告诉同伴:“不要怀疑先进经验,要从别处找原因。”经她和大家研究的结果,原来是,大暑天,车间的湿度太低,毛纺乾燥,容易断头。她马上反映给领导,要求装置温湿度设备,领导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不过,装置温湿度设备还得等一段时间。刘世梅觉得在这段时间内,不能眼看着回毛增加,浪费人民财产;更不能因此使群众增加怀疑,阻碍先进工作法的推广。于是,她与她的同伴们每天用喷壶在车间喷水。增加湿度,使得断头率渐渐减低。在断头率多的几天中,她们工作很累。每天刘世梅早晨起来,眼睛总是肿的,有人取笑她:为什么哭了。她并不生气,她想:“总有一天,我们的成绩,会把你的保守思想扭过来。”
刘世梅这种精神,不论是工人或技术人员,都赞不绝口,只有车间副主任张湘富却不同情她。张湘富今年四五十岁了,有三十年的工龄,整天忙忙碌碌的也想把工作搞好,就是思想很保守。在刘世梅她们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时,他表现很冷淡,口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次,刘世梅试验用八号钢丝圈比六号的好使,断头也可以大大减少,她向张湘富建议把六号钢丝圈换成八号的,张湘富说:“几号纱使几号钢丝圈,是有根据的,不能变动。”并且还说:“我三十年的老经验,你小孩子懂得什么?我是师傅,得听我的。”刘世梅不气馁,去找厂长,厂长支持她,张湘富才勉强地换上了八号钢丝圈。可是在夜里,张湘富他又把车速加快了。第二天,刘世梅一看,断头比以此更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正在琢磨,张湘富走过来,说:“你看不行吧。”刘世梅说:“张师傅,是不是你把车速加大了?”她拿起表来一试,发现一分钟就快了十转。她想:不扫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与张湘富的保守思想作斗争,推广先进经验是有困难的。于是她一面积极地和张湘富说:有技术,有经验是很好的;但思想上有毛病不改却不行,应该重视每个人的新的发现……。同时又向上反映这种情况。在领导的教育下,张湘富逐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刘世梅在学习和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过程中,得到一个重要的体会,那就是:工人不但要做工厂的主人,而且要做机器的主人。在过去,一个人看二百锭子,感到很吃力,纱断头就得接,车脏了就得擦,细纱机上的粗纱用完了就得换,有时忙的要命,有时又闲着没事做,一切都得听机器使唤,工作非常被动。大家觉得这有什么法子呢?机器叫我们怎么干,我们就得怎么干。刘世梅根据地自己的体会,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她想:要提高工作效率,要改进工作方法,就得掌握机器的规律,做机器的主人。她觉得清洁工作是细纱工作的主要环节,如果把清洁工作的时间,科学地规划出来,使大家心中有数,就能主动地工作了。她和同伴、技术人员等共同研究,创造了“清洁指示标”,这是技术人员、设计与刘世梅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这一创造,使工人作清洁工作能主动掌握落纱,做清洁的时间和巡回规律。这对于巩固先进经验,起了很大的保证作用。
刘世梅在她的“要当机器的主人”的思想支持下,充实和改进了工作法的成绩,还不止这些。比如说吧,过去换粗纱,是二百锭用完一齐换,一个人换不过来,还得找几个落纱工来帮助,可是换完了却没事;是她和她的同伴、技术员一道,研究出分段换纱法,把二百锭分成二十段,每半小时换一段,使得工作不忙乱,断头又少。过去是下班前半小时做清洁工作,平时车口很脏也不管,到做的时
(图片见原版面)
候忙的很,人又累,车子又脏;也是她和工人一道,研究出在工作时间交叉做清淡的办法,这样工作有规律,车子清洁,人也轻松。还有,落纱时换皮棉法、翻毛刷挑两根线法、用花衣捧楷罗拉缝法,也都是她以自己的高度的劳动热情,集中大家的智慧所创造的成果。当她在考虑改进工作方法的过程中,她是紧张和辛苦的。夜晚,她常在睡梦中,碰到白天所思索的问题。但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她真正地体会到了创造性的劳动是多么的愉快,每当一个新的改进工作的试验成功以后,她那股高兴劲儿真是形容不出来的。她常想:要是能像在司令台上似的指挥着机器,那该多好啊!
刘世梅和工人、技术员共同把郝建秀工作法结合毛纺不不同的特点,总结了一套细纱操作法和细纱工作手则,这就给全国毛纺工业学习棉纺工业的先进经验开辟了道路。由于刘世梅创造性的推广成功,使看锭能力提高一倍到二倍,回毛消耗降低百分之五十四点七;只以降低消耗来讲,全厂一年可给国家节约四亿四千多万的财富。
对于这些成绩,刘世梅是不同意归在她一个人身上的,她再三向我强调:“这些成绩,分不出是谁的,大家都有分。”的确也是如此,重点小组其他五个同志,谁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刘世梅现在是北京市的劳动模范,她是光荣的共产党员,也是个青年团员。听了刘世梅的事迹,正如听了其他许多英雄模范的事迹一样,我们不能不感到无限的敬爱和兴奋,因为在我们英雄的国家里,有着许许多多像刘世梅这样的人,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祖国的事业而辛勤地劳动着,正是他们,在加快着祖国前进的步伐。同时,我们也不能不联想起自己:我们是否和刘世梅一样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和她一样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和她一样善于学习……
现在,刘世梅被选派为参加兄弟国家“五一”节观礼的劳模代表,将去到人民的波兰。我衷心地祝福她这次能得到更多的生动的教育,并期待将来能再次地倾听她的新的模范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