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2025-02-20黄志度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需求与阻碍揭示了法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层联系。高校法治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新时代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文章聚焦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意义,提出强化德育引领进而推动法治人才思想建设、注重实践导向进而提升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进而增强法治教育的现代化与适应性等创新实施路径,以期推动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全面法治社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新时代;法治人才;高校教育;创新路径;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76-04
在全球化浪潮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法治不仅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育德才兼备的卓越法治人才的重任。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和法治环境,高校法治人才培养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深刻的创新与变革。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旨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德育引领、注重实践导向和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期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不仅为法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同时也能够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伟大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需求
(一)新时代法治理念与人才培养的核心驱动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观念的根本转变赋予了高等教育法治人才培育新的活力,这一变革构成了其进步的根本动力。法治作为现代化国家管理体系的关键支柱,着重在法治的范畴内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法治中国”的战略部署,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努力培育出既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多元化法治人才[1]。在新时代的法治观念中,人才培养的核心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原则,即注重保护个人权利与平衡社会整体利益。基于这样的背景,高等院校在法治人才的培育上,应当将这一核心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之中,推动法治教学与人文修养的有机结合[2]。课程设置应当多元化且具有前瞻性,覆盖当代法律领域的焦点议题,例如网络法律、智能法律以及环境法律等,确保学生不仅拥有坚实的法学基础,还能够应对不断涌现的法律挑战。通过参与法律研究、政策分析和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对法治社会需求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二)跨学科融合促进法治教育的多维创新
在当前充满变数的社会背景下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框架,打造多元化和交叉性的教学课程对于培育学生跨越领域的思考能力大有裨益。将经济法与经济学知识融合,有助于让学生在掌握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法律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把社会法与社会科学相融合,还可以让学生有能力洞悉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上跨学科的结合同样应当在科学研究范畴内得到推广。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激励师生针对法治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探索,促进法律与科技、文化、环保等领域的深入交融。比如,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行业的冲击,探讨如何构建法律框架以规范新技术应用,确保公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分析环境法律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出台。这样的深度交融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科研实力,还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新兴领域的法治构建提供智慧支持。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未来在职业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实践法治的核心价值[3]。
(三)社会需求导向提升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
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法治人才的培育方向日益倾向于满足社会需求,着重培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高水平法治人才。法律不仅是保持社会秩序的利器,更是化解社会冲突、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应紧密追踪社会需求变化,创新法治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以此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建立法学服务中心,激励学生投身于社会法律服务活动,例如法律咨询、公益诉讼、社区调解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法律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处理复杂法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在法治人才培育过程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4]。高等院校应与法院、检察院、律师等机构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与实践机会,确保学生在法律实务中深化理论知识,增强法律应用技能。通过举办模拟法庭、辩论比赛、法律实务竞赛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应急处理能力,为将来步入法律行业奠定坚实基础。重视培育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适应能力显得尤为关键。鉴于法律环境的持续演变,法治人才必须具备迅速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以应对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阻碍
(一)德育引领不足,法治人才思想建设缺乏系统性
当前,法治人才培育体系中德育的引导作用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法治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进程。虽然高等教育在法学教学上尝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但实际执行成效并不明显,整体上显得缺乏连贯性和持久性。培养法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基础,更关键的是要拥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阶段,大部分法学课程过分强调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却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这导致学生在处理复杂的法律事务时,难以从道德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评判。在德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少与实际法律工作的有效结合,这种分离使得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执行缺少互动性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德育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吸收。这样的情况导致法治人才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面对职业生涯中的道德难题和挑战时,难以应对[5]。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导致学生法治学习的兴趣下降,同时也让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融合。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对法治人才的培养上。因其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弱,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存在较为显著的欠缺。这两方面存在的薄弱点导致学生在面对职业生涯里存在的道德难题以及职业挑战时往往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应该应用何种学习方式去做出准确的判断决策。
(二)实践导向薄弱,特色培养效果不显著
法治人才培养领域,实践导向的短板逐渐暴露。尽管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始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增设实习与实训课程,但整体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欠缺,难以迎合社会对高质量法治人才的实际需求。实践环节的缺失导致毕业生在步入职场时缺乏必要的法律实操经验,因此自然会对法治人才在日后工作中的适应性和工作表现产生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在实践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不足。众多法学院与法律实务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学生在实际法律环境中的锻炼机会极为有限。尽管一些高校尝试建立法律援助机构和模拟法庭等实践平台,但由于资源与师资的限制难以构建起全面有效的实践教育体系。因此,学生在实践中难以获得真实的法律体验,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技能[6]。在当前的法律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单一、形式与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实践导向的成效。现有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这种教学方式显得陈旧,未能及时和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法律职业提出的多元化需求相契合。当前法律环境开始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而当前教学内容能够高效地识别法治人才培养产生的变化,因此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切实感受到法律职业所具备的多样性。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日常法治实践教学时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无法提升。在以往法治教学的模拟法庭以及法治案例教学分析中,学生经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极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法治知识,不但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使学生对法律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学习热情受到影响。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学中如果缺少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随之降低,从而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利影响。
(三)教学内容滞后,未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
随着智能科技的高速进步,法学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目前高等教育在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速度较慢。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处理由新技术产生的法律问题时往往缺乏充足的知识基础和深入的分析能力,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在未来法律领域的实际操作。目前,法学教育依旧侧重于经典法律理论和案例的研究,而未能有效地整合与新技术相关的法律议题。大量学生在人工智能、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等前沿法律话题上的认识较为浅显。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时,面对当下的法律挑战,难以做出精准的法律判断。另外,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大部分院校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切实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探索,因此自然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一基础上教师队伍在新兴法律领域上还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教学内容存在的落后更为严重。现有的法学教师往往缺少对智能科技及其法律含义的深入研究与实际操作,这使得教师难以提供给学生深层次的指导。在教师选拔和培养方面,高校未能重视选拔那些既拥有新兴法律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专家,这导致法学教育内容与时代步伐脱节。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也制约了学生日后在法律实践中竞争实力的提升。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德育引领,推动法治人才思想建设
针对法治教育中德育引导的短板,高等教育急需强化德育与法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打造一套全面、精准的德育架构。课程编排应聚焦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评价力和公共责任感,融合具体法律案例与道德难题,运用情景再现、案例分析及团队辩论等多元化手段,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思与互动,进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在教学环节中积极推动学生参与辩论,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并分享经验,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在交流中激发思维灵感。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估体系极为关键,需要定期对学生的道德理解和实践技能进行考核,保障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与连贯性。学校还需举办以法治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法律与道德的关联,锻炼学生将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相结合的能力。此类活动涵盖社区服务、法律咨询、模拟法庭等,旨在让学生在现实社会场景中体验法律的效力与道德义务,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法治理念与伦理准则的认识。这些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接触行业前沿动态的机会,同时还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分析现代法律实践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多种道德难题以及其中隐存的伦理挑战。例如,法律职业中的保密义务、利益冲突,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在复杂的道德环境里做出明智的决策等主题。通过这些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法律实践所具备的复杂性,同时还能够从深层次了解法律人在对案件进行处置过程中所需要遵照的伦理标准。这种互动模式不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稳定的道德基础。通过强化关注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认识到在工作中不但需要追求法律的公正和法律的合理,同时还需要将其放在道德层面展开思考,以此保障法律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在法律领域里的竞争力,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专业素养。
(二)注重实践导向,提升特色培养质量
为了解决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践导向薄弱的问题,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和法律实务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并与相关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在更加真实的法律环境中去完成实践学习。可以采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此外,激励高校在校内设置法律援助中心,让学生能够在课程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案件的处理流程,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个人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高校需要让课程的设置朝着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其中将现代技术和社会热点相融合,将法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设置和数字法律、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新型领域存在联系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实操训练。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项目式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依照法律问题展开团队合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地提升。除了传统的案例分析以及模拟法庭之外,在进行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多地将案例研究以及真实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融入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剧、角色扮演以及团队合作等多种方式解决潜在的法律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学会思考并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互动,采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与参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法律教育还能够和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等)依照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跨学科合作,同时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法治课程。通过分析法律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全面结合,可以让学生对于法律职业等角色有深入全面的认知,以此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法律职业的认同感并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增强特色教育能力
为应对法律教育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所带来的挑战,高校需要及时更新并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例如“人工智能法律基础”“数据保护与隐私法”“算法透明度与责任”等课程,以此辅助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激励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法律和计算机科学以及与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保持充分的结合,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作为教学的另一目标。在实际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高校需要尽可能地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去探索更多教学创新模式。例如,展开案例研讨和项目式学习并采用模拟法庭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可以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合理地应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并且,在数字教学的过程中将在线学习平台以及与法律相关的数字资源引入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虚拟现实以及强化现实技术等多种方式完成教学的模拟实践,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新兴法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获得提升。在这一基础上,高校还需要聘用在法律领域中有足够经验的教师,并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为任教的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进一步强化学生在人工智能以及法律层面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采用学术交流、研讨会和实务合作,教师不仅能够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依照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不仅能够选择和校企合作,同时还能够选择和法律科技公司以及数据保护机构等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以及实务研究等方面学习的机会,以此让法律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与当前新时期发展要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实践需求的积极响应。深入推进高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法治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为建设法治国家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新时代法治理念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强调了法治教育的基础性与重要性;跨学科融合则为法治教育带来了新视角,促进了知识的多维整合与创新发展;而社会需求导向则确保了法治人才的培养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在具体实施路径上,需强化德育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治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以提升其道德素养;注重实践导向,通过案例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切实增强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提升法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创新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楠,任卓冉.气候变化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5):71-76.
[2]郑曦,廖建灵.西部地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5):106-116.
[3]张法连.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4):5-15+141.
[4]赵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积极探索[N].深圳特区报,2023-08-21(A02).
[5]张正怡.“一带一路”倡议下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与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融合与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81):21-22.
[6]宋美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之治”的法治基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7):10-11.
(责任编辑:孟冬冬)
*基金项目:2023年新疆自治区高校本科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依法治疆’背景下新疆公安院校公安特色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XJGXZHJG-202343);新疆法学会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研究基地研究(FXHJD202201)。
" "作者简介:黄志度(1972—),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训练、指挥战术,法学教育。