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商玉工回归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5-02-22王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玉林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地处桂东南,古称“鬱林”,是广西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商品经济活跃,早在唐宋时期,便是“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的“岭南都会”。改革开放以来,玉林的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广西民营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大量玉商玉工从乡镇农村走向国内国外,遍及各行各业,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时至今日,玉林已经成为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侨乡,拥有220万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160多万在外经商务工人员。
玉林的文化贵在敢闯敢干。但是,人口的大量流出,造成了本地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农村“三留守”人员增加,社会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综合解决这些问题,2023年8月,玉林出台《全力推进玉商回归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把推动玉商玉工回归作为全市“一号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玉商产业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截至2024年12月,累计引进玉商回归项目539个,总投资1125.49亿元,带动玉工回归超6万人,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极大促进了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引导玉商玉工回归
源于农耕家庭和乡村社会伦理道德的乡土情结、责任情怀,在玉林人民心中植根千年。衣锦还乡、回报桑梓,是镌刻在玉林人民血脉里的金科玉律。激发和唤醒玉商玉工对于家乡的原始情感,推动回归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引导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纽带和动力。
高位引归。2023年8月,玉林市委、市政府发出全球玉商玉工回归号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批次带队赴京津冀、江浙沪、粤港澳等地招商考察,对接当地玉林商协会,构建常态联络机制,发挥地区人才“圈子”纽带作用,推动玉商集群回归、关联企业联袂而来。利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回归玉商玉工及眷属恳谈会,给予“座上宾”礼遇。成立回归玉商玉工服务中心(站),累计举办“玉工回归”专场招聘会355场,开设“玉工回归就业集市”20个,组织数万名回归玉工实地观摩园区规划、企业车间,畅通回归就业渠道。
乡情引归。树立“人人都是招商员”导向,推动招商理念下沉至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指导干部群众全面摸清在外玉商玉工分布地区、产业类型、技能特点、回归意向等基本情况,根据县镇村发展规划,明确招商引资对象和目标,汇总建立全市玉商玉工数据库和项目库。组建由村干部、乡贤、致富能人等组成的招商队伍,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发动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发展,以乡情为引领,引导玉商玉工投身建设家乡、圆梦故土的滚滚大潮。比如,北流市发动22个乡镇的70多位村支书随队外出招商,签约了56家企业,总投资额22.69亿元,逐步形成完善的灯饰、玩具、高端铝制品等全产业链。
文化引归。充分挖掘玉林优秀传统文化,将舞龙舞狮、功夫、玉林八音、啀戏、杂技、鹩剧、客家山歌等民间文化艺术,通过“壮族三月三”、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以文化激发乡愁,重塑形象和品牌,县镇村根据自身特色,常态化举办新民歌大会、乡村音乐会、端午嘉年华、“鬱上秋收”稻田文化艺术节、水果文化节、迎春花事等文化活动,广邀玉商玉工玉侨抱团返乡共享文化盛宴、洽谈项目合作,达到了招商引资、振兴乡村文化和发展文旅产业的多重效果。比如,容县通过举办“春茗”活动、沙田柚主题文旅活动、城市家乡记忆建设活动等,邀请200多家企业和有关人才返乡考察座谈,对接洽谈项目46个,总投资超150亿元。
激活农村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突出产业引领,引导玉商玉工反哺农村,充分挖掘资源资产潜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澎湃动能。2024年,玉林生猪出栏量、家禽养殖量、沙田柚和龙眼种植面积、百香果年销量等均居全广西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稳居广西第一。
推动产业延伸农村。发挥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借助玉商玉工力量,壮大市县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链链条式、整建制落地。增强大型园区、大型市场辐射作用,推动产业链向镇村延伸,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比如,引回玉商企业福达集团,打造全国最大香料集散中心,辐射带动沉香、八角、肉桂等中药材(香料)在全市农村地区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目前,全市拥有种植基地600多个,种植面积超过350万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根据镇村特色农业资源禀赋,通过玉商玉工的资本、技术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业科技,推动农业向精深加工转型,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创建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各1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个、农业重点县1个、农业产业强镇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打造了鬱粮、鬱茶、鬱药、鬱香、鬱果等一批“鬱字号”特色农业产品,培育了容县沙田柚、陆川猪等7个区域公用品牌,“玉林三黄鸡”地理标志品牌入围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推进农工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引导回归的农业项目与文旅等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好高山、森林、温泉、中药材(香料)等特色资源,推出了森林康养体验之旅等5条“康养鬱城”旅居精品线路,推动鹏垌村、大容山等30个古典名村和著名景点串珠成链,成功创建“中国长寿市”。累计培育龙头企业283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紧抓大量人才返乡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头雁计划”等4项计划,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化方式选聘返乡人才为集体经济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强化集体经济人才支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吸纳社会资本、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形式,与返乡玉商玉工开展资产经营、产业配套等8类合作,以多样化途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桂惠贷”“信易贷”“银税互动”等信贷支持政策,优先安排具备专业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村集体参股的经济实体实施。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共2.31亿元。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打造玉商回归小微产业园。根据镇情、村情分类施策,充分盘活镇村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采用“园中园”建设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不同功能定位的小微产业园区建设。比如,博白县打造博白镇新仲村等15个小微产业园,实现促进农村人口充分就业的良好社会效益。2024年全市脱贫人口务工26.02万人,保持了连年稳定增长。强化农业龙头引领带动。支持回归玉商发挥致富带头作用,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行农业生产统筹、农资统购、技术统供、产品统销,构建完善“企业+农户(家庭农场)”生产组织体系,改变了过去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比如,容县通过玉商带动,催生了一批沙田柚“万亩镇”“千亩村”,涌现了大批“十万元户”“百万元户”果农,全县沙田柚年总产量40万吨、综合产值超42亿元。壮大农村电商。鼓励玉商玉工把发达地区电商直播运作经验带回本地农村地区,帮助农户拓展产品销路。2024年,玉林农村网络零售额占广西16.4%、同比增长19.9%,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广西17.4%、同比增长10.2%,占比均居广西第二位。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玉商玉工根植于儒家等传统文化,尊道贵德、富而思齐是其精神特质。更好地发挥广大玉商玉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打造促进社会治理的生力军,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全市群众安全感首次跃居广西第一。
加强村民自治。抓住玉商玉工回流的契机,发挥好回流人才的威望优势,深入开展村规民约自查自纠。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推进村规民约修订主体、程序、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全市摸排整改了124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问题,1505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完善“板凳会”、听证会等议事协商机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等决策过程的积极性。北流市在广西率先实现全市278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
优化治理机制。把玉商玉工群体打造成为政府投入和乡村需求精准对接的纽带。通过公开方式征求“为民办实事”项目,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0多条,形成整体的“连心”工程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极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推广运用“矛调在线”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问题。“矛调在线”系统入选“2024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评估暨第二十三届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数字政府优秀创新案例”,2024年全市信访总量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0.10%、27.53%。
深化乡风文明。引导返乡玉商玉工参与好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系列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累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4个、文明单位15个、文明家庭3个、文明校园4个,打造陈柱家风馆、朱光故居、王力故居等家风家教阵地70多个。大力实施移风易俗“五大行动”,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工作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得到有效遏制。
破解“三留守”难题。一年多来,不仅引导玉工回归超6万人,还通过投资创业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帮助数万家庭实现夫妻团聚、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知识,持续开展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公益行动。实施玉商玉工回归以来,全市留守儿童数量下降41.6%,留守老人数量下降44.8%。2024年,全市发生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42.57%、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下降40.36%。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