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重点
2025-02-22邓洲
2025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承上启下开启实现“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最后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一年。去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保障。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产业发展不仅仅是产值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参考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和面临世情,2025年以及“十五五”时期,制造业仍然是建设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制造业的高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石
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历程看,后发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要实现经济的继续增长和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保持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推动制造业的高水平开放和创新驱动是必要前提。
首先,尽管制造业在工业化中后期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一个国家和地区要真正建成现代化国家,制造业比重的过早过快下降会引发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这不仅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也是很多国家在进入高收入行列之后难以维持其在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回顾典型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日本、韩国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之后,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维持在30%以上,这两个国家也是二战后亚洲成功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代表。对亚洲四小虎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泰国和马来西亚在经济高增长的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比重都达到或接近30%,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却不足20%,而目前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人均GDP高出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2倍多,国家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也有明显差距。可见,无论是在高增长的工业化中期、后期阶段,还是稳定增长的工业化后期,保持一个较高比重的制造业比重对于后发国家而言都非常重要。
其次,必须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才能够获得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在发展初期融入全球产业链可以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将自身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获得全球化下国际分工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国际市场红利。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后发国家不仅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逐步实现在价值链上的向上攀登。拉美国家在发展初期推行“进口替代”战略,过度保护国内市场,不仅没有推动国内产业发展,还失去了获得国外技术资源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先机,这是导致部分拉美国家在一段时间出现经济负增长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三,必须不遗余力推动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后发国家在经济起飞时都能迸发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很多无法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坚持自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导向,始终只能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层级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一旦出现新的竞争对手必然会加剧低价竞争压缩增长空间。东南亚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构建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使得产业升级没有适应产业规模扩大,从而缺少了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这种情况在一些出现过经济高增长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较为普遍。
制造业需主动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无论是与我国之前比较,还是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目前面临的全球技术、贸易环境都非常特殊,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具体表现。2025年和“十五五”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都必须适应外部、内部环境的变化,在变化中调整发展路径,在变化中把握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制造业必须适应在震荡中的不断调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使得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全球化遭遇多重困难。美西方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的安全稳定,技术密集型、外向型产业发展风险不断增加。尽管经过谈判和努力,传统和低技术领域的压力有所缓解,但在高科技领域美国不会作出丝毫让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下一代通讯网络的中美竞争会长期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近年来美国等国家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加强,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从2022年开始,服装鞋帽、电子信息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海外订单的减少、产能对外转移的加速与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相关产业投资的增大、面向欧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几乎是同步的。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向外转移、出口订单的流失有极高的不可逆性,尽管我国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税收和拉平地区发展差距方面的作用仍然巨大,在传统产业产能向海外转移趋势增强的情况下,国内制造业通过结构调整,形成新增长点以保持合理增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的压力显著增大。
当然,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是引发外部环境变化最根本、最持续的原因。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大国关系深度调整的背后,根源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各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全球产业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规则的重构。这意味着,中国必须紧紧跟随最先进技术发展步伐,才能在未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
从内部环境看,供给侧的支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能力增强,需求侧则需要释放巨大潜力。劳动力、资源、能源、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上涨会继续施压,但这不构成影响国内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更多、更智能机器的应用;节能工业设备、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中国加快建设跨国能源资源通道和在全球布局能源产能,传统要素成本上涨压力但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已经开始减弱。2025年以及“十五五”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创新驱动下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我国创新体系一直存在主体动力不足、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科技研发活动不能产生有经济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不能支撑产业的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创造高额利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强调将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度结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同频共振,真正释放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国内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保障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大循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后劲强,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目前,我国人均消费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物质上就是要缩小这些差距,这会创造巨大的内需市场,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新需求愿望的满足,也包括已经满足消费的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就是要为内需的释放创造更多基础条件,让中国老百姓能够消费、敢于消费,更好享受到中国制造业创造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让消费需求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强劲。
制造业在经济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从现在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制造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是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中坚力量、在带动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制造业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首先,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石。制造业是物质生产部门,为居民生活、各行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替代的物质产品。没有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经济活动缺乏运行的物质基础,就会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就不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对物质产品的需要,就不能有力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就不能维护国家安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尽管我国制造业比重在近些年有所下降,但制造业仍然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一地位和作用在较长时期都不会发生改变。
其次,制造业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技术分工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与服务业比较,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历史更长、领域更广、程度更深,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并不断巩固世界领军的地位。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制造企业帮助当地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吸纳就业和培养人才、创造税收增加收入,将中国制造业先进的工艺技术、管理手段和发展理念传播到全球,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提高了中国国际声誉。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会不断提高,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仍然会是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部门,这不仅反映在出口结构上,制造业产能全球布局和跨国产业链也将迎来高速增长。
第三,制造业带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制造业因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广、吸纳就业和技术扩散作用强等特点,是启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结合本地条件发展制造业是我国许多地区摆脱落后、加快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到2023年末,我国人均GDP达到8.9万元人民币,但还有18个省自治区人均GDP不到7万元人民币、10个省自治区人均GDP不到6万元人民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任务还十分艰巨,迫切需要依靠发展制造业带动经济的起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就是要通过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依靠制造业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都是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提供方,创新活动需要的人才、资金、硬件设施大量依赖于制造业,同时,制造业还搭建了创新活动的物理系统,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验证场所,是技术创新的“母体”。即便是制造业比重很低的美国,也有约70%的创新活动直接依托于制造业,或者间接受制造业的资助。近年来,在自主创新、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制造业通过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试点示范、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实施重大专项、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措施,积极推动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制造业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的调整
2025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十五五”是实现“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要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加速赶超,更要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变化,满足新发展阶段的功能定位要求,以新的目标指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型工业化中建设制造强国。
首先,结构调整和优化仍有红利,但结构调整的重点不是三次产业、轻重工业比重关系的变化,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这更能突出反映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性、高级化和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和水平。其次,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简单的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转变为全方位的“绿色化”和“低碳化”。绿色化和低碳不仅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制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尽可能减少排放和环境影响,还要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培育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体系最完整的绿色制造体系。第三,制造业技术改造永无止境,但技改的目标从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特别是要不断挖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沿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第四,制造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发展而不是就业规模的增长。制造业大量一般性劳动被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而高端人才缺口日益严重,需要为制造业创造更多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第五,在巩固制造业规模优势的同时,要强调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控制力。我国首先是制造大国,而要成为制造强国则必须形成和加强无法替代和转移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全球制造业分工和价值分配的控制力。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