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2-22王大树江晶晶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问题,最初的提法是培育和形成,现在常说的是加快发展。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链”融合是一个重要路径。
全局部署“四链”
经济学和管理学常用“链”这个术语来描述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的链条式关联和时空分布形态。产业链是产品制造过程中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产成品整个过程所形成的链式集合,包括技术研发、动力提供、原材料采购、中间品制造、终端产品制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创新链是由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试制改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等环节组成的链式结构,将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对接起来,以便实现创新转化为技术应用的目标。资金链是为企业研发、成果转化、试产、量产乃至产业化各环节的资金需求提供支持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渠道构成的资金网络,包括推动项目建设的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补贴、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支持,等等。人才链是通过培养或引进方式集聚而来的与产业链创新链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包括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工人。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其中,产业链是基础,创新链是动力,资金链是保障,人才链是以上三链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不能“掉链子”,但必须注意的是,单链发力的效果有限,“四链”必须全局部署、一体推进。也就是说,“四链”需要融合成为科技创新合力,心往新质生产力想,劲往新质生产力使,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抓牢“四链”融合
“四链”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四链”融合的实质是形成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相融合的可持续创新生态,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赋能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有利于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通道,实现创新由“点”向“链”的延伸,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助于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带动产业技术和组织等领域的升级换代;反过来,也能夯实和巩固创新应用场景,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
现代经济增长历程表明,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是决定增长的内生变量,而要最大化聚集并释放出创新要素活力,企业是天然载体,因为企业一头连着需求,一头牵着供给,善于捕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创新机遇,是融通“四链”、协同产学研的纽带。所以,创新赋能升级换代要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健全政企研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首先,通过行业协会调研和龙头企业报告等形式,摸清产业链短板所在,找准产业创新的新坐标;其次,围绕短板列出技术攻关目标;最后,构建产学研联合体,合理配置科研力量,结合区域产业创新所需与自身创新所能,展开靶向攻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特别重要。对取得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要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进行成果转化,打造一系列新产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可以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驱动作用,并叠加产业链对创新链的牵引作用,既有利于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通道,又有助于将创新成果具体应用到产业链上。
第三,加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注入或投融资,包括政府公共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成果商业化后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VC)、私募基金(PE),以及上市融资(IPO)、配股、增发、可转债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加持。目前,国内PE/VC有4个问题,一是外资为主,近年来一些外资VC/PE撤离中国;二是即使有规模不大的内资,近几年增速也下降,民营资本发展受到束缚;三是过度追求上市快速套现;四是在民资和外资“躺平”的同时,国资的损失忍耐度太低。这4个问题制约了创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企业既得不到银行的短钱,也很难通过股权融资拿到长钱。
培育、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可以对创新型企业进行发现、筛选和培育,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能够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并使其高效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来实现两者耦合十分重要。创新需要资金,特别需要的是创新友好型资金,这是因为创新的风险很大,不能指望银行贷款,银行都厌恶风险。创新是面向未来的,不能沿用传统做法:从过去来推算将来,上市看过去3年的盈利状况,颠覆性创新没有过去的表现可以评估。要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这方面的关键是精准支持,要加大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支持,通过构建成本分担机制,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健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等机制,加大政府增信力度,有效地降低风险;发展VC/PE作为耐心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合理估值、价值发现功能,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畅通新三板分层和转板绿色通道,助力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官方设立更多国家大产业基金、地方产业引导基金。
第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都要嵌入人才链。既需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需要大批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工人;既需要优秀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也需要高水平金融人才。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依托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各类平台集聚人才形成人才链,为“四链”融合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的关键人才是卓越企业家,围绕创新链构建的关键人才是战略科学家,围绕资金链构建的关键人才是优秀金融家。
打通“四链”融合堵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科技创新过程,也是产业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发展和升级的过程。在创新成果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转换的阶段,生产关系起着纽带作用。如果没有生产关系的纽带作用,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内在逻辑。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求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更高效率的技术配置:对劳动者而言,要培养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劳动者;就劳动资料而言,要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数据等新型要素优化配置;就劳动对象而言,要进一步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总之,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四链”融合。
如何从“四链”融合角度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首先,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改革不利于“四链”融合的生产关系,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改变过去按行业分类制定政策的传统做法,探寻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为主线建立“政策矩阵”;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四链”融合的前提是打通淤点、堵点、卡点、断点,要突破流通体制条条、块块和条块分割,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改革不利于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生产关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创新生产力配置方式,让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其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四链”融合的目的是打造集研发活动、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为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以自主可控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国民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四链”融合的难点是各链的生产要素如何高效配置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深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四链”融合的重点是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产业链带动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应用是创新链落地的载体,同时也对创新链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推动创新链升级换代并催生新的创新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四链”融合就是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各类创新要素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向企业充分流动并集聚,发挥创新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的“链主”作用,支持“链主”参与国家科技项目;激发各类主体加大研发投入,通过“领军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等模式,推行“订单式”研发,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专利;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激发创新积极性。
再次,扭转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形成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相对接的生态系统;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资金向高附加值、高技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汇聚,把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绿色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让优秀的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识别具备技术转化能力和市场潜力的科创型企业,并提供财务、运营、研发乃至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多方面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助力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耐心资本支持的科创型企业,政府监管机构也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相应的容忍度。
最后,瞄准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制定依托创新链和产业链聚集人才的政策体系,破除人才引进、使用、激励、评价、流动等体制机制障碍,引导人才服务于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融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本文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数实融合赋能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负责人江晶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