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5-02-22欧宏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我们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本文以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积极实施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持续推进油茶、核桃、油橄榄、杂交构树、酿酒葡萄、青藏高原青稞牦牛等9个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的实践为例,从社会组织维度来认识、论述和探讨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认识问题、现实困难以及实践着力点等问题。
深刻认识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内在必然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党的“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入乡村全面振兴。在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迎来重大机遇之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世纪疫情与国际市场波动叠加,极端灾害风险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碰头,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矛盾加剧的复杂形势下,围绕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海洋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成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国情来认识。一看国家资源情况。从人口来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世界近1/5的人口,人均只有1.5亩,不及世界人均的27.7%,面积制约情况严重。从结构来看,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难以开发利用;加之,农业生产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重金属化严重,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耕种条件总体质量不高。二看需求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食用油、192万吨蔬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仅靠18亿亩耕地是不够的,必然大量依赖进口。现在全国每年进口粮食约占我们总需求量的25%左右。以2023年为例,我国进口粮食1.6亿吨,同比增长11.7%。其中,大豆年进口量为9941万吨、同比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三看食物结构。在粮棉油方面,我国生产的谷物基本可以自给。但油是短板,自给率只有30%左右,转基因大豆油、棕榈油需求量很大,品质也堪忧。提供蛋白质的肉蛋奶方面,同样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短板,不规范的工厂化养殖使用过量生长激素、使用重金属超标的饲料和过量添加剂等,虽然养殖周期大大缩短,但不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来源。
从巩固成果来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特色优势产业是以上地区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起来的,既是脱贫地区的主要产业,也是脱贫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继续巩固和发展。比如:促进会正在实施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向山地要油料,向植物要蛋白。推动油茶、油橄榄、油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有利于减少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食用油安全;推动西藏和四川省藏区、新疆的青稞、牦牛、核桃、大枣发展,是支持他们的主导产业,保障当地百姓的主要粮食来源,增加特殊地区农牧民收入;推动杂交构树发展,是因其净粗蛋白质产量达330公斤左右/亩/年,是具有减抗性的新型优质蛋白质饲料替代原料,可以有效解决奶源饲料问题。通过对这些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帮扶,可以有效帮助脱贫地区稳住农业基本盘,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打下产业发展基础。同时,还可以保证边防边境安全;调节气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高质量发展来认识。发展质量好不好,要看人民生活好不好,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就是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的具体实践。促进会推动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多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起步,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经验,打下了较好基础,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加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产种植面积大,单产总产量低,品质不高;二产大多是简单分级包装的粗加工,没有对初级产品进行“吃干榨净”式全系列开发;三产品牌不亮,很少形成区域性公共品牌,全过程服务难跟上;一二三产业不能融合发展,没有形成全产业链产业。促进会积极实施“中国核桃产业提升工程”,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将核桃青皮做成染发剂、核桃壳做成医用活性炭、分心木做成镇定剂、核桃仁膜衣做成化妆品、核桃仁榨油提蛋白,做成核桃乳,实现了吃干榨净式开发,不仅提供优质的核桃油,还提供优质植物蛋白核桃乳,核桃乳获得了中国健字号批号。这是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针对现在重金属污染、生长激素、保鲜剂、添加剂等各种“科技狠活”生产出来的食品,广大消费者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动接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深化“餐桌污染”的治理,持续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促进会发展木本油料,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核桃油、茶油、橄榄油,其中,橄榄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油茶加工副产物提取茶皂素,生产安全高效的洗护用品;发展葡萄酒产业,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发展杂交构树产业、核桃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等等。
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从我国的现实资源瓶颈约束出发,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需要;是发展地方经济,帮助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是维护民族边疆地区稳定,革命老区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两山”理论的具体实践。
清醒认知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痛点难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堵点和痛点。涉及乡村产业结构、土地等资源约束、人才流失、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融资难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营销难、政策支持不足等多个方面。主要表现为:
经营主体不大不强。从事乡村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数是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普遍缺乏产业经济思维和龙头企业引领,往往是“有心无力”,存在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有生产无产业、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稳定性弱等困境;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产业融合主体间采取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的占比仍然不高。
产业融合利益链接不够。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一产大、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内部结构失衡、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层次不够等特点。具体表现是产业链短,产品转化能力不足;非农产业割裂,“农业+”模式尚未得到广泛有效应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中的利益连接体制不健全,致使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协同效率不高。
要素激活聚合程度不高。乡村特色产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相对占一定优势之上,包括特色的产品、特有的自然资源、特别的种植养殖习惯、特殊的地域文化等。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政策支持、资金项目、市场渠道、数据信息、人才技术、商业模式等要素的激活聚合度不高,普遍缺乏先进技术、科学知识、管理知识、高质量信息等创新要素,致使乡村的稀缺价值资源难以得到聚合创新,发展乏力。
准确把握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实践着力点
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必须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整合政策和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激活市场经营主体。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下简称三个更加)为指导,以2+3+4个着力点为抓手,建立好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求,抓好统筹规划和统筹协调两个着力点。坚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首先要抓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这个着力点。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主产区、地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技金融、政策项目等要素综合进行顶层设计,确定明确目标。其次要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协调好不同产业在同一地域之间的比例关系、同产业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比例关系、一二三产业比重关系。注重协调好政策支持与市场行为、不同经营主体与农民、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等。
以“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要求,抓好培育经营主体、全产业链、要素聚合三个着力点。一是遴选一批产业基础好、企业发展潜力大、联农带农机制好、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培育对象,按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龙头企业分层次进行培育;对有能力和条件的龙头企业,按照上市公司要求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从政策对接、金融支持、销售帮扶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条件成熟的帮扶上市。以促进会为例,截至2024年底,选择了木本油料、杂交构树、酿酒葡萄类企业98家,牦牛、青稞、南疆核桃、红枣特色优势企业43家,共141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重点培育。
二是着力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打破产业层次与价值利益链中的藩篱,推动产业融合。首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将初级农产品进行全系列加工开发,形成多个商品,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降低单个产品成本,形成价格优势。其次,促进种养殖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价值创造和就业吸纳能力,一方面,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并与工业、物流业、休闲旅游业、服务业等多元化业态进一步融合,形成“特色产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注重特色产业多功能性开发与利用,结合本地资源环境条件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多功能开发和多元价值实现。第三,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化”融合,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拓展增值空间,为壮大县域经济注入新动力。
三是着力抓好科技、消费、金融、政策、社会力量等要素聚合工作,发挥要素集合聚合效能,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首先,要做好科技帮扶聚合。按照产业发展所需一二三产业专家分别建立专家库,组织对“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为企业量身研发、培育种子种苗;用“良种良法”助力企业扩大种养规模;加强产品研发攻关,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接和转化科研单位研究成果,搞好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强化科技赋能作用。其次是加强金融聚合帮扶。充分发挥与银行、产业资本优势,帮助特色产业经营主体筹措流动资金;通过筹建母基金,在母基金引导下,设立木本油料、酿酒葡萄、杂交构树等特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项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利用上市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融资上市。第三是做好消费帮扶聚合。开展帮扶产品认证,给帮扶地区产品提供身份认证,通过设立专馆、专柜,开展展示展销、直播等多种形式帮助销售;采取论坛研讨、案例推介等形式进行活动销售;利用每年定期、公开发布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帮助企业扩大影响,带来市场认可度的提高以及更多的商业机会间接促进销售。第四是要统筹做好政策项目聚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既涉及发改、财政、农业、林草、生态等不同部门,也涉及一二三产业项目,还涉及政策项目的不同形式,有的是奖补,有的是支持,不同地区支持比例不同,等等,作为主管部门和实施主体,必须统筹好项目资金,发挥好聚合作用。第五是要动员社会力量聚合。充分发挥国家推行的东西协作体制优势,动员相关单位和个人帮助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帮扶活动;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特色产业的帮扶工作中来。
以“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要求,抓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消费者受益四个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兼顾各方受益,互利共赢,共同富裕。首先,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集合多方要素资源,推动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增效。第二,发展特色产业之初就要制定联农带农机制,农民要全程参与实施过程,获取劳动报酬,农民也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第三,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可以通过节能降本和市场开拓获得收益,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第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平价、优质健康的农产品,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健康消费需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助力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出村进城,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油瓶子、米袋子、果盘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