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5-02-22苏筱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在新征程上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现实导向,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金融支撑战略要点。
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金融有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引导和激励各类金融市场主体或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局,认识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统筹协调好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党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完善金融决策程序,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金融系统党的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持之以恒锻造党和国家可信赖的红色金融铁军。充分认识到金融领域风险的极端复杂性和隐蔽性,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握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金融的新要求,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金融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构建人民满意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焦新质生产力内在的科技创新核心要素,密切关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新态势,加强“产学研资”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精准支持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授信服务,在传统信贷逻辑中引入科技与产业要素,探索贷前贷中贷后授信方案,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画像,着力建构符合科技金融新业态的授信模式。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支持更多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再融资及并购重组,为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对接企业融资新需求,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创投、债券、保险、担保等覆盖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流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科技金融支撑。加快培养既懂金融又懂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为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同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健全高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聚焦国家“双碳”目标,持续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方面深耕,协同推进财税、金融、产业和生态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激励机制,包括培育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建立多元的认证机构监督机制,规范绿色认证和标识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市场约束机制,引导各类金融要素向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领域汇聚。加大对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碳资产评估与管理、碳税与碳交易市场等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创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投行、基金、保险、租赁、碳金融等多元高效融合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丰富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及贷款优惠等多种举措,持续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降碳、增绿,切实引导企业绿色化发展,形成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加强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强化政府监管和风险防范,完善绿色和转型金融的标准体系,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深化绿色金融区域改革,稳步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路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筑牢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最关键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普惠金融精准施策,优化普惠信贷配置,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粮食安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等领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新变化,持续开发信用贷、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贸易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支持产品,逐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创新创业水平,带动社会就业。更好地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化对粮食安全的金融支持作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种业、农机和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稳步探索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保险,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发展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提高粮食产量。强化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结合区域特色乡村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农机具、大棚设施等涉农资产抵押贷款,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能力,助力增强农村低收入群体内生发展动力。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以出租、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
构建有温度的养老金融体系。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就业结构与社会保障结构叠加带给金融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协同推进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创新发展,构建与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中老年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以账户制为基础,加大政策支持,推进养老金投资多元发展,引导群众参与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构建个人养老金资产分布图,助力家庭养老资产规划,促进企业、职业年金及个人养老金快速发展。针对中老年群体资产规划和配置需要,积极稳妥开发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构建存单、养老理财、养老基金、保险、信托等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满足差异化需求。为快速发展的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及时跟进快速增长的养老市场,重点满足养老机构、养护家政、医疗康养、特殊膳食等行业企业资金需求,优化和调整金融支持方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探索建立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养老金融制度体系,加强对养老金融市场各领域、各主体的有效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体系,稳步推进养老金融市场规范化发展。
拓宽多元化的数字金融生态圈。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高度融合,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合力,构建多元化的数字金融生态圈。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关键技术、前沿应用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数字金融技术领域的原创性成果,稳步推动数字技术在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等具体金融业务场景的落地应用。夯实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底座,科学有序推动通用算力、智能算力与超级算力一体化布局,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关键设备、核心部件与基础软件供应链。积极面向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数字金融支持力度,逐步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一大批创新应用成果涌现。尽快制定金融科技伦理监管规则,进一步健全金融数据的安全治理框架,化解金融科技“混业性”与金融监管“分业性”的矛盾冲突。汇聚人才、金融资源、技术等要素,探索符合地区产业特点的数字金融集聚区,围绕数字金融产业生态、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场景应用等,构建数字金融发展的生态圈,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以安全底线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保障。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金融监管数字化转型路径与监管方式创新,完善监管数据治理,健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对接机制,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加强全面金融监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信息基础数据采集范围,发挥地方征信平台作用,优化网络架构和运行维护体系,提高数据汇聚和数据分析能力。加强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稳步提升金融人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持续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筑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火墙”。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将消费者保护纳入内部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等流程和环节,夯实制度建设基础。提升消费者自身防范意识,通过丰富多样的金融知识宣教活动,引导消费者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